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屯田制
高顺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张辽倒是有些如孩童看见心爱的玩具一般的急不可耐了,道谢一声后,跨上战马,果然如他所想一般,顿时间,便感觉自己骑术变得精湛不少。
熊大壮见状也鼓起勇气,艰难的爬上去后,果真发现不会摔下马来,即使战马因为他的重量在不停抖动。
“哈哈!怎样?”
“大哥,还真别说!”
胯下的马匹好似在回应他一般,趁他的得意之际,剧烈扭动,熊大壮被晃的不轻,可始终没有摔落的迹象。
赵瑾当即上前,安抚住了马匹,这才安稳了下来。
熊大壮赶忙下了马,头上还冒着冷汗。
“我……我还是不骑马了,马车就挺好的。”
赵瑾拍了拍熊大壮的肩膀说道:“矿山的事务就交给你打理了,尽快打造多些,以供给新军使用。”
随后他又看向郭嘉和荀彧二人,说道:“还有犁头、犁板、犁臂等新型犁具,以及蓄养耕牛等事务,需要两位先生来安排,我再多雇铁匠,将这批农具分发给流民或无地可耕的贫困户。”
“府君放心,明年开春之前,便让并州百姓用上这些“利器”。”
赵瑾又侃侃说道:“屯田之事,也需要及时实施下去。”
其实屯田制便是,让军队戍边屯田,西汉时就常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
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曾建议“徙民实边”。
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于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
没错,就是天水赵家的创建者,赵充国。
可见赵家并非只是一味只会排兵布阵,上场杀敌,一个统帅,不管是后勤等方面,都是有所涉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戍边将士路途遥远,因为路途所耗费的粮草往往占比许多。
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
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而最早提出全面屯田制度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而实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等。
不同于士卒戍边,所处之地险峻遥远。
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
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
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虽然有枣祗这样人才提供了方法,但也需要曹操这样的明主才能真正实施开来。
赵瑾还记得曹操马踏麦田,割发谢罪,其自身便是最好的表率和实施者。
有了粮食,还怕没有人吗?
人一旦多了,这片地区便会富裕起来,形成一个良好循环,就会有商旅到来,促进经济增长,贩卖各地独有的物品。
但还要担心中下层,或是高层官吏的贪污,以及各个士族门阀的因素。
好在并州贫寒,也并没有关内那世家林立的局面,基础虽然差了点,可好在没有阻碍。
荀彧郭嘉两人,甚至是在晋阳的几位大臣,都曾听赵瑾谈起过这屯田制,但都是保持模棱两可的态度。
赵瑾只能先斩后奏,要尽快实施下去。
“这屯田制,我与文若商量了许久,也觉得是个利国利民之策,府君在并州尽管大展手脚便是。”
“好!”
“还有耕牛一事。”
荀彧没等他说完,回道:“府君莫要将我二人当成耕牛,诸多事务和屯田制,我与奉孝已经有些忙的不可开交了,还望府君体谅。”
赵瑾也觉得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一股脑的将心中所想抛出,孰不住饭要一口一口吃,不然反而要噎着。
欲速则不达,其实荀彧并非是全因事务繁忙,同时也是在侧面提醒他,太过激进,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赵瑾给各人派了任务后,众人都赶忙着手去办,他却喊住了赵云。
“子龙,我还有一件事要拜托你。”
赵云倒是不嫌麻烦,他本就值壮年之际,今年才刚到二十,精力十分旺盛,赵瑾又安排军中士卒包括各个将领都要学会五禽戏,比起日日的战斗演练,许多士卒本是不愿。
可在赵瑾的“强迫”之下,也渐渐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许多操练时受的伤和不适,都缓解许多,且还要还是精神方面带来的增益。
赵瑾叹了口气,示意他来到后院。
只见赵凌月正拿着一把木滚,等着两人到来。
还没等赵瑾开口,她就冲上来行礼。
“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
赵云和赵瑾都愣了愣。
后者马上扶起她,说道:“子龙算你二哥,你不必行拜师礼,教你些枪法倒是不急,你每日随他去军中,与士卒一同操练,如何?”
