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畫圖今日尚驚群:五山禪林的涉蘇畫題與題畫詩
作爲極具人格魅力的藝術全才,早在蘇軾生前,就已有不少畫家摹寫其像。而在其身後近千年間,東坡也始終是畫家最愛圖繪的古代文人之一。在崇仰東坡的五山禪林亦同樣如此。根據救仁鄉秀明《日本における蘇軾像(二)——中世における画題展開》的考察,五山禪林流行過的東坡圖繪,超過三十種(4)。那麽,蘇軾在五山禪林的圖畫中究竟表現爲怎樣的形象呢?下文主要圍繞相關圖録與從五山禪僧别集中所搜集的材料展開論述(5)。
1.東坡畫像
東坡畫像應當屬於比較正式的人物肖像畫。這類圖繪在蘇軾生前即已産生,根據蘇軾詩文,如秀才何充、妙善和尚、李德柔、程懷立、李公麟等都爲其繪製過畫像,此外,在其生前或身後,曾經留下他足迹的密州、徐州、黄州、杭州等地,百姓拜謁其像的記載也多見於典籍中。同樣,隨著蘇軾影響及於日域,東坡畫像自然也隨之流傳,因此這種人物肖像畫也是五山禪林東坡圖繪的大宗。曾題寫相關圖繪的禪僧,有惟肖得巖、江西龍派、瑞岩龍惺、瑞溪周鳳、横川景三、希世靈彦、萬里集九、天章澄彧、彦龍周興、策彦周良、東沼周曮、正宗龍統等,留下了衆多的詩作。這種肖像畫,也主要沿襲宋元時期東坡像的圖式,圖中的東坡多著其標誌性的高筒窄簷“子瞻帽”,著野服,按藤杖,神情温粹,風骨凛然。天章澄彧《坡仙贊》對此類畫像曾有比較細緻的描繪:“白髮紅頰,帽甚高著,三韓布袍而按籐杖,年六十許,如世所畫像也。”“眉山間氣長帽翁……風骨巉岩中温粹,帝奇其才盛玉堂。”(6)
2.東坡遊三游洞圖
遊三游洞出自蘇軾早年經歷。嘉祐四年(1059),蘇洵携蘇軾、蘇轍兄弟出峽,同遊宜昌古迹三游洞,洞因白居易、白行簡兄弟與元稹曾偕遊而得名,蘇氏父子集中皆有遊覽之作留存。五山禪僧將此經歷圖爲圖繪,是五山禪林將三蘇父子同繪的圖畫之一種。瑞溪周鳳有《東坡遊三游洞圖》詩:“峽邊小洞滯蘇仙,後有子由前老泉。”(7)則畫面内容當表現三人同遊之情景。
3.二蘇對床聽雨圖
蘇軾與蘇轍兄弟情篤,二人有“夜雨對床”之約。其中以《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别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以寄之》最早,作於嘉祐六年(1061)赴鳳翔任在鄭州西門與蘇轍相别時,詩中言:“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8)此後如《初秋寄子由》《東府雨中别子由》等詩屢屢及之,宋人已經關注到此,如《王直方詩話》、惠洪《冷齋夜話》均有“夜雨對床”的條目。“夜雨對床”意象,自蘇軾拈出之後,給予後代詩人深遠的影響,屢見於詩文中,成爲表現兄弟或朋友親愛的一個典範意象(9)。不過,中國宋元時期似乎未見有專門爲蘇氏兄弟圖繪夜雨對床圖像,就目前所見材料來看,這一主題的圖繪至清代方有創作,如《中國古代書畫目録》著録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禹之鼎所繪《對床風雨圖》,又如查慎行有《題劉若千前輩夜雨對床圖小照》詩,曰:“平生怕讀潁濱詩,中有傷心幾行淚。關中二劉今二蘇,才名宦迹兩不孤。有生聚散誰免得,看取《對床聽雨圖》。長公秀骨仙之臞,次公白晳豐而腴。題詩尚爾感顦顇,令我展卷增嗟吁。”(10)詠劉若千《對床聽雨圖》,圖中所寫或爲蘇氏兄弟對床聽雨的形象;此外又如清末鄧顯硕、鄧顯鶴兄弟相約銘志的《雪堂聽雨圖》,此圖取蘇詩“慎勿苦愛高官職”之意,寄託兄弟二人的對床聽雨之約,一時如何紹基、李星沅、彭洋中等皆爲之題詠(11)。在五山禪林,禪僧們亦對於蘇氏兄弟的“夜雨對床”之約深感興趣,除經常在詩文中使用這一意象,似乎比中國更早將之寫爲圖像,題畫詩的作者有月舟壽桂、雪嶺永瑾等,這一畫題在禪林友社詩會場合使用的情景,雪嶺永瑾有所記載,後文將予以分析。
4.東坡吉祥寺看花圖
此圖取材於熙寧五年(1072)三月蘇軾於杭州吉祥寺觀牡丹一事,與此相關詩文作品有《牡丹記叙》《吉祥寺賞牡丹》《吉祥寺僧求閣名》。其中《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12)明末清初有取材於此詩的詩意畫,據黄鉞《于湖竹枝詞七十四首》其十四自注:“蕭尺木畫《太平四十景》,取東坡《吉祥寺看花》詩意圖之,蓋牽合耳。”(13)則蕭雲叢(1596—1673)有取材於此詩的詩意畫。但五山禪林更早即有這一題材的圖繪流傳,瑞溪周鳳(1392—1473)有《東坡吉祥寺看花圖》詩:“蜀客寓餘杭,洛花開吉祥。相逢兩英物,何恨在他鄉。”(14)
