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图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伏苓[1]

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2]、忧恚[3]、惊邪恐悸[4]、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伏菟[5],生太山山谷。

注释

[1]伏苓:现通用名为茯苓。

[2]胸胁逆气:即胸肺气逆,表现为咳嗽、气喘等。

[3]忧恚:忧愁愤恨。

[4]恐悸:桔梗条作“惊恐悸气”,义同。

[5]伏菟:森立之《本草经考注》据《淮南子》云“下有茯苓,上有菟丝”和《本草图经》云“菟丝之草,下有伏菟之根,无此则丝不得上”指出“伏菟名义,盖取于此”。

译文

伏苓,味甘,性平。主治胸肺气逆、心情忧愤郁闷或惊恐悸怖、胃脘气血结滞而疼痛、恶寒发热、烦闷、咳逆,能滋润口舌、通利小便。长期服用,能安养精神、使人耐饥、寿命长久。又名茯菟,产于泰山的山谷中。

来源及用法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7~9月采挖,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干,再“发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煎服。

百草医方

胸胁气逆,胀满:茯苓一两,人参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日三服。(《圣济总录》)

虚滑遗精: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为末,加盐二钱。精羊肉切薄片,掺药炙熟吃,以酒送下。(《普济方》)

卒然耳聋:黄蜡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细嚼,茶汤下。(《普济方》)

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水肿尿涩: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每天饮服。(《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