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大亨,从1978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5章 去改稿子

转天一早。

李卫东刚从床上爬起来,就拿着几张草纸,一溜烟往厕所跑去。

还是跟以前一样,男厕所外面已经有七八个青年在排队。

“东子,起来了啊?”

“三儿,起的挺早啊。”

“东哥,你也来上厕所啊?”

嚯~

哥都叫上了……

面对突然变得热络的邻居,李卫东一时都没反应过来,他笑着回应的同时,暗自猜测,这是什么情况?

直到大家又恭喜他,马上就要当大作家了,他这才明白怎么回事儿。

果然,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唯有身份发生变化,才能得到善待。

看来,老李昨夜没闲着啊。

估计在李卫东去洗澡的那段时间,他就把李卫东要去北影厂改稿子的事情,直接公之于众了。

应付邻居+上厕所,用了十几分钟,好不容易脱身,李卫东又赶紧回院里洗漱吃早饭。

等吃完了早饭,在一帮邻居招呼声中,李卫东推上自行车出了门,又一次朝着北影厂杀了过去。

这次没有驮老张,而且还是大早上过来的,可到了地方后,李卫东还是出了一脖子汗。

没办法,天儿越来越热了,滋味儿不好受。

“大爷,又见面了,您挺好的吧?”到了北影厂门口,对着门卫大爷,照旧很有礼貌的打了个招呼。

大爷还认识李卫东,听他打招呼,边扇蒲扇边问:“是来找庄庄呀,还是又来送稿子的啊?”

“都不是。来改稿子的,呐~文学部的借调函,您老请过目。”

李卫东从绿军挎拿出借调函,笑着递到大爷手里。

“哎哟~不错哟!”

大爷吃了一惊,拿起借调函看了一眼,笑眯眯的点点头,随后又抄起桌上的电话,给文学部拨了过去。

电话挂了四五分钟,一个三十来岁的男的跑了过来,笑着说:“孙大爷,麻烦您了。您就是李卫东吧?您好您好,我是文学部编辑梁晓升!”

“梁编辑,您也好!我是李卫东,还劳您亲自过来接我,真是麻烦您了!”

梁晓声嘛,后世挺有名一作家,李卫东自然不陌生。

虽然,他不如莫言、路遥、陈忠实出名,可也写出了《今夜有暴风雪》《年轮》《返城年代》等等作品。

嗯,对了。

由雷佳音、殷桃主演的《人世间》,也是他的作品,这部剧在诸多年代剧里,也是极为耐打的。

剧里周父、周志刚,是那种封建大家长性格。

巧了,老李头是这种人,梁晓声他爸同样也是,甚至还犹有过之。

梁父除了也是援建工人师傅外,而且还讨厌吃巧饭的人,认为只有只有靠下大力挣来的钱,饭碗才能端的稳,所以他反对子女读书。

为此,梁晓声他大哥还被逼成了精神病,所以梁家的生活很困难。

梁晓声中学毕业后,就去生产建设兵团搬木头,虽然艰苦,但每个月能挣40元贴补家用,从那时起就开始写作,是部队文艺骨干。

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去招生,中文系一共就两个名额,梁晓笙凭借写作特长,成功去了复旦大学读书。

77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影厂文学部。

看着如此年轻的李卫东,梁晓声很是羡慕,毕竟他还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菜鸟编辑,人家都有一部作品马上要排成电影了。

跟梁晓声顺利接上头,李卫东便笑着跟门卫大爷打了个招呼,推着自行车往厂里走去。

由于两人是初次见面,也就能说几句客套话,然后就往摄影棚北面的招待所走去。

这年代搞文艺创作,待遇普遍不错,食宿全包,而且还能拿到补助。

所以,作家和剧作家接到改稿通知后,往往都是欢天喜地的来,待上三五个月,这才满脸不舍得离开。

李卫东倒不图这些待遇,他只想尽快把稿子改好,然后进入拍摄阶段。只有第一部作品面世后,他才能在文艺战线上继续窥探。

两人刚进招待所,还没来得及办理入住呢,一个瘦瘦的青年就追了进来,腼腆而又激动的冲李卫东傻乐。

“咦~是你啊!”

看到眼前的葛大爷,李卫东莞尔一笑。

“是我是我,李同志,您又来了。这次来是……”葛尤很开心。

自从上次跟李卫东喝了顿酒,他就觉得这哥们儿不一般,回家后还跟他妈施雯心念叨过好几次。

今天也是巧了,他正想去文学部找施雯心说点事儿,半道上就看到了李卫东和梁晓声。

这不,他连文学部都不去了,直接追进招待所,倒也没旁的意思,就是单纯的想跟李卫东说说话。

其实,他也不知道该说些啥,甚至觉得像自己这种小透明,李卫东都不一定会放在心上。

可他太无聊了,难得遇上一个朋友,自然要追上来聊几句。

“小葛同志,你跟李作家认识啊?对了,他是来改剧本的。”

梁晓声很会来事,都不等李卫东开口,就主动帮他立逼格。

“作家?”

葛尤惊了。

他木楞楞看着李卫东,觉得这位朋友果然不一般。不但言辞犀利,而且还能让文学部邀请来改剧本。

他可是知道,能让文学部邀请来改稿子的人,腰里指定别着两把刷子。

接下来,李卫东边跟葛尤闲聊,边办理入住手续。

本来打算说几句话就走,可看到李卫东谈兴颇浓,葛尤索性也不走了,一直陪他办理好入住,并跟着梁晓声把人送到了302号房间。

房间大约十平米左右,里面一张单人床,一套桌椅,一个衣柜,比老张住的招待所待遇好多了。

桌上摆着暖壶和茶杯,墙上挂着东方红镜子,镜子下面是铁架子,放着一个搪瓷脸盆。

每家都有的那种搪瓷盆,大鲤鱼或者牡丹花图案。属于四个一工程中的一件。

其他三样分别是:一张双人床、一只热水瓶、一个痰盂。这叫硬件,硬件准备好后就可以结婚了。

当然,这是60年代,到了70年代后期,又变成了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以后还会继续变化,终归有一天,能达到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地步。

结婚每个时代都不一样,随着社会进程加快和发展,硬件要求也逐步提高。也不知道是幸事还是不幸。

估计对大多数男同胞来说,这种事情是不幸的。

毕竟,娶媳妇的代价增高,可娶回来风险也增高了。

很多家庭因为结婚倾家荡产,可娶回来的媳妇,要么很快离婚,要么替别人养娃。心疼江西老表一分钟。

毕竟,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是自己的,这是何等的卧槽!

想到这里,李卫东还是觉得这个年代好,最起码社会风气还没有变坏,那种血缘关系不重要的言论,更是没有人敢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