5.試院煎茶圖
熙寧五年(1072),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監試科場。監試期間,有《試院煎茶詩催試官考校戲作》:“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遶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我今貧病常苦飢,分無玉盌捧蛾眉。且學公家作茗飲,塼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撑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15)此詩是蘇軾詠煎茶的名作,對煎茶諸事有細膩生動的描繪,宋人頗爲關注。同時,煎茶作爲一樁深具人文趣味的文人雅事,也屬於畫家們樂於表現的畫題,因此,東坡煎茶成爲後人東坡圖繪的題材之一。不過,宋以後的煎茶圖,並未必以東坡煎茶爲主,陸羽、盧仝也是非常受關注的對象,要之,中國繪畫傳統中的煎茶圖,其重點乃在“煎茶”,而非東坡。而五山禪林流行有數種以東坡煎茶爲題材的圖繪,除試院煎茶以外,汲江煎茶也同樣形成了圖繪。同時,《讀東坡試院煎茶詩》亦間有作者。所涉的禪僧主要有江西龍派、瑞岩龍惺、彦龍周興、春澤永恩。
6.中秋觀潮圖/望海樓觀潮圖
中秋觀潮圖亦出自蘇軾在杭州時的詩文,集中所作相關詩歌有熙寧五年(1072)的《望海樓晚景五絶》《催試官考較戲作》《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樓,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與試官兩人復留五首》,以及熙寧六年(1073)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這些詩歌集中描繪了杭州中秋前後的海潮勝景,壯闊的景象天然具備入畫的潛質。因此,相關圖繪在五山禪林相當流行。據畫題來看,有《蘇公中秋觀潮圖》,據題畫詩可知表現的是月夜潮湧的景象;也有題爲《東坡望海樓觀潮圖》《東坡錢塘觀潮圖》《八月十八日觀潮圖》,表現的是“銀山湧出浪花中”“胥潮捲雪越山巔”“萬人江上弄潮游”的壯觀畫面,可見畫面並非一種。現存有題畫詩的作者計有邵庵全雍、景徐周麟、琴叔景趣、三益永因、月舟壽桂。這些題畫詩除描繪畫面的壯觀之外,還多以熙寧年間新黨執政、蘇軾不獲重用的遭遇爲著眼點,如“忠直不拯天下溺,監州却屈濟川材”(16)“熙寧權相無全策,壯觀歸吾長喟翁”(17)。
7.東坡祥符寺觀燈圖
祥符寺觀燈圖取材於蘇軾詩《祥符寺九曲觀燈》《上元過祥符僧可久房,蕭然無燈火》,此二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上元節,前者描述在大中祥符寺觀燈之場面,後者則記述觀燈後過詩人方外之友可久禪房一事。以筆者所見之資料,此詩在中國似少被注意,亦未曾入畫。但是五山禪僧則對此頗多關注,不但有相關畫題,還有不少《讀東坡祥符寺觀燈詩》之讀詩詩流傳。相關作者有瑞岩龍惺、瑞溪周鳳、雪嶺永瑾、三益永因、春澤永恩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蘇軾《祥符寺九曲觀燈》一詩以“紗籠擎燭逢門入,銀葉燒香見客邀。金鼎轉丹光吐夜,寶珠穿蟻鬧連朝。波翻焰裏元相激,魚舞湯中不畏焦”(18)六句極力摹寫了寺院上元觀燈的盛况,根據禪僧們的題詩,五山禪林的相關圖繪之注意點却並不在此,圖畫著力表現的乃是蘇軾流落外郡、獨往觀燈的落寞,以及他與禪寺、禪僧的因緣,所謂“寂寞觀燈古梵宫”(19)。
8.風水洞圖/岩花繫馬圖/李節推風水洞圖(下圖爲傳狩野正信筆《東坡風水洞詩意圖》,月舟壽桂題詩圖片取自《國華》第290號)
