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科学把握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经常性心理服务工作同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一起,并称为“三个经常性工作”。这“三个经常性工作”都来自部队教育训练实践,又服务于部队教育训练实践。它们之间既存在着紧密联系,也具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特殊要求。做好新时代基层部队经常性心理服务工作,首先要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军队经常性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任务和发展脉络。

一、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维护官兵心理健康,搞好心理问题识别与疏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经常性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的本质,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开始。冯特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和生理学家,他的学术活动起始于对神经组织学的研究,然后又转向生理学、实验心理学,晚年转向社会性心理学和哲学研究。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心理学主要关注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与物理、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从心理学研究方法来看,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模拟法等,而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来看,主要包括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等几个方面。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看,心理学既具有专业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特征,或者说,对人的心理现象研究是为了说明、解释某一社会现象。在当前军队建设中,之所以把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与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放在一起,就是希望借助心理学的知识,配合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做好官兵的心理健康工作,防范化解各种心理矛盾和问题,保持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是社会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二)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官兵心理健康,搞好心理问题识别与疏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在日常工作中,重点是关注广大官兵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注重发挥心理工作干部骨干作用,通过抓好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经常性心理工作中的支撑作用。所有基层干部、政治干部和士兵骨干,都要努力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提高做心理工作的本领,力争做到会组织心理知识普及教育、会发现官兵常见心理问题、会进行一般心理疏导和调适。同时,还要结合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去进行,广泛发动群众去做,充分发挥广大官兵在心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人人关心心理健康、上下共同做好经常性心理工作的良好局面。经常性心理工作不仅要关注军人个体心理,还要关注军人群体心理。军人群体心理是军人个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有机总和。军人群体心理是在军人个体心理基础上产生的,主要通过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共同活动的整合、集体舆论压力、感情生活的联动、密切交往和人际沟通等心理层面表现出来。如在军队执行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维稳处突、海外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要求基层心理服务人员要根据承担任务的性质、完成任务的时机、任务危险性质等具体情况,搞好团体性的心理服务工作,增强全体官兵的心理素养,提高部队战斗力。

(三)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开展经常性心理工作必须加大心理知识教育普及力度,着力提升官兵心理健康素养。特别是要针对官兵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开展挫折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等,增强官兵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始终保持自信自立自强、理性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同时,在经常性心理工作中,要特别关注官兵实现自身价值和心理需要情况,增强工作的人文性。因为,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着眼满足官兵心理需求、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充分体现了其人文宗旨。这就要求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必须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促进思想进步与保持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把心理科学的理念方法融入和渗透到部队训练、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更好地发挥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特殊作用。此外,心理服务工作者还要重视解决官兵学习训练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可能帮助他们减少由此引发的心理压力,努力消除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对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官兵,要充分理解、真诚爱护、平等对待,要用真心感化、真情呵护,主动关心、热忱帮助,及时诊断治疗,并做好个人隐私的保密工作等,努力维护好官兵的心理健康,促进官兵的成长进步。

(四)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经常性心理工作贯穿于部队建设发展全过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全面性特征。在工作中,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服务,确保官兵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既要抓好心理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心理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又要开展心理测试评估,建立心理档案,掌握官兵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搞好跟进服务;既要组织开展心理行为训练,打牢官兵基础心理品质,锤炼过硬作战心理,又要搞好心理咨询疏导,找准官兵心理症结,及时进行化解调适;既要进行心理诊断,搞好对官兵心理状况的分析和掌握,及时发现和医治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官兵,防止心理问题加重和导致精神疾病,又要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处在危机状态下的官兵给予心理援助,摆脱心理困境;既要做好遂行重大任务心理服务工作,提高官兵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艰苦复杂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又要强化战时心理防护,提高部队反心战能力和官兵作战心理素质。同时,作为军队经常性心理工作的官兵群体来说,军队作为一个执行政治任务的特殊武装集团,官兵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封闭,面临的工作艰苦紧张,担负的任务艰巨繁重,还要随时准备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更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开展经常性心理工作,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讲求科学的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掌握对象的情况。既要注重研究对官兵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带来影响的社会、家庭、工作环境等外部条件,也要注重研究日常官兵心理状况、心理需求以及诱发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更要注重研究重点岗位、重要时机、重大任务中官兵心理活动和变化的特点规律,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避免表面化、简单化。同时,解决官兵出现的心理问题要有耐心,具体细致地做好工作,跟踪问效一抓到底,不嫌琐碎,不怕反复,用爱心和诚意帮助官兵解决问题。

