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宋仁宗嘉祐元年,也就是1056年,苏轼与父亲、弟弟一起,自蜀地赶赴京城,参加开封府的考试。
父子三人此行颇有点道士下山、天下皆惊的意味。路上苏轼写过一首诗,超然物外的心态已经有所展现。
光阴飞逝,沧海桑田,在时空变换中,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如梦幻泡影一般虚妄。
苏轼当时还年轻,正是踌躇满志之时,不知道所写的作品为何如此惆怅忧郁。
这个热情而敏感的青年,在接下来的几年,将创造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
众所周知,苏轼不仅天赋异禀,还很自律刻苦。当时的大环境,也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当苏轼还在四川道观里孜孜求学时,宋仁宗已登位好些年了。这位皇帝拥有历史上罕见的好口碑。他锐意改革,大力起用范仲淹、韩琦等革新派人物,开创了北宋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既然皇帝有所作为,必有人来歌颂时代。当时在国子监供职的石介,可以说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庆历圣德诗》。
这首诗在当时广为流行,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这首诗给私塾的张老师看。小苏轼从旁偷偷看,便能够背诵文中的语句。他缠着老师,一直问这首诗说的是谁。老师嫌他年龄太小,拒绝细说。
“如果他们是神,我就不问了,既然他们是人,我知道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小苏轼扯着老师的衣袖问。
张老师见他这么认真,便摸着他的脑袋告诉他:“诗中的人物,正是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贤士,他们不仅才华出众,而且热爱国家,关心民间疾苦,支持他们的人有很多。”
1045年,父亲苏洵曾给小苏轼出过一道作文题《夏侯太初论》。
作为曹魏时期的重臣和名士,夏侯玄(字太初)与司马懿是死对头,他身上有才华、权力、失意等多个关键词。
对于人生中第一篇作文,9岁的苏轼飞速写好。其中有这样一段:
此段表达的含义是,一个人在打破价值连城的玉璧时,能不动声色,但在打破一口锅时,竟会失声尖叫;人能够与猛虎搏斗,但见到蜂蝎时,却难免害怕。
这是由于当事人不专一造成的。做事专一,人才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所左右。很显然,苏轼已经提前进入状态。
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然而,苏轼以简单胜复杂,以精神之愉悦超越肉身之苦痛。
你简单,世界就是童话;你复杂,世界就是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