熙寧六年(1073)正月二十七日,蘇軾任杭州通判,循行富陽、新城途中,與李佖遊風水洞,作詩題壁,又有詩作《往富陽新城,李節推先行三日,留風水洞見待》《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以及詞作《臨江仙·風水洞作》。這些詩作表現風水洞一帶早春幽美的景致及與李佖同遊之樂,天然具有入畫的潛質,尤其如“溪橋曉溜浮梅萼,知君繫馬岩花落”一句,描寫詩人在山行途中,見溪橋、山泉、落花,而想象朋友在上游繫馬相候的情景,既有生動明媚的畫面感,又富於畫面之外的想象空間與意趣,顯然是“截句入畫”的絶佳題材。然而,這首詩似乎並未爲宋元以來從東坡詩文中截取題材的畫家們所注意,因此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尚未見有以此詩爲題的相關畫作。但是,在五山禪林,以蘇、李同遊風水洞爲主題的畫作却十分流行,創作了許多相關的圖畫、扇面。就以題畫詩而言,月溪中珊、心田清播、東沼周曮、瑞岩龍惺、横川景三、蘭坡景茝、天隱龍澤、月舟壽桂、常庵龍崇、驢雪鷹灞、春澤永恩、熙春龍喜、仁如集堯、策彦周良等禪僧皆有題詠之作。
9.東坡詠龍興牡丹圖
龍興寺看牡丹出自東坡熙寧八年(1075)在密州龍興寺賞牡丹的經歷,集中有《惜花》詩,詩後自注記此次經歷曰:“錢塘吉祥寺花爲第一。壬子清明,賞會最盛,金盤彩籃以獻於座者,五十三人。夜歸沙河塘上,觀者如山,爾後無復繼也。今年,諸家園圃花亦極盛,而龍興僧房一叢尤奇。但衰病牢落,自無以發興耳。昨日雨雹,知此花之存者有幾,可爲太息也。”詩前半部分回憶熙寧五年(1072)在杭州吉祥寺觀牡丹之盛,後半部分即詠觀龍興牡丹,可知事在熙寧八年(1075),詩曰:“城西古寺没蒿萊,有僧閉門手自栽,千枝萬葉巧剪裁。就中一叢何所似,馬瑙盤盛金縷杯。而我食菜方清齋,對花不飲花應猜。”(20)蘭坡景茝有此圖題畫詩。
10.東坡賞/愛芍藥圖
《東坡愛芍藥圖》爲救仁鄉秀明調查日本流傳的東坡像時發現的一種畫題,現存有傳爲狩野真笑筆、宗恕贊的《東坡愛芍藥圖扇面》,救仁鄉秀明推測這當是室町時代即已成立的畫題(21)。據筆者考查,這一判斷是成立的,實際上,五山禪僧也留存有相關題畫詩,五山禪林漢詩選本《翰林五鳳集》卷十四目録有《東坡賞芍藥圖》詩題,然詩在集中已不存;景徐周麟有《便面》詩:“芍藥七千朵,文章二百年。人今坡幾世,寺亦宋南禪。”(22)雖未明確言及畫題,然據題詩即可知所題扇面畫内容爲東坡賞芍藥。蓋此圖出自蘇軾熙寧九年(1076)在密州於南禪、資福二寺以芍藥供佛事,東坡有《玉盤盂二首》詠之,詩序曰:“東武舊俗,每歲四月,大會於南襌、資福兩寺,以芍藥供佛,而今歲最盛。凡七千餘朵,皆重跗累萼,繁麗豐碩。中有白花,正圓如覆盂。其下十餘葉稍大,承之如盤,姿格絶異,獨出於七千朵之上。云得之于城北蘇氏園中,周宰相莒公之别業也。而其名甚俚,乃爲易之。”(23)上引景徐周麟題扇詩,以及現存狩野真笑扇面上宗恕題詩:“争看南禪紅藥間,一枝白者衆芳魁。蘇仙唤作玉盤後,花與奇才驚世來。”(24)用語和立意同出蘇軾詩序,可知此圖在五山禪林即已流傳。
11.東坡赤壁圖
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黄州,在居黄期間,數次與友人泛舟於黄州城西赤鼻磯,留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二賦一詞三篇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而“東坡赤壁”亦因此成爲經久不衰的繪畫題材,激發了一代又一代畫家的創作熱情,在宋元以後圖寫東坡的圖繪作品中,“赤壁圖”有著悠久而豐富的創作傳統,也頗受研究者們關注(25)。這一題材在五山禪林也受到了禪僧們的高度關注,夢巖祖應、惟肖得巖、一桂老人、天隱龍澤、希世靈彦、蘭坡景茝、常庵龍崇、春澤永恩等皆有相關題畫詩傳世。
(傳)狩野真笑筆《東坡愛芍藥圖》(圖片取自《國華》第845號)
日根對山筆《赤壁舟遊圖屏風》(圖片取自《國華》第929號)
彭城百川筆《前後赤壁圖屏風》(圖片出自《國華》第808號)
12.東坡愛(詠)海棠圖
蘇軾詠海棠的名作,有《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此詩作於貶謫黄州時,視海棠爲知己;又有《詠海棠》七絶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26)愛花之情溢於言表。此外,還有《記遊定惠院》一文,亦記述與僧參寥等人同遊定惠院賞海棠事,且言“每歲盛開,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27),可見其與海棠因緣之深。這些詩文中所描摹出的海棠花雍容清淑的姿態、秉燭賞花的情趣,亦被通過畫作傳釋蘇詩者所注意。