(五)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做好经常性心理服务工作,不仅要遵循官兵的心理情况不断变化,还要遵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掌握做好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方法。比如,利用观察法时,为了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必须对拟观察的对象和行为特征加以明确界定,做好计划;观察必须具有系统性;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等。然而,与人们的外化行为相比,人们的心理更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做官兵心理工作不仅要经常,而且还必须紧贴官兵思想心理行为特点,着眼解决实际问题,灵活有效地开展工作。要结合基层部队工作实际,统筹安排心理知识普及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善于利用训练间隙、业余时间,见缝插针随时做。要把握官兵心理问题的发展,掌握火候,找准介入解决的最佳时机,力争达到最佳效果。形式要不拘一格,从实际、实效出发,可单独安排专门搞,也可与其他工作结合做;可集中组织,也可个别进行;可面对面交流,也可通过电话、网络进行线对线、键对键沟通,努力使经常性心理工作喜闻乐见、官兵欢迎。方法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心理问题和官兵个性特点,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有的要循循善诱、启发自觉,有的要旁敲侧击、积极暗示,有的要单刀直入、一针见血。

(六)服务性和保障性的统一

强军之要,要在得人。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推动军队创新发展,要求有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在智能化战争时代,高素质不仅体现在身体素质和知识素质上,同样也体现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说到底是为能打仗打胜仗服务的,是为了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和高昂士气,能够使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开展经常性心理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统领,紧紧围绕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入分析打赢智能化战争对官兵心理素质提出的特殊要求,研究把握深化和拓展军事斗争准备、执行重大任务等给官兵心理带来的影响,着力培育官兵过硬心理素质,磨炼顽强意志作风。坚持把经常性心理工作有机融入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各个方面、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及时化解训练压力,激发训练热情,促进战斗力提高。同时,还要重视做好应急状态和重大任务中的官兵心理服务工作。如当官兵面对情感挫折、家庭变故、突发事件、重大灾害时,组织力量跟进搞好心理服务保障,及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总之,心理服务工作的成效,要坚持用战斗力这把尺子来衡量,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激发军心士气,有利于增强部队凝聚力,有利于促进任务完成,真正使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过程成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过程。

二、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开展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必须着眼提高官兵心理素质、维护官兵心理健康,坚持群体心理教育训练和个体心理疏导治疗相结合、平时心理维护与应急心理干预、战时心理防护相统一,做到全员覆盖、全程跟进、全方位保障。其任务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心理知识普及教育

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是做好经常性心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有效维护官兵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把普及心理知识纳入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个人自学、授课辅导、专家讲座等形式,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作用,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心理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维护心理健康意识。要针对官兵履职尽责、成长进步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挫折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帮助官兵提高心理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要把心理教育同战斗精神培育结合起来,引导官兵时刻做好打仗的心理准备。

(二)规范人员心理测试评估

严格按照《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和《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由具备资质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使用规定的入伍新兵职业基本适应性检测软件,对新兵、新学员、新干部和新聘文职人员进行心理复查。对疑似心理和精神类疾病的,要送军队精神类疾病医学终极鉴定医院进行鉴定,确诊的必须做退兵或解聘处理。在专业兵挑选、重要岗位人员选配、执行重大任务人员选拔时,要组织心理测试评估,将测试评估结果作为选人重要依据,防止“带病上岗”。心理测试评估也可结合政治考核一并进行,测查结果由保卫、卫生部门掌握,不得公开。

(三)科学开展心理教育训练

加大心理知识教育力度,提升官兵心理健康素养。针对官兵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挫折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等,增强官兵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始终保持自信自立自强、理性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政治机关负责抓心理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年度教育安排,由宣传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按照相关要求,把心理行为训练纳入年度军事训练计划,贯穿野外驻训、实弹演习、执行重大任务全过程,做到心理行为训练与实战化训练捆在一起练,磨砺培养官兵过硬心理素质。训练部门负责抓心理行为训练,心理行为训练计划由训练部门会同宣传部门共同制定。

