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职父母都在看的名家经典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蒙台梭利: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孩子是个完美的谜

为什么3岁决定孩子一生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3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证实3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

研究者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表现类别:充满自信型

占有比率:28%

幼年时的表现:活泼热心,为人外向型性格。

成年后的表现:性格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表现类别:良好适应型

占有比率:40%

幼年时的表现: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

成年后的表现: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与幼年时期相比没什么变化。

表现类别:沉默寡言型

占有比率:8%

幼年时的表现:性格沉默,言语较少。

成年后的表现: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表现类别:坐立不安型

占有比率:10%

幼年时的表现: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

成年后的表现: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产生对抗情绪。

表现类别:自我约束型

占有比率:14%

幼年时的表现:自我约束力强,不轻易被外界干扰。

成年后的表现: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让卡斯比教授十分惊讶。他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了报告演说,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为“3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由此可见,在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师只有深谙育儿之道,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和胜利。

3岁是开发大脑潜能的关键期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发大脑潜能必须尽早。我们知道,出生时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之后不再增加。刚出生时孩子的大脑共有50亿个突触;出生后第一年,突触数目会增加20倍;3岁时大脑大小即是成人的80%;4岁时,脑的代谢达到高峰,脑逐渐成熟,对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这一年龄的孩子之所以会不停地动,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在不断获得信息,能量消耗比较大,需要的营养比成人要多,身体发育同时也加快。

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形,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形。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就等待编程了。

正因为如此,孩子幼时的生活经历将会极大地影响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程度。在一个充满忧虑和紧张气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很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压垮。相反,那些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里的婴儿则会与环境频繁地进行交流,进而促进额叶前部的循环,这样就增加了以后对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

3岁是学习的关键期

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发现时已有7岁多,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会与人交流。重返人间后经过长达6年的专业人员的护理,也只学会走路,到17岁时才学会十几个单词,智商只有4岁孩子的水平。

这个事实表明,如果错过了孩子学习关键期的教育时机,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所谓“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南希·贝莱博士潜心研究、观察了婴儿的发育、发展,她在《幼儿发展研究》一书中列出了以下8个线索,以提醒父母注意婴儿智力的正常发展。

第一,当某样东西掉落到地板上时,6个月的婴儿会顺着下落的方向看;

第二,当需要得到满足时,6个半月的婴儿,会发出表示满意的声音;

第三,7个多月时,婴儿会冲着镜子中的影像微笑,还能去寻找落地的东西;

第四,8个半月时,婴儿会和成人一起玩诸如藏猫猫、拍拍手等简单的小游戏,也会倾听熟悉的词;

第五,9个多月时,婴儿会自己动手玩弄一些小物件,也能理解某些词的含义;

第六,10个多月时,婴儿会模仿成人把积木放入盒中,若看到别人把玩具包起来,就不会去拆开;

第七,11个多月时,会模仿词的发音;

第八,12个多月时,会讲几个单词。

法兰克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莫妮卡·克诺夫认为,婴儿的智力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甚至能够用眼睛跟着做简单的数字游戏。

克诺夫说:“我们给婴儿看不同数量的点。最初他们注视着两个点,等到熟悉了以后就开始失去兴趣。但当我们接着展示第3个点时,他们的兴趣又来了。”她对13—14个月大的婴儿对复杂事物的长时间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也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发现,如婴儿能够把用以前从未见过的玩具做出的复杂动作记住长达半小时之久,甚至还能模仿这些动作。

从上面的线索和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0—3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是儿童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是怎样的呢?研究发现:

◆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吃干食物的关键期;

◆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 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岁时测得的智商定为100%,那么其中50%在3岁前发生,由此可见,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抓住3岁前这一关键期十分重要。

3岁存在语言爆发现象

父母们有时会突然发现,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似乎一夜间词汇量有了迅猛增加。科学家研究表明,这很可能是一种“滚雪球”效应。

科学家认为,孩子学习语言不是慢慢地一字一句地学习,而是存在突然的“语言爆发期”现象。例如在2岁之前他们对语言的把握很模糊,但2岁之后突然某一天就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各种很复杂的表达技巧了。

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无论一种语言有多复杂,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本民族人都会熟练运用,比如拉丁语,现在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但那时候连罗马帝国的奴隶也会讲拉丁语,而且当时拉丁语的难度与现在几乎一样。

3岁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通常来说,孩子到了2岁的时候就会表达比较复杂的句子,甚至会使用不同时态和语态的动词或者连词,而且还会使用长句和分句了。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从无意识的状态过渡到有意识的状态,而且已经建立了他所在的生存群体和特定社会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表达机制。