就中國而言,便有截取《詠海棠》三、四句爲題的詩意畫名作,馬麟《秉燭夜遊圖》,不過,此圖只是蘇詩的“截句入畫”,作爲院畫畫家,馬麟改易了詩境與觀花的人物,從嚴格意義上來説,並不屬於東坡主題圖繪了(28)。五山禪林中以東坡的海棠因緣爲題材的繪畫,多題爲《東坡愛海棠圖》或《東坡詠海棠圖》,題畫詩的作者有惟肖得巖、江西龍派、瑞岩龍惺、希世靈彦、琴叔景趣、策彦周良、蘭坡景茝、春澤永恩等。就題畫詩的内容來看,五山禪林的東坡海棠圖繪,也主要是截取“故燒高燭照紅妝”一句入畫,但與南宋以來院畫改易詩境與觀花人物、僅僅使用蘇詩作爲視覺典故不同,五山禪林取材於東坡海棠詩的圖繪,仍以表現蘇軾與海棠之關係爲核心,禪僧們在題詠圖繪時,普遍喜用杜甫不詠海棠事來點出蘇軾對“海棠”之發現,如瑞岩龍惺:“白髮黄州蘇謫仙,海棠樹下寫新篇。似消杜老無詩恨,花笑夜深銀燭前。”(29)也總是將黄州的燒燭看花與蘇軾日後值翰林院賜金蓮燭聯繫起來,如希世靈彦:“銀燭高燒照海棠,天涯堪賞蜀風光。他年豈識别花去,夜賜金蓮歸玉堂。”(30)
13.雪堂圖
雪堂圖取材於元豐五年(1082)蘇軾在黄州貶所,親耕東坡荒地、並作雪堂以居之的經歷。相關的詩文作品有《雪堂記》《東坡八首并叙》。關於雪堂東坡圖繪的記載,宋代已有,但揣摩文意,這裏的東坡像應是一種懸挂於雪堂的東坡肖像畫。五山禪林留存有題爲《雪堂圖》或《東坡雪堂圖》的題畫詩四首,作者爲西胤俊承、三益永因、琴叔景趣。雖然没有相關畫作留存,但是從題畫詩意揣摩,五山禪林流行的相關圖畫,乃是以東坡的雪堂生活爲背景的詩意畫,通過題詩,可知圖畫刻畫了歷經風霜而兩鬢凋殘的東坡形象。禪僧們均同情東坡謫居黄州的遭遇,在立意方面,或想象東坡在雪堂初成的風雪之夜,懷念起與子由的風雨對床之約,如三益永因“平生慣聽對床雨,今夜疎疎耳不酸”(31);或慶幸東坡在黄州得故舊相助,如琴叔景趣“玉堂争似雪堂好,故舊情深馬正卿”(32);或暢想異日元祐的恩榮將此時的羈愁消融如雪,如三益永因“羈愁他日解如雪,仁政回春元祐初”(33);或以謫居黄州、興建雪堂的詩意經歷爲東坡之恩遇,而出之以曠達的態度,如西胤俊承“謫官猶喜霑恩渥,放卧雪堂詩思濃”(34)。總之,在以黄州雪堂爲背景的題畫詩中,五山禪僧對東坡這一經歷的傳釋是多角度的,與其他同樣取材於黄州時期的圖繪相比,這一系列題畫詩並不單一地將蘇軾置於熙寧黨争的背景下來觀察。
14.東坡廬山觀瀑圖
元豐七年(1084),蘇軾離開黄州,赴筠州會蘇轍途中,初入廬山,觀廬山瀑布,作有《世傳徐凝瀑布詩云:“一條介破青山色”,至爲塵陋,又僞作樂天詩稱美此句,有賽不得之語。樂天雖涉淺易,然豈至是哉。乃戲作一絶》。瀑布爲廬山勝景,在東坡之前早已聞名天下。觀瀑也是中國山水繪畫中常見的題材,多表現高士目接山水、神遊太玄的意趣。但是,專門表現東坡廬山觀瀑的圖繪,則似乎未見流傳。而五山禪林流行有關於廬山瀑布的圖繪,或純爲山水景物,或有人物而題爲《東坡廬山觀瀑圖》,若有兩人則爲《兩謫仙廬山觀瀑圖》,蓋因李白有詠廬山瀑布的名作《望廬山瀑布》,五山禪林也流傳著大量《李白觀瀑圖》(35)。在五山禪林的觀瀑圖創作傳統中,相關題畫詩多聯繫二人,如横川景三、春澤永恩等禪僧的作品。或許因爲廬山觀瀑本來就具有超然世外的意趣,再加上“兩謫仙”之聯繫,東坡觀瀑系列題畫詩,對蘇軾的形塑都著重刻畫其超脱塵世的“坡仙”一面。
15.東坡遊真如圖
游真如寺事在元豐七年(1084),蘇軾離黄州,赴筠州與蘇轍相會,未至而先作《次韻子瞻特來高安相别先寄遲、适、遠》,先寄蘇轍三子蘇遲、蘇适、蘇遠;抵達筠州後,端午節與蘇轍三子游真如寺,有詩《端午遊真如,遲、适、遠從,子由在酒局》。五山禪僧普遍對此詩感興趣,除《東坡遊真如圖》外,亦有題爲《讀東坡端午遊真如詩》的若干讀詩詩流傳。相關作者有東沼周曮、横川景三、雪嶺永瑾,這些詩歌都著眼於蘇氏兄弟分别七个端午而重逢,家人團聚遊覽的經歷,想必這也是圖畫著意表現的中心。
16.東坡次丹陽迎佛印元圖
此圖是表現蘇軾與禪僧佛印了元之交遊的作品。蘇軾與禪僧之交遊,是宋元禪林與五山禪林皆尤其關注的内容。其與佛印了元之因緣,始自元豐三年(1080)初到黄州時,此後時有書簡往還,蘇軾離黄時,佛印了元曾約同遊廬山。二人之間交往,最爲有名的是“東坡解帶”的逸話。據《五燈會元》卷十六《雲居了元禪師》記載:“師一日與學徒入室次,適東坡居士到面前。師曰:‘此間無坐榻,居士來此作甚麽?’士曰:‘暫借佛印四大爲坐榻。’師曰:‘山僧有一問,居士若道得,即請坐;道不得,即輸腰下玉帶子。’士欣然曰:‘便請。’師曰:‘居士適來道,暫借山僧四大爲坐榻。祇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居士向甚麽處坐?’士不能答,遂留玉帶。師却贈以雲山衲衣。”(36)東坡集中記述二人交遊的詩作也有《以玉帶施元長老,元以衲裙相報,次韻二首》,解帶逸話即在此基礎上敷衍而來。五山禪林的《東坡次丹陽迎佛印元圖》取材於東坡與佛印的交往,流傳有萬里集九之題畫詩,詩曰:“未侍玉堂衣自簑,七生慣蹈逆流波。釣頭謾以文章餌,釣得金山老杜多。”(37)