(四)严密组织心理疏导

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活动,采取面对面咨询、热线电话咨询和网上在线咨询等方式,及时化解官兵不良心理。部队参加重大演训活动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旅团以上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组织专业力量,深入训练一线,调查评估官兵心理应激反应情况,视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要健全落实心理医生网上值班制度,定期组织心理服务下基层。要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医生,也可聘请地方心理专家担任客座心理医生,要有心理骨干,随时进行心理调适和疏导工作。鼓励基层官兵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同时要建立心理服务专家库,定期组织专家到部队开展巡回服务,为遂行重大军事行动提供支持帮助。

(五)及时进行心理诊断治疗

及时发现和医治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官兵,防止心理问题加重和导致精神疾病,是做好心理服务工作、维护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官兵心理状况的分析掌握,对情绪不稳定、行为明显异常人员,搞好随访观察,及早发现,及时报告。要实施正确诊断,科学鉴别区分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防止误判误诊。要确定合理治疗方案,采取心理疏导、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方法,跟踪搞好治疗服务。发现有明显精神疾病倾向的,及时送精神病院诊治。对心理疾病患者,要关心体贴,不歧视、不嫌弃。心理诊断治疗,应由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组织实施。

(六)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官兵给予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官兵摆脱心理困境,重新适应生活。要组织专业力量,根据官兵面对突发事件、重大灾害、严重挫折等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状况,运用社会情感支持、个体认知干预、传授心理应对方法等,帮助官兵消除心理困扰,防止产生心理创伤。对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倾向的官兵,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指定专人负责,加大干预力度,避免酿成严重后果。要针对官兵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机,制定相应的干预预案,确保遇有情况能够迅速应对。

(七)做好遂行重大任务心理服务工作

做好遂行重大任务中的心理服务工作,是维护官兵身心健康、保持持续旺盛战斗力的有效途径,是保证部队圆满完成所担负任务的重要保证。要深入分析遂行重大任务特点和环境条件对官兵心理的影响,预测和了解官兵心理活动和变化趋势,研究制定心理服务保障方案。依托军队建制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心理应急救援机动卫勤分队,担负重大任务心理服务保障。要视情组织专业力量伴随保障,调查评估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状况,开展团体行为激励,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官兵实施个体疏导和诊断治疗。要广泛开展心理自助互助活动,发挥部队心理骨干作用,普及相关心理知识,提高官兵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复杂艰苦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要跟踪搞好完成任务后官兵的心理服务,防止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根据要求积极做好任务驻地群众的心理服务工作。

(八)强化战时心理防护

心理防护,作为我军心理战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部队反心战能力和官兵作战心理素质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战场政治纪律教育,积极开展反渗透、反心战、反策反、反窃密斗争,打牢官兵心理防护的思想基础。要分析预测国际舆论和社会信息对部队的负面心理影响,帮助官兵了解敌对势力心战方法和手段,提高识别和抵御敌对势力心理恐吓、舆论欺骗、法律攻击的能力。要抓好反敌心战心理防护训练,加强心理调控和阻断敌方信息传播等研究演练,缓解和防止战场环境和军事行动可能对官兵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创伤。

(九)高度关注高危人员

加强对官兵心理状况的分析掌握,对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人员,及早纳入视线,主动靠上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防止心理问题加重。对有严重心理问题人员,严格离枪、离弹、离岗、离装、离车、离危险品,采取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方法搞好心理服务。对心理疾病患者,在及时送医诊治的同时,加强陪护看管,防止发生问题。对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倾向人员,指定专人负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避免酿成严重后果。对滞留部队的精神疾病人员,加大移交力度,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做好接收安置工作。

