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的痛苦没人能懂,连我自己都不懂
那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早晨,初秋的寒意不断袭来,乌云仿佛要包裹住整个城市,渐渐压向地面。当我冲到办公桌前冲了一杯温暖的拿铁,感受温度从手心里慢慢扩散开来的时候,这个孩子便出现在我的咨询室了。
他被四个人好好地保护在中间,一米八几的身高,长相也颇为英俊,眼睛不大,鼻梁高挺,晃眼一看酷似黄晓明,相貌、身材在同龄人中绝对是出众的。然而,他脸色苍白,完全没有健康的血色,仿佛多日未晒过太阳一般。身高虽有一米八几,但是一直佝偻着背让人感觉未老先衰,这一切与他的英俊相貌形成鲜明对比。
围在这孩子身边的,是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
我见过很多陪诊的人,但一下子来这么多人陪诊的情况,倒也并不多见。
大约是在大半年前,我为一家单位做心理讲座时认识了孩子的爸爸。讲座结束后,他主动跟我交流了关于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我当时以为他只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些许困惑,短暂地交流后,他还特意留了我的联系方式,似乎已经预见到今天的见面。
一周前接到他的电话时,他的声音无比低沉。不仅没有在电话里介绍孩子的情况,甚至没有打招呼和自我介绍,只说孩子吞了很多药,目前已经抢救过来,希望出院后能和我见面,语气里充满担忧、焦虑以及束手无策。
一
这次见面虽然在我意料之中,但也在意料之外。
从走廊的尽头走来,四个家长围在孩子的身边。爸爸走在最前面,愁容满面,脸上的胡子碴儿明显显出他的憔悴不堪。爸爸应该也很久没有睡过好觉了,奶奶在孩子的左侧扶着他的手臂,眼睛里还闪烁着泪花。爷爷用手搭着孩子的后背,花白的眉毛和紧锁的眉头让人看了心也跟着一起揪着。走在最后面的是孩子的妈妈。她始终低着头,黑色长款大衣随着她的脚步在身前有规律地摆动着。
我把爷爷奶奶和这个17岁的少年先请到了外面的等待区休息,准备先单独和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历程。
爸爸妈妈随我来到了咨询室。两人各自坐下,离得很远,并且完全没有眼神交流,甚至可以说是面无表情。以我的职业经验来看,他们的关系并不好。
我倒了两杯咖啡给他们,咖啡从咖啡机里满满流淌出来的全过程,他们在我身后一点声音都没有,我能想象他们此时的心情。孩子的妈妈接过咖啡后目不转睛地盯着杯子里散发出来的热气,她应该不太想进行这样的对话,似乎在有意回避我的注视。
“还是我来说吧。”爸爸转头看了看低头不语的妈妈,只好先打破了沉默,开始讲述孩子成长的故事。
“我们结婚后经常因为生活琐事争吵,几乎没有消停过,因为她的父母住在外地,还要帮她妹妹带孩子,所以我们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爷爷奶奶帮着带。孩子5岁的时候我们就离婚了,孩子当时判给了我,但是因为我工作很忙,经常出差,也顾不上他,离婚后我爸妈也一直帮我带孩子,直到现在,所以这个孩子和爷爷奶奶感情相当好。我父母文化程度比较高,爸爸是老大学生,所以孩子小时候的学习习惯培养得很好。”爸爸停顿了片刻,又看向了妈妈。她双手握住杯子,满怀心事却故作平静地看着手中的咖啡。
爸爸转头看向我,继续说着:“后来我们各自重组了家庭,她已经另外结婚生了孩子,我前两年也交往了一个对象。孩子和我处的对象不太能够相容,我也尽量避免他们见面,孩子和爷爷奶奶住,我偶尔回去一下,最近两年都这样。”
出于职业习惯,我有意无意地观察两人的动作和神态。说到此时,我发觉孩子妈妈的眼神有些变化,她不自觉地举起杯子嘬了一口咖啡,随后她的头略向左倾斜,右手食指一直在杯子边缘滑动,眼泪已经默默流了下来。
爸爸伸出手摸了摸自己右边的脸颊,嘴角略微下压,叹了口气继续说:“我承认,我们没有给他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但在物质上我们丝毫没有亏待过他,吃的、穿的、用的,我几乎都给他最好的。有时我自己买东西还要考虑一下,在他身上从来没有任何舍不得。”爸爸也几度哽咽,“我总觉得他现在已经长大了,离婚的伤害也应该没太大影响了,我们已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照顾他了,可是,他竟然还……”
说完他看向我:“郑老师,是不是他看到他妈又结婚又生孩子,我也交往了对象,把他放到爷爷奶奶家让他感觉被抛弃了?”