17.東坡訪半山圖
蘇軾和王安石同爲北宋的文化巨人,二人由於新舊黨争而形成頗爲微妙關係。東坡訪王安石事,在元豐七年(1084)蘇軾離開黄州、量移汝州的途中,關於二人此次會面,宋人筆記如《邵氏聞見録》《後山談叢》《默記》《侯鯖録》《却掃編》等等,均記載了不少逸事,這些事迹亦爲五山禪僧關注。五山禪僧有大量詩歌題詠二人關係與新舊黨争,這些詩歌基本均站在舊黨立場,表達對新黨和王安石的不滿。不過,東坡訪王安石的圖繪,則主要矚目於二人摒棄政見分歧、劇談詩書的風度,正如心田清播題畫詩《東坡訪半山圖》:“白首黄州謫墜官,鍾山枉路問平安。一言若及青苗法,俗了霜筠雪竹寒。”(38)完全不涉及黨争立場,而主要著眼於二人傾心相交的超脱風度。
18.東坡玉堂種/栽花圖
《玉堂栽花圖》出於元祐二年(1087)之經歷,此時蘇軾爲翰林學士,曾有書帖於王詵處乞花栽玉堂,曰:“花栽,乞兩荼巴、兩林檎、兩杏,仍乞令栽花人來,種之玉堂前後,亦異時一段嘉事也。”(39)考功郎周正孺有詩詠此事,蘇軾又作《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一詩:“故山桃李半荒榛,粗報君恩便乞身。竹簟暑風招我老,玉堂花蕊爲誰春。纖纖翠蔓詩催發,皎皎霜葩髮鬥新。只有《來禽青李帖》,他年留與學書人。”(40)要之,玉堂栽花是蘇軾元祐年間入直翰林時與友人們通過書帖、詩歌、花卉的酬贈往還而留下的一樁風雅故事,頗能代表元祐時期東坡的生活狀態。五山禪僧取材於這一經歷,將之寫爲圖繪,景徐周麟、琴叔景趣皆有題畫詩,這些作品大多著眼於蘇軾元祐年間“賢佐”的身份和身處玉堂的榮耀。
19.東坡邇英閣講論語圖/邇英賜茗圖
《邇英閣講論語圖》,出元祐二年(1087)蘇軾所作《九月十五日,邇英講<論語>,終篇,賜執政講讀史官燕於東宫,又遣中使就賜御書詩各一首,臣軾得<紫薇花絶句>,其詞云……異日各以表謝,又進詩一篇,臣軾詩云》(41),此事《續資治通鑒長編》也有記載:“《續通鑑長編》:元祐二年九月甲子,賜宰臣執政經筵官宴於東宫,上親書唐人詩分賜之,以講《論語》終篇故也。乙丑,吕公著以下,謝賜宴及御書。”(42)可知,蘇軾諸人爲哲宗侍講《論語》終篇之後,哲宗循例賜宴,又親書唐人詩賞賜。五山禪僧對蘇軾受到皇帝恩遇的這類經歷非常關注,《邇英閣講論語圖》在五山禪林頗爲流行,月舟壽桂、常庵龍崇、熙春龍喜均有題畫詩傳世。此外,同樣取材於東坡邇英閣侍講經歷的圖繪尚有題爲《子瞻邇英賜茗圖》者,景徐周麟有題畫詩作:“隻日輸官至玉堂,講筵賜茗是頭綱。吾慚半部未終卷,時習齋西又夕陽。”(43)
20.蘇内翰賜金蓮燭圖
金蓮燭事,出王鞏《隨手雜録》:“子瞻爲學士。一日鎖院,召至内東門小殿。時子瞻半酣,命以新水漱口解酒。已而入對,授以除目……已而賜坐喫茶,曰:‘内翰!内翰!直須盡心事官家,以報先帝知遇。’子瞻拜而出,撤金蓮燭送歸院。子瞻親語余知此。”(44)王鞏記載了元祐三年(1088)蘇軾爲翰林學士時,某次當值,鎖院後被召入對草制,由太皇太后高氏轉述神宗對其的知遇之恩,並撤金蓮燭送之歸院。《宋史·蘇軾傳》以及《續資治通鑒長編》皆采入了此事。賜御前金蓮炬送歸院,乃詞臣殊榮,也符合士大夫君臣知遇的期待,因此,這一故事在明代曾成爲畫題,現存尚有張路《蘇軾回翰林院圖》(藏美國伯克利大學博物館)。而在五山禪林,這一畫題亦極受禪僧關注,天隱龍澤、雪嶺永瑾、三益永因、景徐周麟、春澤永恩皆有相關題畫詩傳世。
《蘇軾回翰林院圖》〔(明)張路,伯克利大學博物館藏〕
21.東坡上元侍宴圖/東坡侍宴端門圖/傳柑圖
