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之二:你的行为与别人怎么解读有关
那些核心的假设(别人会客观地看你,并且依你看自己的方式来看你)之所以有缺陷,原因在于:别人从你那里获得的信息,以及从其他地方获得的关于你的信息,还包括你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总是通过解读来赋予其意义。
那可能难以理解,因为这些根本就不是观察时感觉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以为我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似乎并没有将内心的解读牵扯进来。
想象你的邻居史蒂夫和你在杂货店里偶遇,对你说了一句,“你好!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那句话似乎再清楚明白不过了,不是吗?它显然意味着,由于他真心喜欢你,所以见到你感到高兴。当然,除非他说的是反话(他的声调里有没有调侃的意味?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有没有望向别处?或者,也许由于他有一事相求于你,所以只是假装得很高兴?(是不是到月底了?史蒂夫通常一到月底就没钱用了。)然后,也许他只是出于礼貌。
好了,现在假设你和史蒂夫已经站在过道里开始闲聊起来。但他的眼神始终望向远处。这显得很粗鲁,对不对?史蒂夫显然是个怪人,除非他在想什么心事。(会不会有什么人告诉他,他母亲病了?)或者,也许他分心了。(毕竟,他现在正要接手一桩差事。)诸如“你好,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之类的一连串的话,以及诸如将目光投向远方之类的举动,都是我们在试图了解别人时可以派上用场的线索。但正如你可以理解的那样,这一连串的话以及某种举动,本身是几乎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推测它们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从这些话语和行动的背景以及我们知道的(或者我们认为自己知道)关于那个人的其他所有信息来推测。一方面,如果你相信史蒂夫喜欢你,那么,他向你打招呼,在你眼里看起来是友好而真诚的。另一方面,如果你觉得史蒂夫马上就会给你一副冷脸,你可能怀疑他的真诚,或者心想,他是不是想让你在他出门时帮他照顾一下家里的小猫咪。
因此,如果语言和行动必须通过解读来赋予意义,那么,别人绝不会“客观”地看你(史蒂夫也一样)。由于只有你才知道你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别人对你的想法必须猜测,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的那些假设到最后可能与你的真实想法和意图全然不同,以及为什么别人看你的方式与你看自己的方式完全不同。
事实上,对于你到底是怎样的人,其他人的看法也不会一致。我敢打赌,奥巴马总统一定觉得自己是个十分能干的人,毕竟他拥有两所常春藤大学的学位,担任过《哈佛法学评论》杂志的编辑,拥有足够丰富的从政经验,先是当选参议员,后来被选为美国总统。但别人也会那么看他吗?让我们来看看。2012年的一项皮尤民意调查(Pew Poll)曾经请1000位美国人用一个词来描述奥巴马总统。人们所选的词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其中表示总统受欢迎程度的词(例如“卓越”和“睿智”等)的使用频率,与另一些贬义词(例如“失败”和“无能”等)的使用频率大致相当。把他描述为“诚实”的人,与描述为“说谎者”的人数量相当(此外,还有可怜的副总统乔·拜登,用得最多的描述他的词是“优秀”,第二多的词是“傻瓜”)。
并不是大家对公众人物个性特点的描述达不成一致。只是说,这种一致比你想象的程度低得多。例如,一组心理学家询问了2000多位德国人,请他们判断15位世界知名的公众人物的个性。这15位名人包括教皇本笃十六世、演员安吉丽娜·朱莉、意大利前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尔德以及歌手麦当娜等。研究者给实验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形容词列表,其中包括30个形容词(例如残忍、友爱、活跃、自私、有责任、害羞、急躁等),请他们用这些词来描述每一位名人。
研究者发现,在那些真心喜欢某位名人的实验参与者中,判断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67。换句话讲,在对该名人有着正面看法的那些人中,其评价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快速复习“相关系数”这一概念:相关系数为1.0为最好,意味着某件事情的发生准确地预测了另一件事情的发生,完全同步。相关系数越是接近1.0,关系越紧密。另一方面,如果相关系数为0,意味着你在对比的两件事情之间根本没有联系。)
在那些对某位名人持中立态度的实验参与者中,相关系数跌至0.44,而在那些极其讨厌某位名人的实验参与者中,相关系数仅为0.33,表明他们的看法存在着巨大差异。在这里引申一句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话:喜欢你的人,喜欢你的理由大致差不多;讨厌你的人,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讨厌你。
你可能争辩说,人们对公众人物看法的差别,应当是可以预期的,因为我们实际上并不认识他们本人,只是通过电视、电影、杂志、他们的微博和社交网站等途径来了解他们。我们通过那些节目主持人、文艺评论员以及喜欢聊名人八卦的人来听说他们。