爸爸讲到这里,离得远远的妈妈已经泪流不止,我递了一张纸巾过去。
爸爸低下头,双手掩面,继续说道:“我真的是一个粗心的爸爸,认为孩子性格虽然内向,但是他喜欢音乐,能唱能跳,直到上周……”爸爸的眼泪开始溢出眼眶,这时妈妈站了起来,走到他身边,递了一张纸巾。
这种情形如果不是出现在孩子的自杀行为之后,外人看来真的很温馨。我看着这对曾经的夫妻,想象着他们之前争吵离婚时的怒目相向,想象着孩子眼中父母的样子,内心不免有些心疼。
“我真的是个很糊涂的爸爸,孩子去年曾经问我会不会再生个孩子。我当时还骂了他一顿,以为他在试探我再婚再育的想法,毕竟他是不喜欢我对象的。现在想起来,可能那个时候他已经在安排后事了,我太糊涂了!太糊涂了!”四十几岁的七尺男儿已泣不成声。
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在自杀前会通过语言或者行为向外界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包括央求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或者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还不如死了算了”“活着真没意思”,或者开始和他人谈论死亡相关的内容;有的孩子通过行为发出信号,比如给家人朋友写信,开始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人,逐一和朋友告别等等。
很多时候孩子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实际上是他向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就看旁人能不能识别。父母一定要对这样貌似随意的言行保持高度警觉。比如案例中的这个孩子,就是因为通过微信和同学告别引发同学的警觉从而挽救了他自己的生命。
关于青少年自杀风险评估我会放在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
我看着眼前这对父母,在他们解决自己情感问题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周全孩子的感受,在孩子最需要稳定情感的时候,他们纷纷离场,而此时,孩子却成了他们最深的痛。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孩子的现状,一般人很难想象这个长相俊美的17岁大男孩会如此决绝地选择离开这个世界。17岁,正是阳光灿烂的年龄,正是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年龄,正经历着“青春期”带来的喜悦与烦恼,正是即将成年拥有自己崭新人生的年龄,然而眼前这位男孩的17岁却并无花开。
离异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大概率事件,我们也认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离异对孩子是会产生影响的,有的影响在短时间内看不出,但当孩子成年后一旦进入亲密关系,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父母婚姻的影响,只不过把离婚处理得好的父母,孩子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离异前的建议:
1.共同商议、友好分手。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是他们仍然理性相处。这是在为孩子树立遇事积极处理的榜样。
2.夫妻俩和孩子共同谈心。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分开后只是不住在一起,但是对孩子的爱不会变,孩子任何时候都可以回两个家,给予孩子安全感。
3.告诉孩子:离婚不是你的错。很多孩子会把父母离异的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因为我学习不好”“因为我不听话”,越小的孩子越明显。还有的父母会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多数时候妈妈爱这么说),加重了孩子的羞愧感和罪恶感。
4.好好规划离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养育一方,要让离婚后的生活过得比离婚前更幸福、更快乐,为孩子树立积极生活的榜样。
二
或许,离婚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离婚家庭的孩子也不计其数,很多人可能已经麻木,或者已经开放地认为婚姻不该成为家庭的束缚。
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的是,当一个家庭变成两个家庭,孩子对此的感受如何,他该如何自处,该如何调整心态。或许从那一刻起,这些问题就已经成了孩子内心的冲突,而5岁的孩子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又有什么能力去处理这些冲突?