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在生活中熟悉语言,在模仿中学习语言。到5—6岁的时候,孩子们又开始学习新的单词,逐渐完善语句的表达。环境在这时候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当时外界人群的发音是方言,那孩子也会照着模仿;如果他们经常和一些语言丰富的孩子玩耍,时间一长,他们也会变得像这些孩子一样能说会道。

比利时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一个2岁半的儿童通常具有二三百的词汇量,但到6岁时他已经能够使用数千个单词了,而且这些词汇都是在没人教导的情况下孩子们自然吸收的。

美国心理学教授鲍勃·麦克默里认为,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大多是父母注意不到的,正是在这些不被察觉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产生了令父母惊异的必然结果。

6岁儿童的语言表述已经非常准确了,他们了解并且能够使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可以说,到了这个年龄段,我们的孩子已经独立完成了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如果他们没有这种自觉、自然地学习语言的能力,那么人类历史上就不会取得如此众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正是语言的不断发展,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孩子1—3岁期间,他们自己能够学习多个词汇,且学习的中等难度词汇比简单词汇多。这就意味着父母无需为各种声称能提高孩子词汇量的“新发明”而花费时间和金钱。抓住这一时期,多跟孩子说话、多读书给孩子听,才是提升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

身高增长取决于3岁

几乎每个妈妈都有定期为孩子量身高的习惯。看着那条红色的身高线一点一点往上提升,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怀里的小宝宝一点点长高,慢慢长成少年、青年,每个妈妈的心里都充满喜悦。那么,孩子是怎样长高的呢?

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青春期,是人长高的两个高峰期。人从出生至成年体格的长成,其生长速度不是匀速的,出生至2岁时共长28厘米,其中在4个月以前、5—12个月、1—2岁这3个年龄段各完成1/3。2岁前营养对生长的影响远超过遗传因素,年龄越小越是如此。2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匀速长5—7厘米直至青春期第2次加速。换言之,一个身高170厘米的成人,其身高1/3以上是在出生至2岁形成的。所以说,3岁前如受到营养、疾病或药物等有害因素的影响,其对身高的损害将大大超过3岁后。

一般说来,影响身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天遗传:不可否认,在孩子的身高上,遗传具有支配地位。爸爸和妈妈的身高是很重要的,甚至包括往上三代都可能有所影响。你只需要看看这个孩子父母的体型和身高,基本就可以将一个孩子未来的身高推测一个大概了。

2、营养保健:虽然遗传因素很重要,但这并非决定孩子身高的唯一标准。其中,营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全面均衡的营养保障,那他正常的身体发育就会受到限制。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发育不良。所以,父母一定要在营养供给上做到及时和多样化,保证孩子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满足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

3、生理疾病:一些孩子一生下来就伴随有某些疾病,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最常见的疾病有:肝肾功能不良、胃肠功能紊乱、食物过敏、呼吸道疾病等。

4、药物副作用: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药物虽然可以对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经常性或不正确的药物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从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例如在治疗ADHD疾病的过程中所用的利他林,已被医学界确认对孩子发育有阻碍作用。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量少用药物治疗,在万不得已需用药物的情况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适用剂量。

孩子是个完美的谜

新生的婴儿是一个谜,他是那么完美,即使最能干的能工巧匠也不能造出与之媲美的东西来。

新生儿的困惑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婴儿期遇到的一切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和儿童期的成长变化,都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只知道母亲在生产分娩的时候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很少有人想过,我们未来的希望——婴儿,这个世界的小天使,在生命诞生的那一刻也同样在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和磨炼。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经由生产,新生儿彻底离开了本已习惯的长达9个多月的黑暗和赖以为生的母体保护。通过分娩,突然间被迫与母体分开,新生儿马上面临生存的考验,他们马上要靠自己尚未发育完全的器官来维持脆弱的生命。我们知道,在还没有出生以前,新生儿是靠母体内温暖的羊水生长,在那个安静温暖的环境里,他们不受外界的干扰,安然自乐地渐渐长大。而在出生的一刹那,随着一声响亮的哭声,新生儿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被带到了新的成长环境,必须学会适应新的呼吸方式、新的环境、新的声音……对于母亲们来说,分娩的过程犹如完成一场生死的较量,而对于新生儿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仔细想想,在这个时候,我们成人都为新生儿做了些什么呢?我们是用什么方式来迎接他的到来的呢?调查发现,分娩结束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妈妈身上,新生儿只是被检查了一下能否健康存活而已。

当分娩后的妈妈在安静的房间里放松休息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饱受折磨的婴儿在微暗的房间里安静的休息,让他能慢慢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呢?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认为新生儿受过了艰苦的磨难,他们都认为这是新生儿必受的过程和疼痛。

有谁能体会到,新生儿那从未被触摸过的小小身躯和脆弱的皮肤,是那么敏感,甚至一触摸就会有异样的感觉;也没有人去试图理解新生儿对每一个新触觉和对身体里的一些变化所产生的敏感和惊异的反应。这一切举动,不禁让人想到动物妈妈们对新生幼仔的自然而然的保护。它们会把刚出生的孩子藏起来,让它们先避开刺眼的光线,还会一直用它的虚弱的身体给小幼仔保暖,还要随时警惕其他动物的入侵,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甚至不准自己的孩子被看一眼!

