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风之为言,中也。肥人气居于表,中气必虚,土不生金,金气渐薄,肝无所畏,风木乃淫,复来乘土,中气益败。乘其中虚,外邪袭之,则为真中,西北方风高,往往有之。若但因中虚,不犯外邪,则为类中,东南方柔弱,往往有之。
《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故客于脉,则为厉风;客于藏府之俞,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自脑户而合于太阳,则为目[1]风;饮酒见风汗出,则为漏风;入房汗出当风,则为内风;入于肠胃,则为肠风;外客腠理,则为泄风。
正风、邪风,各不相同。经云:正风者,从一方来,即合时之正者也,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邪风者,冲后来者也,谓之虚邪贼风,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经曰:暴病、卒死皆属于火。东垣以卒然昏仆责之气虚。盖火即气,气即火,同物而异名者也。当卒仆之时,以竹沥、姜汁灌苏合香丸,或三生饮加人参、竹沥、姜汁灌之。如抉口不开,进药且缓,以细辛、皂角为末,吹鼻取嚏即苏,无嚏者不治。
痰涎壅盛者,宜与吐之。用牙皂四枚,明矾一两,各为细末,和匀。轻者五分,重者三字[2],温水调灌,此名稀涎散。服之不大呕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即醒。或橘红一斤煎汤数碗,多灌取吐。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者肺绝,此虚极而阳脱也。五症不全见者,速以大剂参、芪、术、附,并急灸脐下关元、气海,可救十中之一。发直、吐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死症矣。
经曰:虚邪偏客于身者,其入深,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又曰:身偏不用为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即中府症。又[3]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处,但四肢不收,志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即中藏症。外有六经形症,则以小续命汤加减,及疏风汤治之。小续命亦麻黄、桂枝之变。麻、桂二汤施于温热之症,必致杀人,不可执也。后列:
太阳经,无汗恶寒者,麻黄、防风、杏仁、甘草;有汗恶风者,桂枝、防风、芍药、甘草;阳明经,无汗、身热、不恶寒者,白芷、石膏、知母、甘草;有汗、身热不恶风者,葛根、桂枝、黄芩、甘草;如在太阴经,则无汗身凉,干姜、附子、麻黄、防风;少阴经,则有汗无热,桂枝、附子、甘草、麻黄、杏仁、防风。若无此四经之症,或在少阳、厥阴,柴胡、防风、羌活、甘草、连翘。如上症真中者,分表里施治。而在里者,则便溺阻隔,宜三化汤(枳实、厚朴、羌活、大黄);若表里俱见者,先与解表而后攻里。若外邪已解、内邪已除,而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未能即愈,以六君子汤加羌、防、归、地、芍药、秦艽,久久服之,营卫自和,即古所云大药是也。再加麻黄,即一旬之微汗;加大黄,即一旬之微利。如望春大寒之后,加半夏、人参、柴胡、木通,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如望夏谷雨之后,加石膏、知母、黄芩,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如季夏湿土主令,加防己、白术、茯苓,胜脾土之湿也;如望秋大暑之后,加厚朴、藿香、官桂,迎而夺太阴之气也;望冬霜降之后,加桂、附、当归,胜少阴之寒也。
治风之法,不过解表、攻[4]里、行中道三法尽矣。然风气不齐,禀赋各别,七情异起,六气殊伤,活法处治不可胶执也。
古人用牛黄丸、至宝丹、活命金丹品类,皆辛香走撺,为斩关夺门之将,原为中藏之闭症设也。牛黄入脾治肉,麝香入肾治骨,冰片入肝治筋,此惟邪气深入者,乃为出矣。若施之于中府、气虚脱绝之症,反掌杀人,如人既入井而又下石,安得不立毙乎?
类中之症,其卒倒、偏枯、语言蹇涩、痰涎壅盛,皆与真中风相类,故曰类中,但无六经形症为异耳。此惟中气虚惫,故虚风内煽所致。东垣主虚,诚为合论。河间主火、丹溪主痰,其言各殊,而不知其虚也,故无根之火发焉;惟其虚也,故逆上之痰生焉。东垣举其本,河间、丹溪道其标,似异而实同也。心火,凉膈散;肝火,小柴胡汤;水虚火炎,六味地黄汤。
类中之卒倒、偏枯,症类虽有多种,总由真气不周充血液,因而逆泣也,参、芪君之,归、地佐之,更以秦艽、茯神、竹沥、人乳、姜汁、梨汁,最为稳当。
凡治中风,须分阴阳。阴中者,其色青,或黑、或白,痰喘、昏迷、眩冒、多汗,甚者手足厥冷;阳中者,面赤唇焦、牙关紧急、上视强直、掉眩、烦渴。
凡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三年之内必患中风,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性情,更以十全大补汤加羌活,久久服之,经岁不辍,则潜移默夺,弭灾却疾矣。若用古法天麻丸、愈风丹,开其玄府,漏其真液,适足以招风取中耳。预防云乎哉?