“郑老师,我来补充一些情况吧。”妈妈轻轻拭了拭眼角的泪水,终于鼓足勇气将目光投向我。“我和他爸爸是经人介绍认识的。我不是本地人,考大学的时候来的成都。毕业后就留在了这里。我们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差异。我来自小城市的一个小镇,父母没什么文化,靠做小生意养大了我和妹妹。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我又是家里的老大,父母期望我能给妹妹树立一个榜样,所以我从小读书特别努力,考上大学、留在大城市、出人头地这些都成了我从小的追求。”
“我认识他的时候,事业已小有成就,算是单位当时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加上形象上还过得去,很多人给我牵线搭桥。”
“孩子的爷爷奶奶都是知识分子,爷爷是做勘探设计的工程师,奶奶退休前是广播电视局的干部。我作为一个县城姑娘,的确对这样的家庭非常向往,很希望将来的孩子能在这样有文化的环境中成长。我当时就觉得我童年缺失的东西,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得到。于是,认识没多久我们就结婚了。”
“可是,从我嫁到他们家,就觉得他们看我总是低人一等,我和他妈妈始终难以相处。他又是独生子,他妈妈可能总觉得我在和她抢儿子。我和她妈妈发生争执,他永远不分青红皂白地站在他妈妈那边,这样就加重了我和他以及他母亲之间的芥蒂。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每次吵架几乎都是因为我和他妈妈之间发生的冲突,所以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一直充满着争吵和指责,孩子也能感受到我和奶奶之间的不和,但是我们都爱他,所以他无法分辨谁对谁错。”
“我出身低微,所以性格里有点敏感,和他妈妈关系最僵的时候我每天都不想回家,我能明显感觉到我在单位顺风顺水,下班回家后就步履沉重,唯一的想法就是离开这个家。”
说到此处,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我猜想这些对她来说,应该是人生中一次败笔。如果不是面对孩子的生死问题,她大概没有勇气再回忆这些痛苦的过去。
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她,向她轻轻点了点头。她用手轻轻揉了揉额头,转头看了一眼曾经带给她这些痛苦的男人,又看了看我,继续说道:
“离婚后,我其实很想经常去看儿子,但是因为走的时候和奶奶闹得很僵,我就尽量少过去,免得见面尴尬。我对孩子的陪伴也是缺失的。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这次的事情,我们是不可能坐在同一辆车上的。”
“公正地说,他妈妈虽然对我有很大成见,但是对孩子无可挑剔。从生活上来说,她很会照顾人,把家里也收拾得井井有条,所以孩子的生活习惯很好;她对孩子也很有耐心,从小就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的学习习惯也不算差,假期两个老人还经常带孩子出去旅行,逛博物馆。我的事业心太强了,在家时间少,我知道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比跟着我强,我发自内心很感谢他们。”
“从孩子小学高年级开始,我其实就感觉到了孩子一直情绪不好。那个时候我会每周把孩子接到我的新家,但是孩子已经有点大了,他和我现在的先生相处起来还是会有点不自在。后来他也不常来了,我偶尔给他买衣服和鞋,送过去后也没什么机会深聊。初中开始他的学业非常繁重,我要见他也有点难了,周末经常都是作业没写完或者要补课。有一次我们见面,曾听他随口说过,觉得人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如果不是因为想到爷爷奶奶,他都不想活了。”
“当时孩子这句话完全把我吓到了,我那天晚上陪了他很久,带他看了电影,给他买了一个新手机,还劝他学习压力大的话就放松一下,他当时点头答应了。把他送到家以后我马上就给他爸爸打了电话,让他多留意孩子的举动。”
“之后每次见面我都会特别注意他的状态,只是觉得他越来越不爱说话,约他出来也常常只是我自己在说,他偶尔给出最简短的回复,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安静的。他功课越来越忙,加上我现在还有一个孩子也上学了,我的精力也有些顾不过来,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直到上周,接到了他爸爸的电话,我一直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听到两人饱含泪水的讲述,我知道这段婚姻给一家人带来了怎样的痛苦。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孩子的父母,从情感的角度讲,我确实不想勾起两人的回忆,但从专业的角度讲,我又不得不完成临床资料的搜集,以便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于是,我向后坐直身体,开始询问孩子妈妈孕期的情绪。
她的眼神转向孩子爸爸,随后又低下头去,将手中的咖啡杯放在桌子上,两手交叉相握。