三、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的发展概况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随即被广泛运用于管理、教育和军事等各个领域。随着心理学在军事领域的实践运用,军队经常性心理服务工作逐步发展完善,在维护军人身心健康、增强心理素质、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外军经常性心理工作的研究与应用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从世界军队发展史来看,自从有了军队,心理攻防就开始在部队出现。人们不仅把心理学应用在战争中,也注重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军人心理素质、激励军心士气。1915年,英国军事家艾尔廷出版了《战争心理学》,第一次对军事心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从战争中看到了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对军人的心理研究,纷纷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研究机构,开展心理测量和试验。特别是美国根据一些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学要为国防服务的建议,成立了17个战争心理问题研究委员会,组织500多名心理学家对新兵心理测验选拔、军官心理能力评定、训练与军纪中官兵心理、士气与宣传等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编制形成了83个军事职位测验量表,对172万余人进行了心理检测。德、英、法等国军队也纷纷成立军事心理研究机构,在动员心理学、领导心理学、军事生活心理学和战斗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促进了军事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不仅动员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和其他研究机构进行军人心理学研究,还动员大批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精神病医生和随军牧师开展军人心理问题的防治,对出现精神障碍的军人进行诊断、治疗。战后,美国国防部宣称,科学心理学方法的应用,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各军区、军兵种和一些军事院校,建立了生理心理学实验室,运用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对军人的情绪和战斗过程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对军人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排除战斗中的消极心理。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军队普遍加强了军事心理的研究运用,在心理检测与评定、特种兵选拔、心理作战、应对心理危机、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军队还专门设立了负责心理服务工作的组织机构。比如,英国军队设有“最高统帅部攻防作战处”和“军事宣传局”,德国军队设有“武装力量最高参谋部心理行为训练指挥部”,美国军队设有“联合心理行为训练中心”,日本和韩国等也都设有类似的组织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给参战军人带来了复杂的心理影响,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国家军队进一步加强了心理服务工作,更加重视战时军人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创伤防治和心理素质培养,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大理论研究,加强科技开发,探索心理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991年海湾战争后,约16万名美军官兵患上“海湾战争综合征”,出现精神压抑、头痛失眠、记忆力衰退、肌肉和关节疼痛、呼吸障碍等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为此,美国耗资2.13亿美元进行研究和治疗,研发了以人机对话模式为主要形式的战场心理快速干预和训练系统,并把心理行为训练纳入作战条令。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北约部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急性心理应激预防工作,及时对出现战争应激反应的官兵进行心理援助,有效减少了因心理问题造成的非战斗减员。俄罗斯对战时军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保障工作也非常重视,认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精神心理保障同战术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一样必不可少。为此,在总部、军区、军、师四级设立心理疾病防治中心,在团一级设立了心理军官编制,制定了《陆军分队心理行为训练指南》,并专门组建精神心理保障部队,形成较为完整的精神心理保障体系。德国为了培养专业心理行为训练军官,专门建立了心理行为训练学校。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更加重视提高官兵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2008年10月,美国陆军参谋部颁布了综合性军人健康计划,并成立指挥部,该计划随后在其他军种进行了推广。为推进心理行为训练专业化、规范化,制定了《心理行为训练条令》,形成了提升信心、稳定情绪、优化性格、开发脑力等训练内容体系,开发了《士兵成长》《荣誉勋章》《美国陆军》等网络训练软件,规定了训练时间,健全了组织机构。总之,随着军人心理因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对维护军人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也愈来愈重视,心理服务工作的组织机构、方法手段也日趋健全完善。