赵凌月一听还要去进行那枯燥无味的训练,脸色顿时一变,故作娇气哀求道。
“大哥,就让二哥在府上教我吧,我不想去军营。”
赵瑾倒是有些想笑,说道:“怎么了,这点苦都不愿吃?”
“不是,只是我一个姑娘家……”
她话还没说完,就被赵瑾打断。
“先前跟我可不是这般说的,你要是不愿,那就算了,子龙,我们走。”
“唉,不要啊,我去!我去还不行吗!”
赵云站在一旁,看着兄妹俩之间的博弈,心生感叹。
“那今日便走吧,你去换身衣裳,弄脏了这件棉衣,嫂嫂又要说我了。”
“知道了,你们不许走,要等我啊!”
赵凌月三步一回头,生怕赵瑾诓她。
赵瑾却不甚在意,转头问向赵云。
“等并州的根基打好了,你我还会回到冀州,或许也可以让叔父来晋阳,怎么样?”
赵云被这一问僵住了,不知赵瑾怎又能看穿他的心思,确实。
赵安膝下唯有他这一子,可想到常山也有部将镇守,裴功也在那做事,若是让父亲迁居到晋阳,还是有些不适。
自古忠孝两难全,更何况如今并州还有外患在即,只是还未安定下来,没腾出手处理。
赵云还是感谢的拒绝了赵瑾。
“你把赵府当作自己家便是,你我同姓,也是一种缘分呐。”
赵云张了张嘴,他比起熊大壮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不擅言辞,便笑着点头回应。
此时吴普李柔也并不在府内,而是继续去挑选士卒,培养军医,有时上山采药,有时在堂上授课,他还在著书,每日都要花许多时间,编撰各种疑难杂症等案例的症状和治疗之法。
他本来想与先贤一般撰写,可赵瑾却让他多多记载些他老师独有的内外科之术,问起吴普的经历,他早年也是从医,而后听闻华佗之名,便寻他拜师。
才有了后来行走世间救人的理念,这是吴普经过其师傅华佗而得来的,可又遇到了赵瑾,人生的方向似乎又改变了方向,似乎换个方法,或许能救下更多人。
与大儒著书,注释等,将医书传流与世间,便成他的毕生心愿。
赵融也不知跑哪去了,方氏则是与几位大臣的女眷一同出游,毕竟整日待在这规格破旧的府邸,不如出府散散心。
没过一会,赵凌月从屋内走了出来,不知道从哪找来粗布衣,穿上之后跟街边的乞丐似的,打满了补丁。
“额,算了,不问你了,走吧。”
“我觉得很好啊,怎么了?”
赵凌月好似故意般穿成这样,可能是为了能融入军中的氛围,她还把头发扎好,俨然一幅假小子的模样。
赵瑾便让几位护卫简装随行,不要摆出太大的阵仗。
今日的小朝会结束后,他便卸了官袍,也喜欢穿着布衣,比起长袍拖动到地面,他还是更喜欢简装一些。
不是为了刻意低调,而是确实穿的更舒服些。
三人就这样行走在大街上,观望着周围街铺。
比起刚刚来到晋阳时,铺门多了些,秋风落叶扫过,门前无人打理,显得有些凄凉。
可逐渐往城中心走去,来来往往的人多,也有了份生气。
路边也出现了叫卖声,毕竟是并州最大城池,且这几日来,赵瑾让众人实施的利民政策,也吸引了许多流民纷纷前来,城门处的通行的百姓是一天比一天多。
可又因为刘辩身居城中,城门的守卒也巡查的严厉些,因此常常能看许多人在城门口外排着长长的队伍。
但是人数还是在增加,没有办法,赵瑾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他望向天边,不知现在的洛阳,又与晋阳相差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