五山禪林中流行一種《東坡上元侍宴圖》,又稱《東坡侍宴端門圖》《傳柑圖》,此圖取材於蘇軾元祐年間上元侍宴的經歷。宋代的上元節,據《夢粱録》記載:“正月十五,汴京大内前縛山棚,對宣德樓,悉以彩結,山沓上皆畫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彩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用轆轤絞水上燈棚,高處放下,如瀑布。又縛成雙龍,中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似飛走之狀。上御宣德樓觀燈,令百姓同樂。”(45)皇帝與近臣至宣德門觀燈,以示與民同樂,同時,群臣“侍飲樓上,則貴戚争以黄柑遺近臣,謂之傳柑,聽携以歸,蓋故事也”(46),這是宋代的傳統,對於士人來説,也是榮通顯達的象征。東坡集中記述此經歷的作品有元祐四年(1089)《次韻王晉卿上元侍宴端門》、元祐八年(1093)《上元侍飲樓上三首呈同列》《戲答王都尉傳柑》,蘇轍、黄庭堅、秦觀、錢勰等人也有唱和之作。矚目於蘇軾的這一經歷,並形之於圖畫,中國宋元以來尚未得見。但是,五山禪林對蘇軾的這段經歷非常關注,不但截取這一題材繪製圖畫,還有不少的《讀東坡上元侍飲詩》流傳,並且在上元時節創作的其他詩文作品或上堂法語之中,也用之爲故事,對此津津樂道。禪僧專門題詠東坡上元侍宴的有月溪中珊、心田清播、瑞溪周鳳、東沼周曮、蘭坡景茝、萬里集九、九鼎竺重、玄圃靈三、惟杏永哲、有節、清叔、英甫永雄、三章、古澗慈稽、梅印、梅心、集雲、剛外長柔等。根據留下來的題畫詩,大體可知這一類圖繪表現的是“華燈影裏宴端門”(47)的情景。
22.東坡雪中會聚星堂圖
歐陽修守潁州時,曾會客於聚星堂詠雪。此後,元祐六年(1091),蘇軾出守潁州,亦沿此故事與客會飲作雪詩。蘇詩《聚星堂雪》序曰:“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禱雨張龍公,得小雪,與客會飲聚星堂。忽憶歐陽文忠公作守時,雪中約客賦詩,禁體物語,於艱難中特出奇麗。爾來四十餘年,莫有繼者。僕以老門生繼公後,雖不足追配先生,而賓客之美,殆不减當時,公之二子,又適在郡,故輒舉前令,各賦一篇。”(48)此後,聚星堂詠雪之會成爲北宋最著名的詩會之一。在詩會雅集流行的五山禪林,更視之爲詩會的典範,五山禪僧屢屢在詩文中詠及。圖繪亦取材於蘇軾的聚星堂詠雪之會,題畫詩作者有西胤俊承,詩曰:“先晏堂開小雪中,霜眉老守酒腸雄。誰能白戰闘詩力,四十年前一醉翁。”(49)從題詩可知畫面描繪的是約客賦詩、酒酣詩成的雅集場面。
23.東坡泛潁圖
蘇軾《泛潁》詩作於元祐六年(1091)初任潁州太守時,與陳師道、趙德麟、歐陽棐等同泛潁水,同題共賦。因爲蘇詩中有“畫船俯明鏡,笑問汝爲誰。忽然生鱗甲,亂我鬚與眉。散爲百東坡,頃刻復在兹。此豈水薄相,與我相娱嬉。聲色與臭味,顛倒眩小兒。等是兒戲物,水中少磷緇。趙、陳兩歐陽,同參天人師。觀妙各有得,共賦泛潁詩”等句(50),頗具禪理,而爲五山禪僧特别偏愛,經常用以爲故事,並將之圖爲畫題,流傳有題畫詩的禪僧有謙巖原冲、惟肖得岩、江西龍派、月舟壽桂等,這也是五山禪林獨有之東坡圖繪。
24.元祐雅集圖(上圖爲杏所筆《西園雅集圖》局部,圖片取自《國華》第487號)
《元祐雅集圖》,即《西園雅集圖》,是以表現元祐文人雅集趣味爲題材的圖繪作品,在中國最早有據傳爲米芾所作的《西園雅集圖記》,記述李公麟所繪製的圖畫之畫面内容。此圖表現元祐文人雅集於王詵宅邸之風流韻事,是宋元以來人物畫極爲常見的題材,歷代皆有作者(51)。此圖傳入五山禪林後,在日本也頗爲流行,目前所見的題畫詩有南江宗沅《李龍眠元祐雅集圖》,到江户時代則有不少《西園雅集圖》的作品留存至今,是日本南畫系統頗爲熱衷表現的畫題。
25.東坡月下理髮圖
此圖取材於蘇軾紹聖二年(1095)被貶惠州時所作《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髮而寢》一詩:“羽蟲見月争翻翻,我亦散髮虚明軒。千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入霜蓬根。起舞三人漫相屬,停杯一問終無言。曲肱薤簟有佳處,夢覺瓊樓空斷魂。”(52)五山禪林相關題畫詩有景徐周麟之作:“白髮千梳足散憂,凉天何夕即中秋。傍人笑道再儋秃,月下一枚光剃頭。”(53)似乎畫面表現的是東坡月下散髮的情景。
26.東坡白鶴峰遷居圖
此圖取材於蘇軾在惠州營造白鶴峰居所的經歷。紹聖元年(1094),蘇軾貶居惠州,此後二年間,時而寄居合江樓,時而遷嘉祐寺,極不安定。紹聖三年(1096),終於得歸善縣後古白鶴觀地數畝經營之,遷居於此,相關詩作有《和陶移居一首并引》《遷居并引》。五山禪林流傳有以此爲題材的圖繪,琴叔景趣有題畫詩兩首,皆感歎蘇軾紹聖年間命運的巨變,所謂:“板扉夜靜峰頭月,换得玉堂雲霧窗。”(54)
27.東坡乾浴圖