相比之下我们人类的孩子所受到的待遇都远不及动物的幼仔。按照常理来说,新生儿出生后应该继续维持在妈妈肚子里时的姿势,可现实情况却是,新生儿常常一落地,马上就被强行穿上衣服,甚至还被一些粗糙的布料包得紧紧的,使他们柔弱的四肢和敏感的皮肤遭受着痛苦的限制和摩擦。

可以说,人们对新生儿的盲目无知,是人类对生命的一个盲点。

所以我们必须彻底了解新生儿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周到地去照顾他们,他们才能在瞬间的环境转变下不会有无意识的心理压力,也才能健康、安全地跨出生命中的第一步。

新生儿的神秘本能

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胚胎最早是一个小囊,后来发展成心脏,并且按照固定的节律搏动,一般胎儿的心搏速率是其母亲心搏速率的两倍。胚胎的发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它可以独立并秘密地完成所有使命。细胞在经过多种转化后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它们有的变成软骨,有的变成神经,有的变成皮肤,而且这些器官也会各自发挥其独立的功能。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又充满本能的色彩。

新生儿的诞生就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这个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决不仅仅是个物质机体。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例如很多动物所置身的外界环境不仅仅给它提供生存的手段,还为它们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刺激。像小羊总是很安静,而小虎崽则很暴烈;蚂蚁们总是在辛勤、无声地工作,而蝉却总是没完没了地吟唱。外界环境就是这样以它自己的方式为整个世界的协调发展与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一个动物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从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确定,每一种动物都有最适合它生长的外界环境,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体特性,使它不断为世界整体系统的完善做出贡献。

与低等动物一样,新生儿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如果有人认为人类文明或心理世界远比其他生物高级,从而断定人类没有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儿童的心理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儿童不受那种在非理性生物中发现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会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并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每个儿童都将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学会为他们量身订做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心灵的成长会逐渐显现出来。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屡教不改的破坏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经常有意无意地去破坏手中的玩具,特别是那些大人按照他们的方式专门为孩子的成长年龄而准备的玩具,总是被孩子们破坏得更严重。布娃娃被咬烂了鼻子,小帆船的帆与船身分了家,塑料小鹿的角剩了一只……真是不胜枚举。

幼儿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无意破坏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坏了。这个时期的幼儿由于反应协调机能还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们的“破坏行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对于幼儿的无意破坏,主要通过一些生理和心理训练来解决。如用不易摔坏的木制玩具教幼儿分别做单手、双手抓握动作,训练上肢肌肉的力量;用玩具琴让幼儿弹拨,用铅笔、蜡笔等让幼儿划、画、涂、写,训练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用塑料杯、碗盛水,让幼儿捧着慢慢行走,要求水不洒出来,以训练注意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实验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的无意破坏行为会大大减少。

孩子想破坏玩具只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些漂亮好玩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做成的。换句话说,他其实就是想了解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玩具本身对他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所以有时候他就像面对一个讨厌的人一样使劲砸碎玩具,然后再研究隐藏在里面的让他感到神秘的东西。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对于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父母应理解。关心,并支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给孩子买一些能够拆装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玩具原理的问题。对大一点的孩子,可给他准备一把小钳子、小螺刀等工具,让他们自己拆装。如果对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批评、怒斥,会冷却孩子的好奇心,扑灭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

这个世界没有孩子想要的东西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威教授说,他在纽约的各个商店做了一次私人调查,想找一些小扫帚、小凳子、小盘子之类的东西。但他一样也没找到,人们根本就没有制作这些东西的想法,孩子们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环顾四周,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商品世界里,很难发现有适合孩子的生活用品,没有合适的沙发、没有合适的洗浴盆、没有合适的椅子、没有合适的刷子……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给孩子准备的。我们的孩子只是痛苦地成长在充斥着比他们大很多的物质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生活在一个巨人族之中。看着周围的一切,发现他们的腿奇长,体型巨大无比,运动能力也不知比我们强多少倍,而且他们的头脑比我们敏捷、聪明,当我们想迈进他们的房间时,才发现每道门槛都要高于我们的膝关节。我们想爬上去,也得有主人的帮助才能成功;我们想坐下,可那椅子竟与我们的肩一般高;我们想把弄脏的衣服刷刷,但所有的刷子都是超大型的,我们连拿起来都非常困难;当我们想清理一下指甲时,却有人递给我们钳子一样大的指甲剪;我们本来想很舒服地洗个澡,但那澡盆却笨重之极,我们端都端不起来。如果这些巨人还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一直盼望着你们到来呢。”那我们只能遗憾地说:“你们连迎接我们的准备工作都没做好,我们怎么能跟你们快乐地生活并和睦地融入到你们的生活里呢?”

