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财之道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太古

所有的历史都始于当下。一场争论、一个发现、一种预感、一次邀请、一段旅程、一次询问……都有可能引出新的研究,这段对太古的探索之旅亦是如此。打个比方吧,你从伦敦飞往香港,一路飞,一路事先了解接下来旅途中会碰到的种种情况,因为你接下来还要飞上海,而且这还是你第一次去亚洲。你这番出行可能是度假,也可能是出差;如今对很多人来说,出国度假或工作已是家常便饭。过去,从伦敦到上海要好几个星期,但现在只用12个小时。你在飞机上读了一段中国近现代史,然后跟邻座的女孩聊了会儿天。她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还在上学,她爸妈在香港岛某个大住宅区有间公寓,她这次飞香港是回家。然后飞机越过外岛,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所在的赤角(香港西部海域的一个岛屿),透过舷窗,你看到蓝色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它们在中国南方明亮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取到行李后,你乘汽车或地铁前往市区。一路上,你穿越青衣岛,途经船坞,驶向九龙半岛,那里一排排集装箱正在等着装货。到达市中心后,你前往酒店,中环以东的金钟豪华购物中心附近有四家大酒店,也许你入住的便是其中一家。入住手续办理好之后,你可能会喝一杯碳酸软饮料来提神,或者品一杯加了糖的茶来放松。

你的这段探索之旅,始于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公司。这家公司位于伦敦市中心,在地理上与香港远隔重洋,在时间上却近在咫尺,要不了一天时间就能到。你在香港岛看到的几乎所有事物,你游览过的几乎所有景点,你品尝过的几乎所有食物,你喝过的几乎所有饮料;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机场某些设施;无论是你俯瞰的那些船只,还是邻座那位女孩住的公寓;无论是你经过的船坞和集装箱码头,还是你周围的购物中心;无论是你下榻的酒店,还是你喝过的饮料或是你加到茶饮中的糖块;甚至你在某处喝过的茶、在某地坐过的汽车,都或多或少与这家公司现在或曾经拥有、管理、出售或有过商务往来的公司有关。刚才与你同乘那架飞机上的某位乘客,肯定有朋友或家人是这家公司的员工(仅香港就有4.1万人供职于这家公司),或者在这家公司经营亚洲业务的150年中,他的祖辈曾经是其中一员。在你所读过的历史书籍中,在香港或其他亚洲城市占股最大的英资公司列表或城市档案中,都能看到这家公司的身影。即使这家公司为公众所瞩目的一两次事件没有载入史册,这家公司也都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正如今时今日,它的重要性仍然在香港及周边地区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为何这家公司与香港和亚洲的命运纵横交织?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又是什么?

本书将讲述的是一段关于太古(意为“伟大而古老”)集团及其创始人施怀雅家族的历史。根据历史学家能追溯到的最早记载,太古创建于1816年,经过百余年发展,走向1980年,这也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新中国在经历30年的发展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19世纪早期,利物浦曾有几十家每天为生计疲于奔波的小型航运代理商,谁能想到,其中的一员如今竟然在英国最黄金的地段——伦敦的白金汉门(Buckingham Gate)建了自己的总部?在香港以及亚太地区其他城市牢牢站稳了脚跟?1873年,这家公司在中国长江首航时曾悬挂在轮船上的家族旗帜图案,如今无论是飞机机身、轮船船体还是商场的问询台,都有它低调而不张扬的身影。每到夜晚,人们还能从中国一些城市的摩天大楼外墙一清二楚地看到这个图案。

我要讲述的,是一段英国在亚洲的历史(广泛意义上的英国),同时也是一段亚洲在英国的历史(广泛意义上的亚洲)。虽然亚洲在英国的痕迹没那么明显,但遍布整个不列颠群岛。一旦开始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就会发现,也许太古集团一位退了休的经理刚好就住在你家附近;也许20世纪某位虔诚的教友曾经在武汉主持教会;也许一位在福州生活了40多年的品茶师,每次休假都会到附近游历。如果进一步探寻,你还会发现,那家不顾勃朗特家族反对、坚持生产羊毛制品的霍沃斯地方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由上海和横滨的商行经销;利物浦一家装瓶厂装好“开瓶有益”的烈性黑啤酒,卖给了澳大利亚人。

