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面对冲突,冷静应对莫暴躁
棍棒教育:加剧亲子矛盾的催化剂
现实中很多父亲信奉“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只有用打骂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孩子成才。当然,这也是中国式教育中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在家庭生活中,有些父亲因控制不好情绪而充当了“棍棒达人”,拿起棍棒很容易,放下却很难。只有棍棒,而没有了教育,教育直接变成惩罚孩子的一种简单、野蛮、粗暴的手段。不能否认棍棒教育有一点儿用,但副作用更大。棍棒教育是父亲站在不公平的位置实施的,可以说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直白来说就是“智商不够,拳脚来凑”。这种教育方式直接危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安全感,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心理疾病。
美国心理学家、科学家马丁·赛里格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证明了该理论:在实验中,他给狗施加无法逃避的电击,随后将狗转移到可以逃避电击的环境中,然而狗已经放弃逃跑的念头,默默地承受着疼痛。
孩子的行为是家长言行的影射。孩子从小便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如果孩子生活在棍棒之下,他们会以为爱就是伤害,并且用伤害程度的深浅,来衡量爱的深浅。这直接就颠覆了孩子对爱的认知理解,从而增加自卑感,这种暴力行为甚至会被传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会带上棍棒的烙印,直接复制父亲的教育方式,传给自己的下一代。这就是为什么幼时遭遇体罚的孩子在青少年阶段也倾向于使用暴力、欺凌、迫害等手段解决冲突。反之,如果父亲不使用体罚,孩子则更能适应社会,也不会轻易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棍棒教育本质上就是加剧父子矛盾的催化剂,与爱背道而驰。父亲打孩子会给他们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若不改变,继续发展下去,孩子往往会患上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
爸爸带娃实例
前段时间记者在北京街头采访经历过爸爸“棍棒”教育的孩子,他们均出现极端情绪:
女同学甲:“我一直害怕爸爸打我,只要他拿起棍子,我就知道他也控制不了自己,他下手会很重,我已经没有办法和我的父亲和解了,只要想到小时候被打,我就恨他。”
女同学乙:“我被打过一次,我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我挺害怕的,有阴影,不敢想象一直被打的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男同学丙:“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被爸爸打是在教室门口,一群同学围观,老师责备我,同学们也笑话我。我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个非常差的孩子,当时我还想着长大了一定要脱离我爸,逃得远远的。”
虽然只是一些短短的言词,但足以证明“暴力施教”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有多么严重,甚至无法修复,只能隐藏在内心深处,等待爆发的时机。棍棒教育会让孩子感到无助、自卑、叛逆、暴力、自私,也会越来越讨厌学习,憎恨父亲,深化矛盾关系。
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更像是一种朋友的关系,充满了爱和自由。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自由则是父亲与孩子都要独立,不要用成人的意志去塑造孩子,也不要过于依恋孩子。爱可以让我们同孩子之间更亲密,自由可以让我们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各自有各自的空间,让孩子能独立成长。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长的。
爸爸带娃妙招
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表现为耐性不足,自认为“棍棒教育”见效快、效果好。有的父亲甚至认为,我出钱养孩子,供孩子吃住和接受教育,打一下怎么了,我想打就打。殊不知“棍棒教育”在无形中会严重伤害孩子,等你发觉时大多已无法挽回,实在是不可取。我们应该放下棍棒,去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1.沟通和聆听,提升孩子使用语言表达感受的能力。
一方面是使用非暴力沟通,最好的办法是和孩子讨论哪些行为是被父亲接受的,哪些行为存在危险而不被接受,做到父亲与孩子“双向了解”。另一方面是仔细聆听孩子的诉说,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找出孩子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理由,并能与孩子产生共情。
2.关注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行为是内心感受的体现,父亲管教应格外关注孩子的内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孩子,放下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不要经常支配或指责孩子,更不要希望孩子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这样孩子会变得很脆弱,并且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对孩子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切记不要用“怎么这么笨,跟猪一样”“真是没出息”等这样的话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孩子取得多大的成绩,作为父亲应该及时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与肯定。爸爸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便孩子犯了错误,也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
3.运用语言定义感受。
尽早帮助孩子用语言来定义自我感受,如喜欢、讨厌、生气、恐惧、羞耻等,并教会孩子以更成熟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4.利用正面管教,适度的奖励和表扬能够提升孩子的自尊心。
正面积极管教较惩罚而言,更能有效地使孩子长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待孩子,爸爸应该不惩罚也不娇纵,在温和的氛围下,才能培养出自律、有责任感、懂合作以及自立的孩子。
5.爸爸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天生善于观察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事实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行,与父母的榜样作用有直接的关系。父母爱学习,孩子也就爱学习;父母爱劳动,孩子也就爱劳动;父母乐于助人,孩子也会乐于助人,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因此,父亲要有“榜样精神”,时时刻刻做孩子的行为“标杆”。
爸爸带娃方法解读
棍棒教育,必定是深化亲子矛盾的催化剂,即便在短时间内起效快,但后遗症非常严重。爸爸带娃的过程中应该主张正面管教,坚持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去与孩子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与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