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看透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是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是变化背后不变的规律。具体来说,底层逻辑主要有四大特点。
• 抽象:越抽象就越接近底层逻辑。
• 简洁:“大道至简”说的正是事物的底层逻辑。
• 动力来源:底层逻辑是各种事物出现的动力来源。
• 通用性:底层逻辑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某一类问题或现象。
为什么看透底层逻辑如此重要?看透底层逻辑,能够让我们迅速看清一件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能够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看透了底层逻辑,就等于拥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同样,因为底层逻辑是各种事物出现的动因,一旦理解了底层逻辑,我们对诸多事物的理解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优势成长》一书的作者帅健翔在书中说到自己的经历,作为英语名师、NLP(神经语言程序学)高级执行师、国际认证催眠师和商业策略顾问,很多人羡慕他有多重身份。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这些职业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语言的应用能力,再往深一层说,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度。基于对语言的兴趣,大学时期的帅健翔选择主修商务英语专业。当时,有一门必修课叫语言学,他从语言学的书中发现了一个陌生名词:NLP。经过一番搜索,他了解到NLP是一门成体系的科学,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报课学习。后来他发现,NLP属于“神经语言程序学”,有一半语言学、一半心理学,指的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看语言。在对NLP不断精进的过程中,帅健翔发现语言跟人的思维、潜意识密不可分,便进一步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之后,他又接触到催眠,顺势把催眠也学了。后来,他把三者都学成了。他不认为自己学了三个不同的学科,而是学习了一个关于“语言应用”的学科。
看似不同的职业,实际上存在相同之处,因为它们拥有同样的底层逻辑。在这个领域学到的技能,在其他领域也可以运用,弄懂底层规律,就能实现领域互通。比如,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演讲能力,这些通用技能能够在不同的领域派上用场。
所以,找到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能让我们拥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在看问题时能够更加通透和准确,看透事物本质,拥有高认知力。
那么,如何看透事物的底层逻辑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先归纳后抽象。顾名思义,先对事物进行归纳,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先归纳后抽象法有两个关键动作:归纳和抽象。
归纳是指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的推理方法。其关键点是我们选取某事物的样本越多,得出的结论就越准确。比如,经济学家根据人们的交易现象归纳出了“供求理论”。
抽象是指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特征的思考过程。比如,我们会将香蕉、樱桃、苹果统称为“水果”,这就是抽象的过程。
当我们把归纳与抽象结合起来,就能看透事物的底层逻辑。比如,产品运营专家梁宁在讲如何找产品痛点时,提到首先要找到“痛点”的底层逻辑。她说:
什么叫痛点?我搜了一下,在“什么是痛点”这个问题下,排第一的答案是:对于产品来说,痛点是指那些尚未被满足而又被渴望的需求。这个答案显然不对。没有被满足,用户只是难受而已。不能拿用户的难受当痛点,或者说产品的切入点。
有一些网友讲自己的案例,非常有意思。一位网友说:“我一天到晚都会收到推销的广告电话,恨不得卸载手机的通话功能,直到我遇上某某号码通。”另一位网友说:“碰到头疼脑热的小病,不值当跑趟医院,又不敢乱吃药,这时有一个APP很好地解决了我的问题。”还有一位网友说:“当年的海飞丝广告就很打动我,我第一次拜访岳父岳母时,肩上都是头皮屑,老人一脸嫌弃……”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上述场景中用户决定要用什么产品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怕”。所以,痛点就是恐惧。
通过梁宁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她运用的是先归纳后抽象法。首先,梁宁搜集了一些讲痛点的案例,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归纳,得出一个结论:“上述场景中用户决定要用什么产品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怕’”;其次,梁宁对这个结论进行了一定的抽象,将它变成了一个准确的简单类比,即痛点就是恐惧。简单两步,梁宁就找到了“痛点”的底层逻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练就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三看”,即看透根本、看透根源、看透底层逻辑。如果我们看不透事物的根本属性,就解决不了“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如果我们看不透问题的根源,就无法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如果我们看不透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无法找到导致同类问题出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