但是,那些一开始就认识你的人一定会观察到真实的你,也就是说,一定会以你观察自己的方式来观察你,对不对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请了近400名大学生来描述他们自己以及宿舍室友的个性特点,以了解他们之间是否相互熟悉,同时还研究,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对观察结果有着怎样的影响。特别是,研究者还想看一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室友对你的看法会不会与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变得更加一致。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们共同生活了至少9个月的时间,你们相互之间的观察就开始变得一致起来。要使两人的观察变得同步,确实需要共同相处那么长时间。
不过,即使是那样,大学生看他们自己的方式与他们的室友看他们的方式之间的相关系数仍然出奇地低,介于0.2~0.5。女室友之间的观察,比男室友之间的观察更相似一些,但具体原因不明。有可能女性在观察他人时更为准确,抑或女性对别人对她们的看法有着更好的感觉。换句话讲,别人对她们的看法,对她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影响更大一些。研究表明,女性一般比男性(总体上)更具社会敏感性,而且更担心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往往更注重让别人准确地看她们,也更注重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情理之中的。尽管如此,即使是在女性之中,她们看自己的方式与别人看她们的方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多也只能说是中等。
相互真正十分熟悉的人之间,比如已婚的夫妇,情况又如何呢?他们共同生活,共同经历着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同甘共苦,而且(通常)睡在同一张床上。没错,他(她)对你已经十分了解了,那么,你的丈夫或妻子怎么看你,一定和你怎么看自己是一样的,对不对?
唉,事实上配偶之间相互的观察,同样存在显著差别,而且,这些差别还很容易预测。有人做过一项研究,很好地例证了这些差别。研究的对象是44对已婚夫妇,其中约一半的夫妇当前正求助于婚姻咨询事务所。那些正在进行婚姻咨询的夫妻(或者像研究者说的那样,“痛苦”的一对)更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偏差,也就是说,在他们眼中丈夫或妻子的形象,远不如丈夫或妻子真实形象那么讨人喜欢,而且,对他们之间的任何不好的行为,其中的一方往往把更多的个人责任推给另一方。打个比方,虽然拉里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尽职尽责的人,只是偶尔忘了把家里的垃圾带出去(谁不会呢?),但他的妻子苏珊觉得他不负责任和不体谅别人,总是把他的事情(又一次)留给别人来做。
那些没有求助于婚姻咨询事务所的夫妇,也就是“不痛苦”的一对,往往存在着正面的偏差,并且更多地宽容和原谅对方。又比如,当鲍勃忘了倒垃圾时,他的妻子玛丽只是觉得他有一点记性不好,感到鲍勃平日里工作那么辛苦,偶尔有些健忘,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中国有句古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正是说的这种现象,不是吗?
现在,也许苏珊的观察是对的,而玛丽则是一个傻瓜。我并不是说这些偏差中的某一种是对的,而另一种是错的。事实上,有些时候,任何的偏差本身就是错的。(另一方面,婚姻生活中负面的偏差显然更有可能让夫妻关系不和睦,得求助于婚姻咨询。因此,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是,综合起来考虑,我们容易发现,为什么朋友和爱人之间的误解如此常见,以及为什么我们的人际关系(这是决定我们最终的成功与幸福的关键所在)容易变得让人痛苦。
现在,你可能在问自己,即使是已婚的夫妇之间也不能相互理解,而且,即使是拥有自己的沟通专家团队的美国总统也不能以他希望的方式给公众留下美好印象,那么,我还有没有希望让我的老板看到我的潜力,或者让我的同事看到我在工作中如何努力呢?下一步,我们将让你了解,我们实际上彼此之间的关注有多么少,以及我们有多么依赖假设。那将是下一章的主题。
▎重要知识点▎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会表达许多信息,但实际上,我们传递的信息不如我们想象的多。当你说,“他知道我的意思”或者“我清楚地说明了我的目的”时,有可能他并没有弄懂你的意思,而你也没有清楚地说明目的。我们的脸色,也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表达我们的内心想法;当你稍感无聊时,从你的脸部表情看起来,可能与你稍感有趣或者稍感担心的表情十分相似。
·我们深受两种假设之害:①以为别人会客观地认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人。②认为别人看我们的方式,会与我们看自己的方式一样。事实上,观察我们的人,甚至相互之间对我们的看法也无法达成一致。
·我们如此难以理解,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第二,我们的行动,总是受到别人对我们的解读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