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概念及其内涵
《内经》主要以养生愈疾、防病治病为理论旨归,将人置于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的双重背景下建构人的概念,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及其生理病理变化不仅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始终受到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与人的行为方式、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变迁等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同时与人的心理情绪、“七情五志”等思维属性也相互勾连,保持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动态平衡是实现健康长寿目标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
首先,人具有自然属性。人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产生的生物体,处于天地之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其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周期中始终受到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影响,必须顺应自然而不可须臾背离自然规律,即时刻知之、应之、和之、随之,否则就可能引发疾病。如其所论: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素问·宝命全形论》)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与此同时,《内经》认为人各禀受于父母,其体质类型也存在着先天差异,这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的重要标志,由此进行了“阴阳二十五人”的体质划分,提出了因人制宜、辨质论治的医学方法,成就了中医体质医学理论体系。
其次,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一个纽结,人的生命活动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环境,同时也时刻受到社会变迁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这是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诚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内经》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一是认为人的贪欲及不良嗜好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素问·腹中论》)
二是认为人的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及变化也会导致疾病的生成与变化。如王公大臣养尊处优、生活优渥,容易肥胖、抵抗力差,易发中风、消渴之证: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灵枢·根结》)
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和生活境遇的变化容易引发心理失衡、精神内伤,引发疾病:
凡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素问·疏五过论》)
此外,社会变迁与动荡、战争、瘟疫流行、劳动与职业不同等也会导致社会性疾病。如《内经》对职业病的描述: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发为肉痿。(《素问·痿论》)
三是认为诊断和治疗也应观照社会因素的影响。就诊断来说: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素问·疏五过论》)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素问·解精微论》)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灵枢·师传》)
就治疗来说:
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灵枢·逆顺肥瘦》)
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素问·疏五过论》)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
在此基础上,《内经》将治身与治国联系起来,以医之顺逆比类国家治理,彰显了其大医家国情怀:
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
由此,《内经》将社会因素置于天人思想和方法之中,显示出类似于现代社会医学思想的理论闪光。
最后,人具有思维属性。人是具有理性认知能力的生命存在,人的感觉、知觉、思维、心理、观念、经验、情感与意志、灵感与智慧、性格与气质等都是人的整体功能的凝聚与释放,只有将人置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整体中,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存在和变化规律,为人们的健康找回一个行之有效的合理路径。
《内经》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人的“七情五志”与五脏六腑存在密切关联和互动关系,由此确立了其通过情志调摄治疗疾病的医学方法,显示出类似于现代心身医学思想的理论闪光。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综上,《内经》的天人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成为其建构天人合一思想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