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来自内地的投稿(求追读)
香港,《明报》本部。
自从上市计划启动,为了让公司盈率翻倍,在金庸的示意下,各种征文活动在全球华人群体中展开,千字50元的稿酬价格也是让不少文人趋之若鹜。
以至于整个报社本部的编辑全都在这段时间异常忙碌。
不过海量的稿件中,大多数人的水平并不达标,只是碰碰运气,想海选出精品稿件,其实难上加难,大多数情况下,报社想要获得精品稿件,一般都会向知名作者进行约稿。
但这并不能说明征文活动没有用,民间也有高人在,那么多知名作者最开始也都是籍籍无名,都是从第一次投稿中逐渐成名。
作为审读编辑,曾成宝负责各种投稿文章的校验和查漏补缺。
自从征文活动发布以来,他每天的工作量都翻了倍,一天最少要审读三十篇稿件。
而大多数情况下,曾成宝都是先阅读个前十章,确定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后,然后才会着重给出审读意见,过审的话就会直接送进总编室,让金庸老先生负责最后登报与否。
报社投稿一共有一审、二审和三审,曾成宝是审读编辑的同时,也是一位副主编,他所要负责的环节就是三审。
三审的工作量是每日三十篇稿件起步,这就说明一审、二审所要过滤的稿件都还要更多。
而在众多稿件中,一个笔力硬朗,明显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稿件出现在曾成宝面前。
“明朝那些事儿?”
曾成宝有些惊奇,首先香港作家在写作时是没有什么儿化音的,这种语气助词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出现在内地,除此之外,这部作品不仅大多数文字都是手写,而且还是简体字。
这就很能说明情况了。
“内地的作家……”
曾成宝有些好奇起来,《明报》不是没收到过内地来的稿件,但却极为稀有,而且很多稿件文笔和情节内容都不太符合《明报》的收录标准,大多数情况下,《明报》登载的白话文,都是来自台湾作家的投稿。
“写明朝的,内地历史厚重,文学博大精深,在这方面不管是文字和影响,表现的都相对大气。”
曾成宝摊开稿件,从第一章开始看起。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服了吧。”
“1344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上天终于准备抛弃元了,他给中国带来了两个灾难,同时也给元挖了一个墓坑,并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他想的很周到,还为元准备了一个填土的人:朱重八。”
“……”
曾成宝原本想一目十行的审读,但读着读着眼睛就被吸引了,虽然简体字看着有些别扭,但胜在笔者的笔力和文字功底实在太强,让他看的很舒服,阅读过程中也基本没有阅读障碍,甚至让他下意识沉浸在笔者对元明朝的描述当中。
等他再抬头,已经是四十多分钟过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被无限弱化,让曾成宝丝毫感觉不到其流逝。
“写的真不错,竟然没有让我觉得历史枯燥,而且语言风趣,通俗易懂,真是一部极好的明史普及书。”
“不过,这些描述,真的都是正史吗?”
虽然在作品前言位置,作者林书平先生声称参考了《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但根据曾成宝对明朝的了解,事实上好像还是有些出入的。
毕竟是《明报》的审读编辑,而总编金庸更是酷爱书写大明朝的故事,创建的报刊更是直接命名“明报”,公司员工自然也都对明朝历史有一定研究。
在担任编辑期间,曾成宝也经常会创作一些文章,也写过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品,但《明朝那些事儿》对于各种明朝人物细节的描述,堪称令人发指,一些事件的描述,就仿佛作者本人就在现场,让人情不自禁的就投入到故事当中去,去相信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
“书是好书,林先生的描述也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活力与深度,但是对于书中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明显不是很客观,主观色彩过于浓厚了。”
但是,即便有30%的失真,但剩余70%对于明朝历史的描述之详细,也都是文学史上非常罕见的。
于是他写下评语,准备递交给总编金庸:
“以史料为基础,结合了小说创作技巧,对于明朝的人和事都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关注官场政治、战争和帝王心术方面。”
“文风独特,充满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叙事手法非常创新,极具划时代意义。”
“这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还兼具了文学性和思想性,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间接反应了笔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曾成宝一口气写下了一两百字的评语,然后就把手中的书稿重新装订起来,起身前往总编办公室。
他嘴角洋溢着笑容,步履轻快。
《明报》也是有业绩考核的,公司也不只他一个审读编辑,谁能挖掘到好书,谁的奖金提成就高一些。
最重要的是,他是真的喜欢这种举重若轻的行文风格,尤其是在这种历史小说中出现,就更让人容易相信笔者描述的场景。
“很多年没有这么酣畅淋漓的读过这样一本书了!”
“感觉会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