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我与朱元璋争天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7章 两府之争下

此时,明玉珍进入灃州官衙就立即召集了迎接他进城的戴寿和张文炳,以及两府的部分主要官员们,进行了一场紧急会议。

议事厅内,气氛紧张而凝重。明玉珍坐在主位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

“两位大人,你们为了发放粮饷之事争执不休,可知这已经影响到了领地的稳定?”明玉珍沉声问道。

戴寿和张文炳低头不语,但心中依旧各执己见。

明玉珍见状,继续说道:“我设立政务府和后勤府,是为了让你们各司其职,共同为领地的发展贡献力量。如今,你们却因为一点小事而争权夺利,岂不是辜负了我的期望?”

戴寿深吸一口气,拱手道:“臣明白主公的意思。但我认为,官吏是我们的根本,大部分南征士卒并不缺粮,工匠们也可以暂时欠一月。”

张文炳不甘示弱,也拱手道:“主公,臣并非不顾及官吏们的生计,他们总能弄到钱粮。但在这个乱世之中,军队的力量才是决定元帅府命运的关键。我们必须确保士卒们有足够的粮饷,才能保持他们的战斗力。当然后勤府的官吏工匠也不能短缺。”

明玉珍微微颔首,表示理解两人的立场。

他沉吟片刻后,开口说道:“两位的话都有道理。现在粮饷到底缺口多少?”

戴寿把账簿呈上,并立即回道:“主公,当前缺粮饷九十七万石。”

军事占大头,一个是日常薪资,一个是伤亡抚恤;在就好行政系统也不算低;最少的反而是后勤府的工匠们。

由于两边僵持着,自己也还没拍板,所以谁的也还没发。

“真就再也筹集不到粮食了吗?”不到万不得已,明玉珍不打算拿粮钞冒险。

明从政回禀道:“主公恕臣无能,确实没有想到办法。”

这个锅倒真的不该他来背,上任还没满一年,根本没收过田赋。

明玉珍顺口问道:“粮钞又印了多少石?”

“主公,又刊印了两百二十八万石。”

听到这个数字,明玉珍还算满意,实在不行就以粮钞抵账。只是他根本不懂货币发行,也不懂金融,不知道这个额度是否有问题。

“南一,这开关设卡的税收有多少?可有结余。”

“主公,今年截止七月,不计房税,其余税收已经收银钱四万余贯,粮钞十一万余石。银钱主要用于购买盐、硫磺、铜、南铁以及其他紧缺物资。银钱没有结余。”

易南一想说的是之前还熔化了那么多铜钱造炮,现在铜钱都比较短缺。

“南一,我这次听闻潭州在宋时曾有一座大的炼铜场,你可知晓?”

“臣近日才得知,宋时四大铜场是信州铅山、饶州德兴、韶州岑水和潭州永兴,这永兴就在浏阳州,只是在宋末和不知为何基本停办。”

易南一将所知的情况汇报出来。

“其产量如何?”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宋崇宁年间铜场岁收租额,饶州兴利场胆铜五万一千二十九斤八两;信州铅山场胆铜三十八万斤;韶州岑水场胆铜八十万斤;潭州永兴场胆铜六十四万斤。”

若以三七抽成计,则是一个年产小两百万斤的大铜场凭空消失了一般。

真实的情况是该矿的开采横跨北宋和南宋,产量一直比较稳定,大概在一百八十万斤上下。

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南宋末年逐渐废弃,其中一点就是米价高企,冶铜无利可图,再加上元灭宋时的破坏竟然就此消失。

根据易南一之前的建议,一贯五铢钱重六斤半,含铜三斤半,那么若能恢复十分之一,也能抽税约两万贯;实际上永兴场用胆铜法得到的铜杂质颇多,也就值一万贯。

这样的劣质铜要精炼还会费一番手脚,不过铸造铜钱还算堪用。

“哦?这么近,还这么高的产量。我不信此地矿脉完全断绝。”明玉珍喜道,“你有派人去查探过那里还有无铜矿没?”

明玉珍一直对铜矿感兴趣。无他,铜在古代就是钱,对明玉珍来说也是炮。

“主公,此地尚在元军手中,不过当地还有人在煎水炼矾。所得就有青矾和蓝矾。”

所谓青矾就是硫酸铁,蓝矾就是硫酸铜。这些在宋元时都是重要的商品。

“好好好!”明玉珍喜道,“待到明三攻下萍乡州,就让他对衡阳围而不攻,先把浏阳州取了。然后你就去把永兴场再次办起来。所得铜料好就铸炮,劣就铸钱。”

易南一欣然领命。

回到眼前还是缺粮缺钱,明玉珍不自觉的皱眉长时间考虑。

这时,张文炳开口道:“主公,臣手里有七千余斤好铜,乃是明万户和俞万户交给臣置办铠甲的费用。”

明玉珍心算铸成钱也就是四千贯,按当下粮价就是一万石左右,也不济事;但是铸炮二十门还能装备两营将士。

“文炳有心了,此物还是留着铸炮用。”

粮饷之事至关重要,明玉珍下定决心对众人说道:

“粮饷缺额就以粮钞顶替。八月秋收后就及时敞开量兑换一批。”

“工匠若不是极度缺粮就全部支付粮钞。市面并不缺粮,他们在城市中总会有办法的。”

“士卒无家属的全部发粮钞。有家属的视人多寡发粮票五斗或一石,其余用粮钞。”

“高级官员和将领,一定解释清楚,然后统一全部发粮钞。”

“最后就是低级官吏,也务必说清楚,粮票按一石计,其余的是粮钞。”

“这次就当是考验一下元帅府的公信力吧。只要秋收后把多发行这部分收回来,应该无大碍。”

“此事就到此为止。今后一定要戮力同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的事业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在明玉珍的耐心劝导和指示下,戴寿和张文炳以及领地内的主要官员们逐渐达成了共识。

他们同意按照明玉珍的方案来分配粮饷,并承诺今后将加强合作、共同为元帅府的利益着想。

这场纷争虽然短暂而激烈,但却成为了明玉珍治理领地的一次重要考验。

他通过智慧和勇气化解了危机,维护了元帅府的稳定与发展。

而政务府和后勤府之间的纷争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两个机构重新回到了各自的职责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