太古集团在香港招募的中国海员在不用跑船的时候,就住在利物浦默西河岸同一城市的旅馆里。当时,克莱德河、泰恩河流域的港口和贝尔法斯特的造船厂造了几十艘船,在中国长江和沿海地区,还有连接亚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上为太古集团效力。数以千计的英国海员都曾在这些船只或太古集团旗下的其他船只上服役。克莱德赛德的报刊上,能看到有关报道称,一些移民组成的“职工开拓团”在香港为太古集团旗下的糖厂工作。太古集团的文员和船长退休后,可能会借用公司英国化的中文名称,把自己的家改名为“Cathay”(国泰)或“Taikoo”(太古),还会用他们在中国买的小玩意儿来装饰。当年太古集团好几位经理买的中国古董,如今还能在当地博物馆中找到。英国萨里郡某个小村庄里,有位上了年纪的女士,自幼跟随父亲去了中国,后来嫁给太古集团某职员,再后来成了寡妇。这位老太太曾向一位小说家谈起她在中国60年的生活,如今这本由作家整理的回忆录可以在二手用品店找到。德文郡有一位以自然为题材写作的作家(其创作灵感取材于他姐姐最著名的文学作品,等于间接提升了他自己的名气),文章篇幅除了描写黄蜂、蚂蚁、蜘蛛和蛇的生活习性之外,还穿插了这位作者多年前为了品尝太古糖而在中国流浪的故事。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在本书开篇用的是假想式场景。我希望通过这种别出心裁的叙事手法展现太古集团在2020年的香港有多大的影响力(本来我可以选择其他城市,作为本书开篇故事场景发生所在地)。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探讨这家英国人主导的跨国企业在当今世界的经营细节。虽然读者可以从本书一窥太古集团的发展史,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非商业史专著。我感兴趣的是太古的开拓精神,能屈能伸的韧劲,此外还有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太古集团何以将基业延续到今天。与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史不同的是,本书将重点刻画太古集团及历史背景,同时重点讲述集团有关人物的生平故事。单单一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如何让我们更好地理解19世纪和20世纪的亚洲史,理解现代世界的地缘联系,理解差异较大的两个地域——英国和亚洲发生交集的前因后果,让白金汉宫和赤角以及金钟从此走上命运交织的未来。

曾有学者出于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太古集团的部分历史。例如,有一篇题为《远东商业、航运和贸易关系分析》(Analysis of Far Eastern Business, Shipping, and Trading Relationships)的论文,论述的重点涵盖了1898年前后的英国历史。还有一位学者在自己的书中讲了太古集团某外籍员工“个人成功和悲剧”的故事,写到1926年收尾。对于中国经济史学家来说,该书也许可以作为外国企业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案例研究,但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太古集团对当时中国的发展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航运方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

正如我们看到的,太古集团的历史也映射了英国海外商行的发展,它更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航海史,是丰富且充满争议的糖业政治史、经济史以及英帝国主义的兴衰史,是对全球金融和民族主义胜利的故事感兴趣的学者的研究对象。

在此,我将介绍太古集团更广泛的历史,包括以1816年公司核心业务的建立、延续和衰落为背景,从更宏大的视角来讲述它的起源和发展。这本书建立在我之前对19世纪和20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历史及其遗产的研究基础上,还包括英国人在开放对外贸易和居住的中国城市(通常被称为通商口岸)的经历。本书的篇幅和重点也与此前著作不同,因为太古集团历史悠久,这一主题要求我思考英国企业在中国乃至全球更全面的历史——其中涉及新奥尔良和墨尔本这两座城市,由此更要充分理解其在不列颠群岛的起源和地位。我将介绍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通商口岸和英国在亚太地区更广泛的势力版图之间的关系,它们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全面和灵活。太古集团牢牢地嵌入各种更广泛的全球网络中——流动的水手、包罗万象的全球航运网络、商品贸易、人员、技术和资本的流动。本书对太古集团这样一家企业发展历程的描述,为我们所谓的全球化历史进程提供了有延伸性的重点案例研究(比如现在很多人经常在伦敦和香港两地之间往返)。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太古集团的档案。这些文献零星散布于该集团各分支机构,涵盖面非常广。另外,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伦敦遭到德军的轰炸,档案内容很多地方不连贯。1941年日本占领中国香港以及1955年英国撤出中国内地时移交了太古集团在中国的档案记录。但是,这些档案未能经受住办公室搬迁和办公楼关闭等难关,另外档案规模之庞大,本身就是一道难题。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叙述这段历史,并从其他视角来进行分析,我还充分利用了太古集团合伙人及其竞争对手的记录和个人文件,此外还有来自英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美国的档案。当时的报纸往往是有关特定事件或人物的唯一实质记录,从中可以探寻太古集团在现代历史上留下的印记。这些记录十分多样化,且分散在世界各地,因此编写此书意味着需要将许多不同地方遗留的痕迹拼凑到一起。

也许,将当时的人、事和地理背景一同描写是合适的方法。表面上,本书可能讲述的只是与太古集团有关的奇闻逸事,但事实证明,这家企业所蕴藏的故事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