乾浴出自蘇詩《次韻子由罷浴》:“理髮千梳淨,風晞勝湯沐。閉息萬竅通,霧散名乾浴。”(55)五山禪林有《東坡乾浴圖》,題畫詩作者有横川景三,雪嶺永瑾,横川景三詩曰:“乾浴猶勝休沐賜,床頭晞髮誦楞嚴。”(56)是表現蘇軾這一日常生活畫面的圖像,與上文《東坡月下理髮圖》類似。國内是否有乾浴圖流傳,尚未得知。然而,類似的表現東坡日常生活情景的圖像,則有傳爲元趙孟頫臨李公麟《東坡三像》,明代李味華記載這一系列圖像爲:“一,旦起理髮。女奴握櫛在後,公昂首直眥,手漉澡豆。一,午窗坐睡。公坐胡床,閉目袖手,氣息深深,想見華胥至樂也。一,夜卧濯足。公倚胡床,秉燭矯首觀書,女奴就盆水翦爪,情態俱絶。”(57)雖然取材於不同的詩文,但是圖繪内容却比較相似,五山禪林所流傳的《東坡乾浴圖》受此影響,或未可知。
28.東坡汲江煎茶圖
汲江煎茶圖取材於東坡元符三年(1100)流貶儋州時的作品《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處脚,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椀,坐聽荒城長短更。”(58)相關的題畫詩有琴叔景趣、梅屋宗香、常庵龍崇之作品,琴叔景趣《坡仙汲江煎茶圖》曰:“高唱臨磯傴汲腰,茶聲響月夜蕭條。邇英講舌有餘渴,傾倒江湖入一瓢。”(59)梅屋宗香詩亦曰:“釣灘深處月淙淙,豈比玉堂雲霧窗。添得夜缾春甕水,詩腸更激楚三江。”(60)可見此圖表現的是蘇軾月夜臨江汲水煎茶的畫面。
29.東坡負瓢圖
東坡負瓢事出自趙德麟《侯鯖録》卷七:“東坡老人在昌化,嘗負大瓢行歌於田間,有老婦年七十,謂坡云:‘内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坡然之,里人呼此媪爲‘春夢婆’。”(61)此事在宋元頗流行,南宋姜特立有《東坡》詩曰:“文章聲價有東坡,歲晚親逢春夢婆。一聞千悟無餘事,背負大瓢還唱歌。惜哉龍眠不好事,不爲寫作東坡海外郊行圖。”(62)歎息未有畫家取此事入畫以圖寫東坡形象,但五山禪林流傳此畫,月舟壽桂題畫詩自注記載:“《藏叟摘藁》有詩。”(63)則南宋詩僧藏叟善珍時已有此圖,可見《東坡負瓢圖》是從宋元傳入日本的一種東坡畫題。
30.東坡笠屐圖
《東坡笠屐圖》之本事最早出於周紫芝詩,詩題中曰:“東坡老人居儋耳,嘗獨遊城北,過溪觀閔客草舍,偶得一蒻笠戴歸,婦女小兒皆笑,邑犬皆吠,吠所怪也。”詩中又言:“持節休誇海上蘇,前身便是牧羊奴。應嫌朱紱當年夢,故作黄冠一笑娱。遺迹與公歸物外,清風爲我襲庭隅。憑誰唤起王摩詰,畫作東坡戴笠圖。”此後費衮《梁溪漫志》、張端義《貴耳集》亦記載了相似的故事。由於這一故事充分體現了蘇軾身處逆境而樂觀曠達的精神面貌、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自南宋起就成爲蘇軾圖繪中最爲重要的一種題材。在五山禪林中亦不例外,筆者從五山禪僧别集中搜集的有關東坡笠屐圖的題畫詩近四十首,曾題寫此圖的詩僧有西胤俊承、翱之惠鳳、鄂隱惠奯、月溪中珊、江西龍派、心田清播、南江宗沅、正宗龍統、東沼周曮、希世靈彦、横川景三、景徐周麟、彦龍周興、萬里集九、雪嶺永瑾、策彦周良、春澤永恩。此外,上文提及的題爲“東坡像”的肖像畫以及取材於其他詩文的東坡圖繪,畫中的東坡形象,也有大量採用笠屐圖的圖式,根據禪僧們的題詩即可知。
31.東坡戴笠騎驢圖
騎驢是詩人的身份標識,尤其是命運蹇澀的詩人的身份標識,五山禪林流傳著諸多中國詩人騎驢圖,最爲典型的莫過於杜甫、孟浩然。東坡詩中描寫自己騎驢並不多見,最爲膾炙人口者莫過於《和子由澠池懷舊》尾聯:“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自注曰:“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64)此外,東坡離開黄州貶所赴筠州與蘇轍相見之時,轍有詩言:“老兄騎驢日百里,據鞍作詩如翻水。”(65)不過,東坡描寫此次行程,却説是:“我時移守古河東,酒肉淋漓渾舍喜。而今憔悴一羸馬,逆旅擔夫相汝爾。”(66)可見蘇轍筆下的東坡騎驢作詩形象也只是意象化的虛擬而已。不過,這並不妨礙五山禪僧想象東坡的騎驢形象。正宗龍統有題爲《東坡戴笠騎驢圖》長篇題畫詩,萬里集九也有題《東坡畫像》的詩:“南遷千萬里,頭上戴東坡。驢瘦尾成鼠,是非春雨多。”(67)從詩後兩句來看,亦是東坡騎驢的畫面。日本現存也有若干室町末期至江户時期的東坡騎驢圖,在這些圖繪中,蘇軾大多爲戴笠騎驢形象,可以推知正宗龍統所題圖繪應當也是同一種。不過,正宗龍統題詩主要是批判東坡騎驢形象之不合理,後文將重點分析此詩,此處從略。