很多大人或许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孩子正处于“玩的年龄”,所以他们总是在玩具店一股脑地买来一大堆的玩具给孩子玩,他们希望通过各种玩具满足孩子的需要,然而这些机械、死板的玩具并不能完全吸引孩子,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不是玩具。

孩子真正的需要被忽视了,无论是贫穷家庭还是富有家庭的父母,无论是老师还是所谓的教育专家,都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注重孩子的身体需要,一厢情愿地填塞给孩子一些玩具,并美其名曰开发他们的智力。

要知道,当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不仅需要各种玩具,而且需要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事实上,在孩子眼里,外界的生活是新鲜和多彩的,那些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将比玩具更好玩更有趣,比如小扫帚、小凳子、小盘子之类。

大人只为自己准备了房间、衣柜,而且这些看上去只是成人拥有的东西。孩子们并不能轻松自如地在其间穿梭。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成人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最大漠视,其根源就在于没有人认为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并且有自己思维意识的人。

可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希望能参与到周围环境中去,能与大人做同样的事情。当他们的母亲洗衣服、做饭菜时,他们也会加入其中。在这些模仿中,孩子们学会了选择和参与,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调动自己的潜能。

事实上,孩子的心灵具有一种强烈的自己做事的欲望,他们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符合心理需求的东西,立刻就会焕发出令人震惊的激情和活力来。

我们曾做过一个试验,为一个孩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结果这个孩子从混乱状态,很快就变得能力非凡。他看上去一直很愉快,而且做事有耐心、沉着且非常细致,就像是一名称职的管理者。

他的房间布置非常适合他本身的条件,当他轻轻打开门的时候,门的扶手大小恰好能为他的手所握住;挂衣物的衣钩就在他用手能够得着的地方;房间所放的椅子,其重量正好适合他的臂力。在他自己做事的时候,他的动作是那样的轻松而又优美,让人感到完全是一种享受,完全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孩子拿东西很费劲。所以,在这里建议家长们: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每样东西的大小都与其能力相匹配的环境,并让他轻松、快乐地生活其间。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能力,而且也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相信他们在这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生活”态度一定会令你惊叹不已。

孩子需要的东西很简单,一个适合自己行动的环境。任何按比例缩小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如小板凳、小床、或一只小小的勺子,都将比一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奇形怪状的玩具更符合他们的内心需要。他们将在这些小东西上乐此不疲,从而促使智能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之下,孩子学会了独立,变成了一个不需教导就能自我成长的人。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他们获得了很大的满足,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并且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性格。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无需干涉过多,只须充当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安静地远距离观察着他们即可。

孩子们总是习惯于借助外界的环境来促进自身的成长。比如他喜欢使用与自己身高、年龄相配的椅子、桌子、沙发、衣柜,喜欢用自己的小脸盆、小毛巾、小刷子……可以说,孩子们的这些举动其实就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和能力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渴望跟成人一样,希望有自己的安排,希望能跟大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为萎靡不振,并不是他们真的病了,而是他们渴望拥有一个自己的天地。这时,如果能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的环境,萎靡不振的面貌会很快消失,他们的能力也仿佛一下子增强了,不仅会令我们刮目相看,也让我们对孩子自身心理的成长发出感叹。

小提示:婴儿的各种条件反射

1、刚出生的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会,他们有一些天生的动作。当你用手轻轻触及新生婴儿的一侧面颊时,他的头即转向该侧,若轻轻触及其上嘴唇,可出现撅嘴动作,像在寻找食物,称为觅食反射,这种动作持续至3—4个月时消失。

2、当你把乳头或其他物体放入其口中时,他就立即出现吸吮动作,称为吸吮反射。这种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时消失,但睡眠中或自发的吸吮动作可持续很久。

3、如果你用手指或笔杆触及婴儿的手时,会立即被他的小手紧握不放,这种行为被称作握持反射,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消失。

4、把孩子放在床的一边,头悬空,用手托住,此时若突然将手放低,使头向后侧下降10°—15°角时,婴儿会立即伸出两手呈拥抱姿势;或者在婴儿头部附近用手用力拍打床垫,也会出现同样的姿势,称为拥抱反射,多半在出生后3—4个月消失。

5、当你扶婴儿站起,足底着地,身体略向前倾时,他会出现踏步的动作,称为踏步反射。

6、用一只手按住婴儿一条腿的膝关节,使其伸直,然后刺激该侧足底,则可见另一条腿先弯曲,然后伸直、内收,这个动作叫交叉伸腿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