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你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成长的?
在卡罗尔·德韦克看来,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一个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成长上;而一个陷入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证明自己行还是不行”上。
关于能力的隐含信念决定着我们会如何看待挑战、失败、努力、批评……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和幸福。
陷入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证明自己可能不行”的风险,因而回避挑战;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因而迎接挑战。
陷入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越需要努力,越说明能力不足,所以就算努力,他们也会偷偷努力;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把努力看作激发人能力的必要手段,并以努力为荣。
陷入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批评当作对他本人的负面评价;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虽然他(她)在面对批评时同样会感到难受。
陷入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他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失败,因为别人做到了而自己没做到;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更愿意从他人的成功中吸取经验,甚至还会因为他人的成功而备受鼓舞,觉得自己也能做到。(图1)
图1 摘自卡罗尔·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中信出版社,2011
仔细思索,你会发现成长型思维的底层是自我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存在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因为“我有很多可能性”。拥有这种安全感的人,不需要保护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也不需要过度的自我关注。他们突破了自我中心的束缚,转而从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种视角下,“自我”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形成自身的过程,通过进入真实世界,通过与世界和他人互动,也通过接受挑战。从发展的角度看,自我是在应对现实的挑战中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而这个挑战的反面,就是让我们停滞不前,困于自我的挫败感。
我曾问读者两个问题(也想问正在阅读本书的你):
“你曾遇到什么事,当时你觉得做不到,最后却做到了?”
“和三年前的你相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很多朋友写下了他们自己的故事:
这些读者的经历,清晰地勾勒出自我成长和变化的轨迹。回顾这些成长的经历,能让我们看到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也能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提醒自己:也许我现在的担心和当初的担心并没有不同,而我当初却做成了那件被认为很难的事。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成长出新的自我,从来就没有容易过。
成长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从微观层面看,人的大脑由各种各样的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的联结方式构成了我们储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未知的挑战一方面让我们焦虑,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训练我们的大脑。挑战越多,大脑就会变得越复杂,相应地,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成长。
从宏观层面看,人的能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增长起来的。我们与环境的互动越多,获得反馈的机会就越多,我们的能力增长就越快。
这正像精益创业的思路:一个创业者需要快速形成一个产品的DEMO[3],通过市场检验获得反馈,快速迭代产品,产品才会越变越好。假如创业者也陷入僵固型思维,害怕面对市场的批评,只愿意把产品停留在幻想中,他就会失去很多有益的反馈。只有进入实践领域,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真实的经验,人的心智才能不断获得成长。而要进入这种成长的循环,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进入真实世界。
(2)突破自己身上的壳。
(3)把握关系以外的内容。
(4)思考“怎么做”,而不是“是什么”。
注释:
[1]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中文译作“企业资源计划”。——编者注(以下所注均为编者注)
[2]暗藏的、很麻烦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具有示范或展示功能及意味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