(二)我军经常性心理工作的实践与发展

我军历来重视维护官兵身心健康,一直把心理教育和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非常重视部队官兵的心理问题。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针对部分士兵思想动摇、情绪低落,要求政治干部在谈话前“须调查谈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1944年4月,谭政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改造落后分子”主要应采取心理感化的方法,动员工作要注意考察群众的情绪等。尤其是我军形成并长期坚持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原则,实行的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开展的立功创模、谈心交心、互帮互助等活动,无不蕴含着心理科学的原理和工作方法,对激发官兵高昂士气,保持部队持续旺盛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军事心理的研究应用和心理服务工作也开始起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军对飞行员的心理检验、心理行为训练以及官兵精神心理疾病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在抗美援朝和边境作战中,我军组织医护人员对出现战场应激反应的官兵进行疏导调适,及时将少数患病官兵送往后方医院和疗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恢复。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心理学理论传到国内,我军进一步加强军人心理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1985年5月,在辽宁本溪召开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首届军事心理学理论研讨会,随后又多次召开全军和地区性军事心理学学术会议。1986年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国军事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军事专业委员会,1988年正式出版发行全国第一本军事心理学理论刊物《军事心理学》,以此为载体,汇集专业的研究队伍,在教育心理、训练心理、管理心理、作战心理、犯罪心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与此同时,军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已迈出院校和科研单位,逐步走向军营和练兵场,心理教育训练和心理测验咨询等在一些部队进行应用试点并取得成功。如沈阳军区某部从1994—1997年用了三年时间进行的心理战教育训练试点,开展心战和反心战教育训练,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转发他们的试点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把心理战训练列入全军年度训练任务。空军也制定了飞行员心理测试量表,开始对招收的飞行员进行心理选拔等。这些探索,有力推动了军事心理科学的应用和实践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军建设所面临的时代条件、社会环境和使命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官兵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受到全军上下普遍关注,部队心理服务工作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转发《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全面提高官兵素质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官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提高自强自立的能力。2000年底,原总部机关联合颁发了《关于重视做好基层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意见》,对全军基层部队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并对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做了系统规范,推动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步入了制度化和机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在此期间,许多军队院校相继成立心理学教研室或教学研究中心,普遍开设心理学课程,有的还开始培训心理骨干和兼职心理医生。原总政治部组织编写了《心理科学知识读本》与《士兵心理指南》《军人心理健康指南》等资料,供全军基层干部与士兵学习。一些部队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行为训练场,为官兵提供心理咨询疏导,组织开展心理行为训练。2002年,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始在征兵中对应征公民进行心理检测,2006年,国防部征兵办制定颁发了应征公民体格检查心理检测标准和实施办法,在全国施行征兵心理检测。一系列法规文件,都对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

2008年,在执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任务中,全军和各大单位先后组成心理服务专家组和心理服务应急分队,派出600余名心理专家和心理骨干深入一线,开展心理普查、普及心理知识、进行团体激励、实施个体疏导、搞好骨干培训,为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服务。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在重大军事行动中开展大规模、全方位、长时间心理服务工作,第一次把心理专家骨干作为作战力量投入非战争军事行动,第一次把心理学专业标准和技术运用于重大军事行动实践和检验,有力促进了部队任务的完成。此后,部队在执行训练演习、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维和护航等重大任务中,都把心理服务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一并部署、一同落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9年之后,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军委首长与各级机关的高度重视。2010年8月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明确把提高官兵的心理防护能力作为指导员开展战时政治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

随着全军上下不断探索实践,我军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心理服务工作体系,推动了基层经常性心理服务工作的有序展开、有效落实。在组织领导上,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机关部门分工负责、政治机关牵头协调的组织管理机制。在工作机构上,除设立心理咨询室,医院和疗养院设立心理科、心理门诊,医学科研院所和军事院校建立心理服务研究机构。在人才建设上,加强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部队心理工作干部、基层心理骨干培养培训,初步建立起专兼结合、梯次配备、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在工作保障上,编写适合各类人员需要的教育教材,研发心理服务有关器材,建设心理服务场所,设立心理服务工作专项经费,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2009年8月,《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认真总结了部队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经验做法,对新形势下开展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任务内容、基本原则、人才建设、组织保障等重大问题做了深入研究部署,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成为做好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标志着我军心理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强调,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坚持和发展课堂灌输、思想互助、随机教育等做法,加大信息、科技、人文含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心理和法律服务。明确要求培养官兵舍身报国战斗信念、敢打必胜战斗血性、团结协作战斗品质、沉着坚韧战斗心理、英勇顽强战斗作风,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5年2月,又进一步明确把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作为基层经常性主要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抓好心理知识教育、心理行为训练、心理测试评估、心理咨询疏导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17年1月,习主席在视察陆军原第六十五集团军时指出:“要注意维护官兵的身心健康,防止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问题,精准有效做好相关工作。”2018年1月把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军事共同科目正式纳入训练大纲。2018年5月颁布的《内务条令》规定:“各级应当重视心理卫生服务工作,要做好心理教育、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确保官兵心理健康。对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官兵应当及时送诊就医。”2019年11月,中央军委在相关文件中强调:“把经常性思想工作、经常性管理工作、经常性心理工作做得情理交融、走心管用。”2020年2月又强调要抓好心理知识教育和行为训练,及时发现、报告官兵心理和精神异常情况,协助搞好心理问题甄别,对有心理疾患的官兵及时送医诊疗。由此可以看出,进入新时代,我军十分重视军队心理工作,对部队开展经常性心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有效推动基层经常性心理工作在基层贯彻落实、促进基层全面建设全面过硬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