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2招让声音稳定持久,一直好听
如果你平时说话时声音流畅,但在持久用声,或者大声说话时,嗓子就会出现“干、哑、疼”的情况,这和喉部控制有关。喉头的相对稳定和声音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对歌唱演员和播音员的喉部动态研究表明,“说”与“唱”在喉部动态方面很相似:有经验的歌唱演员或播音员不论声音怎样变化,喉头位移总是控制在较小的幅度内,也就是处于相处稳定状态。正是喉头的相对稳定,保证了声音变化的和谐与通畅。
没有经过发声训练的人,喉头位移往往依据以往的习惯,欠缺控制,在音高变化时出现明显的上提和下压,有的人还形成了提喉或压喉说话的不良习惯。超出一定范围的喉头位移,破坏了喉头的相对稳定,使音色阻塞且不统一,甚至还会造成生理疾患。比如,喉头明显上提的人,多带有“挤”“卡”音色,喉头明显下压的人,多带有“空”“浑”音色,而且牵制了舌头的运动幅度,明显影响了字音的清晰度。在发声时有喉头上提习惯的人中,发生声带小结的比例较大(引自付程《实用播音教程》)。
这就像是专业舞蹈演员和非专业舞蹈演员跳舞的区别。同样是抬起手臂这个动作,专业舞蹈演员会以强大的控制力把手臂弯曲或径直伸向某个方向,自然、优美。而非专业舞蹈演员的手臂是松散的,或者方向和力量控制不够精准,显得僵硬。我的学员中很多人在练声过程中都会说到一句话:“我知道应该怎么做,可就是控制不住啊!”实际上,缺少专业训练,就是没有控制力的原因。
现在我们知道,想要拥有变化自然、和谐通畅、润泽丰满的声音就需要调整喉头垂直位移幅度,在发声时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那怎样才能保持喉头稳定呢?先来看看喉部的发声原理。
喉头和声带是发音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声源,就是我们常说的“嗓子”。
喉头上接咽部,下连气管。上部接近三角形,下部呈圆形,由软骨作支架,通过骨关节韧带及喉部各肌肉互相联结,共同构成一个上下连通的活动小室,声带就长在这间小室里(引自林鸿的《普通话语音与发声》)。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声带位于喉的下端,由两片韧带薄膜组成,纤维片和肌肉纤维构成一个狭缝状的声门,成为呼吸和说话时能够开合的活门。两条声带的前端附着在甲状软骨骨角处,后端分别附着在两块杓状软骨上,声门的开度主要由杓状软骨的动作决定,发音时声门位置相对收拢,而呼吸时相对展开。
想象一把折扇,扇面轻薄,却可以扇风取凉,这就像我们的两片声带,“薄如蝉翼”,却可以振动发声;折扇的两边是扇骨,比扇面坚硬,也决定扇形;这就像我们声带外围的杓状软骨,可以灵活转动,对声门的开合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你手里有一把折扇,折叠以后,使劲揉搓外层坚硬的扇骨,里层的扇面很快就会变得松散,甚至破损。我们的喉部出现不适感,甚至发生病变就是类似的情况。
在正式场合,喉部发声的最佳状态是“积极而放松”,过于松弛会有气无力,给人松散、懈怠的印象;过于紧绷会挤压喉部,让人感到紧张和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喉部肌肉自如灵活地运动,才能和呼出的气流协调配合,完成发音过程。有人说,这种“积极放松”的状态是到了一定年纪,积累人生阅历之后才有的豁达,其实并非如此,时间是一方面,自身的修炼是另一方面。喉部控制自如可以让你在20多岁的年纪就掌握“松弛而有力量”的声音,由内而外地展现自信。
具体怎么做呢?
让喉部相对稳定需要尽量控制喉头位置,让它不要过多地往上走,也不要过多地往下走,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才能保证声音的流畅。这就像是一个气球,我们捏住进气口,出气不畅,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只有保持气流通畅,才会发出稳定的声音。
想要保持喉头稳定,练习两个动作很有必要。第一个是“元音开嗓”,第二个是“只吞不咽”。
先来说“元音开嗓”。一般,声音工作者会用元音“a”的延长音来开嗓,如果可以做到稳定持久地发出“a”音,声音不颤、不抖、不虚、不扁、不挤,就是喉部稳定的表现。
“只吞不咽”是我为了方便记忆而起的名字,是“吞咽”的半程动作。现在你可以站在镜子前,仔细观察自己的喉部,当我们吞咽食物或口水时,喉头会上下起伏。我们要做的是把口水吞下去,喉头上移以后,停止动作,让喉头稳定在这个位置,5~10秒后再放下。如果刚开始做的时候喉头会不自觉地下滑也没关系,可以稍微加以控制,随着练习时间越来越长,对喉头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