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懂的终身成长课(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突破自卑的障碍

自卑是由比较引起,由自我评价造成,由刺激产生的连锁反应机制,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心理现象,甚至那些看起来很优秀的人也会自卑。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主观感受里对自己能力和价值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绪。

阿德勒将自卑感称为自卑情结,他认为,自卑是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以及天赋不如别人,又由潜意识的负面情绪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自卑可以让人变得优秀,但同时也会阻碍人走向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标准尺度的存在。总有无形的标尺对一个人的工作好坏、社会地位高低进行衡量。人们拿起标尺衡量自己的成绩,当达不到心中预期时,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越是脱离实际的预期,越是会滋生更多的自卑,甚至自责。对比之后,一旦产生“比不上”或“比较弱”的感受,就会认为自己的目标无法实现,能力不足等,这些想法会威胁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适度的自卑感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内在动力,相反,过度的自卑感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影响我们的生活。

自卑源于一个人的成长路径

自卑的产生是有迹可循的,心理学家将源自家庭和成长过程中滋生的自卑情绪称为“原生自卑”,这种情绪生长在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部环境时感受到的不足感。这种不足感可能源自家庭环境,或是自身生理因素等。

来访者张女士就深陷自卑情绪之中,她从小就有下颌骨突出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包天”。小时候被同学嘲笑,导致她习惯性低头走路和说话,不愿意微笑,每日披散着头发,让头发尽可能挡住脸。

除此之外,张女士还有一位强势的母亲。在她因为长相而苦恼、不知所措时,母亲则是用骂声回应她,会骂她不够优秀,不够努力,甚至不够开朗,每天默不作声,什么话也不说。自小的生理问题以及强势母亲的教育,导致了张女士的自卑情结,她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人,因此,自卑感也根深蒂固。

一个人的成长路径就隐藏在其负面情绪之中,很多人因为自卑而不愿意社交,甚至自我封闭,完全体会不到人生的乐趣。

有一位刘小姐说到了自己的前男友,他从小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刘小姐家境殷实,原本是喜欢前男友的踏实能干,但慢慢地,她发现前男友在钱上特别计较。她给自己买名牌,他会阴阳怪气地说她乱花钱,说刘小姐买一个包就花掉了他爸妈一个月的生活费。有时候两人出去吃饭,刘小姐提前付钱这件小事,也会让前男友的自尊受到伤害。

刘小姐也试着为了爱情改变自己的金钱观,可前男友的自卑情结愈发明显,他拼命赚钱,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管不顾。刘小姐理解金钱给他的安全感,但不能认同他将金钱视为一切的价值观。

其实,从刘小姐前男友现在的生活状态,完全能够看到他是如何一路走来的,金钱上的缺失一定让他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委屈。但他不应该让自卑成为全部,这不仅会让身边的人很累,还会让他错失工作中的很多机会。

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感到很自卑,不妨追根溯源,看看这份自卑是否有迹可循。只要是有痕迹的事物,就能够被改变,自卑也是如此。

优秀与自卑之间不是相对关系

很多人说,只要我优秀了,我就不会自卑了。实际上,优秀和自卑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共生关系。

来访者小叶是个江苏姑娘,她现在在上海工作,和老公两人经过打拼,还在上海买了一套房,两人名下也有十几万元的存款,看起来日子过得非常安逸。可小叶表示,自己还是很自卑,她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房子买得很小,装修也是能省则省。而且,上海有严重的地域歧视,这让小叶感觉自己无论多努力赚钱,都没有个人归属感。自己不是上海人,这就是天然的自卑点。

小叶的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次生自卑”,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成年后,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实现虚构的目标,或者达不到内心的标准后,所产生的自卑。次生自卑会唤醒人内心的恐惧、羞耻和脆弱的情感。

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也有一定的关联,长大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仿佛是在佐证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过,也正是因为自卑的存在,才让人有拼搏的动力,想要达到心中所想,就必须前进。小叶一家正是如此,尽管自卑,但仍旧在努力生活。

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并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工作能力很强,几年内她在公司节节高升。可不高的学历始终是她自卑感的来源,于是她努力提升自己,考上了研究生,还帮公司拿下了一个难得的项目。

这位网友就让自卑成了内在动力,她也在全新的环境中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和曾经已经不一样了,她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于是,她不断努力,通过工作中的亮眼表现和学历的提升,来给自己积累积极的评价,从而接近自己的标准尺度,愈发地自信起来。

重塑真实自我

想要摆脱自卑,就需要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只有自我价值提高了,你才会觉得这个社会需要你,这个世界需要你。我们可以用补偿心理来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我们在适应社会节奏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和偏差,为了得到补偿,我们需要往其他优势上发展,来达到心理平衡。心理学上称这种补偿是一种“移位”,自卑感越大,寻求补偿的愿望就越强烈,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心理机制。

我们可以运用补偿心理来解决自己的自卑感,首先,需要找到自己自卑的根源,必要时可以求助心理医生。很多人的自卑心理都是源自童年时的际遇。

其次,要挖掘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当你感到自卑时,你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点和特长。这种强调其他优势的方式可以帮助你平衡自卑情绪,意识到自己在其他领域的价值和成就。

需要强调的是,要辩证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如果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所谓“优势”作为自己的补偿目标,反而会加重自卑感。另外也不要争一时之气,而去追求目标,正确的补偿机制应该是以积极情绪为基础的。

承认自身价值是补偿心理的关键。即使在感到自卑时也要记住这一点。尽管你可能在某个方面有些不足,但你仍然是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尝试思考自己的优点、经历和成就,以帮助正视自己的价值。

要学会接受自我,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没有人是完美的。尝试以宽容和善意的态度对待自己,认识到自卑感是一种情绪而非现实。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冷却他人的目光和言语。现在社会中很多人的不快乐源自他人的反应和看法。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委屈自己。生活是一个取悦自己的过程,自己身上发生的绝大多数事件,都和别人无关。

我们需要关注的,并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自己在想什么。我们无法让每一个人都沉默,但我们能够选择不去理会。

我们也可以用实际行动来建立自我,战胜自卑:

· 第一,说话时,直视他人眼睛。

自卑的人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说话,从今天起,要在每一次和别人交谈时,都看着他的眼睛,这在心理学上是积极且自信的象征。

· 第二,表现自己,突出自己。

在各种形式的讲座或聚会上,选择在第一排坐下,不要在乎有没有人,也不要管这有多显眼。我们害怕被瞩目,就是因为缺乏自信。突出自己,就要放大自己在他人视野中的比例,强化自己的作用。所以,把这个当作自己的准则,坐在第一排,增加自信,让自卑无处遁形。

另外,表现自己还要练习当众讲话。有位来访者曾说道,自己私下讲话一点问题没有,甚至可以侃侃而谈,但是一旦要当众讲话,他就会因为紧张,导致喉头发紧而发不出声音,光张嘴不说话,急得自己满头大汗。当众讲话也是需要练习的,可以先讲给自己熟悉的人听,而后慢慢增加人数,一点点克服自己的恐惧,树立信心。

· 第三,要学会微笑。

微笑在心理学家看来,是治愈不自信的良药,无论什么时候,当你感到自卑时,不妨先微笑一下,试着驱散不确定的情绪,再重整旗鼓。

自卑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卑成为力量,学会将生活的重心,从外在的情绪转移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