口噤不开 足阳明,颔颊之脉偏急则口噤不能开,肝风乘胃故也。皂角、乳香、黄芪、防风煎汤熏之。须大作汤液,如蒸如雾,乃得力耳。再以南星、冰片为细末,擦其牙根,或藜芦、郁金为末嗅鼻,或明矾一两、飞盐五钱研匀擦牙,又可将钱许绵裹安牙尽处。又法:甘草五寸截作五段,麻油浸透,火炙,抉口令咬之,约人行十里许,又换一截,从此灌药为便。
口眼喎邪 耳鼻常静,故风息焉;口鼻常动,故风生焉。风摇,则血液衰耗无以荣筋,故筋脉拘急、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芍 升麻 秦艽 葛根 防风 钩藤 红花 苏木
水煎,和酒服。外用桂枝三两,酒煎浓汁,以故布浸之,乘热,左歪拓右,右歪拓左,再以乳香二两、皂角一两挫拌匀,烧烟熏之。
语言蹇涩 经曰:足太阴之脉,贯舌本,散舌下,病则舌强。又: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又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又:肾脉之气,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用地黄饮子。
地黄 巴戟 苁蓉 茱萸 同桂枝 附子 薄荷[5] 麦冬 五味 茯苓 菖蒲 远志 石斛
脾土不足,痰涎壅盛、言蹇涩者,六君子汤加南星、木香、干葛、枳实、远志、竹茹;挟热者,山栀、连、芩、花粉、薄荷。
四肢不举 其脉缓大有力者,土太过也,平胃、五苓散主之;其脉细小无力者,土不及也,补中益气汤主之。随症加减:身体疼痛、挟湿热者,当归拈痛汤(羌防升葛知茯草,猪泽茵陈及苦参,人参二术当归并,汤名拈痛有奇勋);挟寒者,铁弹丸(乳没各一两,乌头泡去皮,灵脂酒淘净,加麝薄荷宜);挟虚者,十全大补汤加秦艽;身重,气虚也,补中、八味治之;周身尽痛者,蠲痹汤(归芍姜黄与羌活,甘草黄芪姜枣煎)。
身重之症,时师止知燥湿而不知补虚。按《素问·示从容论篇》,历言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是以身重乃虚症也,不止于湿可尽耳。
痰涎壅塞 星香、二陈为主,盖治痰以顺气为先。挟虚者,加参、芪、竹沥;挟[6]寒者,桂、附、姜汁。养正丹,镇安元气,下坠痰涎。实者,星香汤送下;虚者,六君子汤送下。
遗尿不禁 脾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加益智;肾虚不能收摄者,地黄饮子合参麦散。
善饥多食,风木太过,凌虚中州,脾土受攻,求助于食。法当泻肝安脾,则复其常矣。
青皮 芍药 柴胡 山栀 人参 白术 甘草 茯苓
更当随时审症而为之变通也。
神气昏冒 痰涎逆冲于上,心主被障,故昏不知人。此系中藏而非中府,闭症而非脱症。宜牛黄丸清心肺等治之。
人参 麦冬 茯神 胆星 山药 白术 甘草 羚羊角 犀角 雄黄 朱砂 牛黄 冰 麝 金箔
大枣打膏,加蜜为丸。或至圣保命丹。
管仲一两 生地七钱 大黄五钱 青黛 板蓝根各三钱 朱砂 雄黄同郁金 薄荷各一钱五分 珍珠 冰片各一钱五分 麝一钱
炼蜜丸,金箔为衣。
煎方宜六君子汤,加南星、木香、菖蒲、远志肉、竹沥、姜汁服之。又有厥逆昏迷,因醉饱过度而得,名曰食中,莫作中风、中气治之。
外治急救涎潮方 凡男妇卒然中倒,涎潮于心,不省人事,当时即扶入室中,令其正坐,用好醋斤许,焠入炭火中熏之,令其气入口鼻,其涎自归经,其人渐醒。切不可用姜汤及滴水入口,如水一人,逆其痰涎,永系于心,成痼疾矣。
史国公酒方 治左瘫右痪、四肢顽麻、骨节痠疼,一切寒湿风气及肾虚足膝无力,并宜服之。