我清晰地看见她的双手非常细腻柔软,照顾两个孩子却还能保养得如此之好,可见她现在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只有内心幸福的女人才更有心情保养自己。
她声音有些低沉,低头小声说:“我在整个孕期情绪是非常压抑的。那两年他爸爸在外地上班,工作特别忙,我知道他确实是真的忙,回家的次数很少,偶尔回来一天,一会儿就又赶着回去。我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感觉非常压抑,平时产检什么的都是我一个人,看到其他孕妇都有人陪伴和照顾,我就觉得很心塞,甚至有时觉得和那些人一起等待产检的过程是一种煎熬。记得我怀孕7个月的时候,有一次产检,我的鞋带松了,这双鞋的鞋带其实只是一个装饰,但是松开后会有安全隐患,那时肚子已经很大,我够不着鞋带,我坐下后又站起来。又踩在台阶上,总之想了各种办法都没能够到鞋带,突然间情绪就收不住了,坐在椅子上大哭起来。旁边有个孕妇的老公看到了,就弯腰帮我绑好了,虽然我嘴里说着感谢的话,可心里那滋味真是难受。可能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有轻微的抑郁了,时常流眼泪。”
她伸手摸了摸本来就非常整齐的发髻,顺手将耳边的几根细发撩到耳朵后面。说实话,那几根细发不仔细看是完全看不出的,但她却极为敏感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她继续说道:“生完孩子以后,家里所有人的焦点都在孩子身上,没有人会关心我的感受。当然他们也不是有意不关心我,只是孩子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到现在我还记得月子里,每天孩子洗澡,全家人就都跑去浴室,好几个人一起忙乎这个小家伙,洗完澡又会被大家相拥着抱到客厅,只剩下我一个人躺在卧室,没有人来关心我。有时候我也在想,可能我来到这个家就是为了给这个家生个孩子,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甚至还会想别人家的产妇也许正在被人伺候着喝鸡汤,我却要在月子里自己照顾自己。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自己偷偷地抹眼泪。我也不敢跟孩子的姥姥姥爷说,毕竟嫁进这个家是我自己的选择。他们只在我生产后来这里住了三天。生活方式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他们也实在待不下去。”
她用手指轻轻按压眼角,试图在眼泪落下前就赶紧擦干。我知道这些话她定然是从未跟任何人讲过的,孕期和产后她的心理压力都无处宣泄,自己一个人扛下所有的委屈和不甘,她内心该多想依靠在丈夫肩膀,哪怕什么安慰的话都不说,只是让她靠一会儿,可能她也不会觉得如此难熬。
“唉,算了,都过去了,就不说了。总之,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我之前没能预料到的,他的问题应该就是我们的婚姻问题造成的。我不该抛下他,不该为了自己离开他。”她似乎觉得自己的话和孩子现在的状况关系不大,不过是在我这个外人面前吐吐苦水而已,于是匆忙结束了自己孕期的描述,然后略有些尴尬地动了动,换了个姿势坐好。
“您是顺产还是剖宫产?生的时候顺利吗?”我像是闲聊一般随口问了句,但孩子抑郁的源头之一我已感觉和怀孕时妈妈的情绪有关,抑郁的妈妈镜映不出快乐的孩子。
〈心理术语〉:镜映
“镜映”是自体心理学里的术语,意思是指养育者需要像镜子一样对孩子的价值、成绩和成就做出适当的反应,孩子在养育者经年累月的“镜映”作用下,能够逐渐完成从“外部肯定”转变为“自我肯定”,让孩子以自信和高自尊的方式去展示自己健康的自恋。
孩子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会把外界他人的眼光、语气、声音、反应等视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我是被爱的还是令人讨厌的?婴儿尤其会通过母亲的眼神、行为来确认这一点。一个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的母亲,婴儿感觉是安全的、愉悦的;一个脸上愁云密布、性格阴晴不定的母亲,婴儿感觉是惊恐的;一个没有反应的母亲,婴儿则会丧失向外界发出信号的能力。作为养育者,我们时时要让孩子感受到他是可爱和受欢迎的。
“我是顺产的,用了两三个小时吧,当时觉得死的心都有,不过还是熬过来了,总体还是很顺利的。”
“生产后,您的奶水充足吗?”我越问越细,她倒是也没有回避,几乎没有思考地立刻给出了答案。
“非常不好,还没满月就已经开始混合喂养,满月后基本上都是奶粉喂养了。”
“奶粉喂养相对母乳没有那么辛苦吧?”我试探性地反问。
“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其实不然。奶粉喂养每两三个小时就要喂一次,半夜困得够呛,也得爬起来准备温度正好的水,奶粉也要用好量,好不容易冲好奶粉,喂的时候要一直小心地端着奶瓶,有时还要一边抱着孩子一边拿着奶瓶,好多次都差点睡着。喂完奶,放下孩子,就要赶紧洗奶瓶,因为两三个小时后还要重复一遍这些事。”如我所料,孩子妈妈详细说了当时喂养孩子的不易。
“那还真的是相当辛苦,想必当时是没睡过一天安稳觉吧?”