(圖片説明:荔閲筆《東坡騎驢圖》,圖片取自《國華》第696號,圖中東坡爲戴笠騎驢的形象)
以上總計列舉了31種流行於五山禪林的東坡圖繪,除東坡肖像外,大體按照圖繪故事來源的時代排列,可以看到五山禪僧對蘇軾整個人生經歷皆深感興趣,對其生平細節與詩文極其嫻熟,故圖繪之取材貫穿蘇軾一生,這些圖繪在東坡一生中之分布如下:
熙寧以前,有遊三游洞與夜雨對床兩種;
熙寧年間出任杭州通判直至烏臺詩案發生前,總計有吉祥寺看花、試院煎茶、觀潮、祥符寺觀燈、風水洞、龍興詠牡丹、愛芍藥七種;
元豐年間因烏臺詩案被貶黄州直至元祐之前,總計有赤壁、詠海棠、雪堂、廬山觀瀑、遊真如、迎佛印七種;
元祐年間的總計有玉堂栽花、邇英講論語、賜金蓮燭、上元侍宴、雪中會聚星堂、泛潁、元祐雅集七種;
紹聖年間被貶嶺南以後,總計有月下理髮、白鶴峰遷居、乾浴、汲江煎茶、負瓢、笠屐、戴笠騎驢七種。
可見,若從五山禪僧對蘇軾的視覺闡釋這一角度來考察,蘇軾通判杭州、被貶黄州、元祐入朝與謫居嶺南這四個階段,五山禪僧格外留意,若將這些圖繪的取材來源及其流行程度與宋元以來中國流行的東坡圖繪加以對照,尤其顯示出五山禪林在蘇軾接受方面的特點。
宋元以來,中國流行的東坡圖繪中,肖像畫、赤壁圖、笠屐圖、西園雅集圖出現得較早,且始終在後世的東坡圖繪中佔據最爲重要的位置。五山禪僧文集中,題詠東坡肖像畫、笠屐圖、赤壁圖的作品亦爲大宗,可見這三種圖繪的流行,顯然受到宋元以後中國的影響。不過,若是通觀31種東坡圖繪的故事來源,並且將相關題畫詩視爲與畫面之視覺表達互文的圖繪元素,考慮題畫詩内容對畫面意藴的闡釋與限制的話,五山禪林的東坡圖繪,實際上與中國有著諸多不同之處,以下先綜述其大概,後文將擇其要者仔細論述。
首先,就畫題的取材而言,重點關注的文本與故實或許有所重合,但是中日兩國在具體偏好的畫題方面,旨趣大異。以元祐階段爲例,中國繪畫史在元祐階段擇取東坡相關故事寫爲圖繪時,西園雅集是最爲重要、最爲流行的圖繪題材,除西園雅集外,畫家們普遍感興趣的是玩硯、博古、品古等内容,這些題材以表現東坡博學多才、品味高雅的文人趣味爲主,實際上反映了後世文人通過圖繪對東坡形象進行的視覺闡釋以及自我人格的投射。但是五山禪林則不然,禪僧對東坡元祐時期故事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他受到統治者恩遇與榮寵的經歷方面,可以説他們幾乎挖掘了所有能展示東坡作爲詞臣的榮寵經歷的典型故事,將之形於圖畫,這是很耐人尋味的。
其次,即使是某些看似相近的關注點,其實質亦可能大異其趣。在中國的東坡圖繪中,除上舉題材外,題扇、詠梅、謀酒、聽雨、承天寺夜遊、煎茶、種茶、飲茶等圖繪也比較常見。這些圖繪之意趣,其實大體同於品古類的東坡圖繪,主要寄託的是文人詩意化的生活趣味。五山禪僧也對東坡各個時期的煎茶、栽花(詠花)特别注意,諸如試院煎茶、玉堂栽花、吉祥寺看花、詠海棠、愛芍藥、龍興詠牡丹、廬山觀瀑、遊真如等皆一一入畫,這些畫題的選擇,確實也有注重其詩意内涵的一面,但是仔細考索相關畫作的創作原因以及題畫詩的内容的話,會發現它們的創作動機、圖畫對東坡形象的重塑、對東坡相關詩文的闡釋與中國上舉類似畫作是完全不同的。如以煎茶系列圖繪爲例,中國的東坡煎茶圖,主要還是關注煎茶這一具有文人雅趣的詩意生活畫面,以此塑造東坡形象,所以,杭州時期的試院煎茶、儋州時期的汲江煎茶,似乎並没有需要特别區分的必要,重點表現煎茶便足矣。但是五山禪林的東坡煎茶圖,則不但明確標識試院煎茶與汲江煎茶,並且在詩中主要關注的是這一故事發生時的東坡命運經歷,從而可以判斷,雖然是類似的圖繪,實際上在中日兩國創作者和觀賞者的想象中,呈現的是不同面貌的東坡。
再次,五山禪僧還關注到若干完全不爲中國繪畫史所注意的東坡故事,將之付諸圖繪。這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對於風水洞詩的“發掘”和個性闡釋,使風水洞圖成爲五山禪林除東坡像與笠屐圖外最爲流行的東坡圖繪。此外,泛潁、祥符寺觀燈、丹陽迎佛印等畫題,亦皆有其特殊的創作背景。
總之,中日東坡圖繪的這些差異,都提醒我們在五山禪林中,作爲典範的蘇軾,顯然呈現出與中國不同的面貌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