当归 羌活 虎胫骨 防风 鳖甲 秦艽 萆薢 牛膝 杜仲 蚕砂各二两 枸杞一两 白茄根八两
无灰酒一斗,绢袋盛药入酒,浸十日,重汤煮三香,又窨五日。服之无间,颇收效验。
中寒之症,相似中风,比之伤寒更为深重,身体强直或口禁战栗,甚则厥逆无知。先以姜汁、好酒,或加冰、麝灌之。如轻,用:
麻黄 苍术 枳 朴 姜 桂
或姜汁汤;重,则姜叶汤,并以艾灸丹田穴。腹中痛,加木香;筋急,加木瓜。凡中寒之人,先宜与温水,若遽与热水及近火即死。
中气,七情所伤,气逆痰潮,卒然昏仆,与中风相类。但中风身温,多痰涎,脉浮应人迎;中气身冷,无痰涎,脉沉应气口。以气药治风则可,风药治气则不可。急以苏合丸灌之,候苏,用八味顺气散(白术、茯苓、人参、甘草、青皮、陈皮、乌药、白芷)加香附、姜、枣,或木香调气散。有痰者,星香散。如其人本虚,痰气上逆,关格不通,宜养正丹(水银、朱砂、铅、硫四味等分,用铁器熔铅,入水银,以柳木杵和匀,次下朱砂,再和匀,不见星,入硫急研成汁,有焰,用醋洒之候冷,细研,糯米糊丸如绿豆大)。若作中风治之,误矣。经曰:无故而喑,脉不至者,不治。自已,谓气暴逆也,气复自愈(当与厥症互看)。
如因风寒者,藿香正气散。
白芷 茯苓 紫苏 腹皮 霍香 厚朴 白术 半夏 陈皮 桔梗 甘草
姜、枣,煎服。
中暑,因在暑月,其症卒暴,面垢、冷汗出、手足微冷、昏晕、或吐或泻、或喘或满。以来复丹治之。
硝石同硫一两,为末,入磁器内,微火熔,柳条搅。用火不可太旺,恐伤药方。再研极细,名曰二气丹。加太阴玄精石(水飞)、五灵脂(水飞)、青皮、橘红各二两。先用青皮、橘红、灵脂为末,次八玄精及二气末,好醋打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
或苏合丸 用:
白术 犀角 木香 香附 檀香 沉香 朱砂(水飞) 诃子(煨,去皮) 射香 丁香 荜拨 安息(用酒熬膏) 龙脑 熏陆香(另研) 苏合油各一两
上,除安息膏、苏合油炼蜜和剂,其余共为末,丸如茨[7]子大,以蜡固匮,用时取出,汤调,灌之即苏。稍苏,再以香薷、扁豆、厚朴、陈皮煎服。此症外阳而内阴,故用辛温,取其通窍也。
中热僵仆,勿与凉水及凉物,如寒气一逼即死。须安置于近日暖处,取路上热土放其脐上作窝,令人溺尿于中;或用大蒜研烂,同热土为汤,去渣灌之;或将日晒热瓦熨其人心腹及脐下。劳役动作之人多得之。
中暑,静而逸者得之,阴症也。头疼、恶寒、拘急、肢节痛、烦心、无汗、无大热,宜大顺散(干姜、甘草、杏仁、厚朴、香薷);动而得之,为中热,阳症也,身热、烦躁、恶热、大渴、多汗、无气以动,宜苍术白虎汤(苍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虚人,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虚人有房劳者,禁香薷。
中暑,忽然不省人事,宜灸百会、中脘、三里、脾俞、合谷、人中、阴谷、三阴交,斟酌用,或针亦可。
冒暑大热、霍乱吐泻,百劳、委中、合谷、曲池、三里、十宣等穴,酌选,针灸。
左右瘫痪,痹厥偏枯、半身不遂、筋挛、痰涎,针用肩髃、合谷、曲池、环跳、风市、足三里、绝骨、昆仑、阳陵泉。
中风,痰涎壅盛,声如牵锯,服药不下者,宜灸关元、丹田二穴,多灸之为妙。
忽然中风,不知人事,宜以十宣穴,出血即醒(乃十指头端井穴)。
预防中风,灸法用风池、百会、曲池、合谷、肩髃、风市、足三里、绝骨、环跳,已上等穴,灸之大妙。
大麻风,针法、灸法及服药方法另有专书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