“可不,都不敢想,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断奶。”
妈妈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爸爸,似乎欲言又止,我问:“您刚才想说什么?”
“我怕他怪我。我知道那个时候我已经不正常了,只是不知道这叫抑郁,这个词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我反观了一下自己,我那个时候可能就是抑郁。每次抱着孩子我心里就觉得好烦,甚至……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
“那你是怎么从抑郁中走出来的呢?”
“可能是后期我妹妹来陪了我一段时间,逐步就恢复了,但是情绪波动很大,经常和他吵架。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受激素水平变化,产前产后都容易遭受抑郁的困扰,在抑郁情况下,胎儿暴露于高皮质醇的状态下导致神经发育异常,母亲的语言、行为,尤其是情绪都会整合在胎儿的基因编程中,改变胎儿的大脑和内分泌系统。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孩子的心理咨询,我们都需要做母亲孕期评估的原因。
“那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吗?”
她嘴角略微动了动,舔了下嘴唇,说道:“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奶水倒也不是很好。还好,我先生会半夜起来给孩子冲奶粉,我也就没有那么辛苦。”
听到这,我看到孩子爸爸的眼神里满是不安和羞愧,这大概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些事情。如果不是孩子出现问题,他大概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曾经的妻子经历过什么,有怎样的心理状态。
三
我将两人送出咨询室,让他们与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在会客室里等待。我看到孩子爸爸特意为孩子妈妈推着门,让她先进。一进门,孩子爷爷奶奶就向爸爸围了过来,虽然孩子妈妈特意坐得离三人很远,但我明显看到了孩子爸爸的眼神在望向她。
我当着家人的面向孩子做了保密承诺,然后把这个17岁的少年请进了咨询室。
我示意他在最舒服的沙发以最舒服的姿势坐下。他挑选了房间最角落的一个沙发,明显有些紧张,左右看了看,手一直攥着拳。我递了一个抱枕给他,让他放松些。
我轻声地问:“后悔吗?”
男孩偷偷抬起眼角看了看我,然后点点头:“嗯,有点。”“能跟我详细说一说经过吗?”我试探性地问。他沉默不语,双手相互搓着,犹豫着要不要告诉我。“放心,我承诺过会保密。这里也没有录音和监控设备,只有你和我,我们只是聊聊天。你也可以把这里当成树洞,把你不想跟别人说的,都告诉我。”
他用怀疑的眼神看向我。
“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情绪不好的?”
“初中吧,我也说不清楚。”他有些心不在焉,没头没尾地说着,“那时总是莫名地感到悲伤,经常无缘无故流泪。”“你当时有没有觉得自己需要心理上的帮助?”他反复搓着自己的双手,左手拇指已有些发红。我留意到他的手腕处有很多旧伤口,他似乎有些不知所措。“那时,我曾两次向爸爸提出,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需要接受心理咨询,但是爸爸觉得是我想太多了,完全没把我的话放在心上。”
“是你主动提出的心理咨询?”这让我有些惊讶,本以为是父亲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才打算咨询的,没想到,竟然是这孩子自己先提出的。他曾经是多么克制、多么努力想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心里无限酸楚。
“嗯。”他轻轻点了点头。“什么时候开始伤害自己的?”我直视他的手腕,问道。“你说自残?高中吧,大概。”“很疼吧?”我的语气中略带心疼。“说不好。开始用美工刀片割手臂。只是因为心里难受,情绪很差,不知道怎么办能有所缓解。”说着,他用右手抚摸左手手腕的伤痕,眼睛里满是惆怅和悲伤。“父母知道吗?”“他们一直不知道。”他轻轻闭上双眼摇了摇头。“你觉得自己的压力是从哪里来的?”“说不清。在家里我跟爸爸很难交流。我和妈妈越来越陌生。她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我一直觉得自己不重要。”“你也是她的孩子。”我打断了他。
“血缘上是,但形式上根本不是。我来这个世界就是个误会。我记忆中的他们总是吵架,我想是不是我不乖,我做错了什么。他们都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我没有权利拦着他们享受自己的幸福,我也发自内心希望他们能找到幸福,有自己的孩子,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地走。”我没有打断他,但孩子对家、对父母在内心的图像,已经有了清晰的描绘。
“你现在还认为父母当年吵架和你有关系吗?”
“应该没有吧,但是那个时候就想自己表现好一点,还是没能留住他们。”
孩子的眼里只有自己,父母吵架他们会本能地认为“是我让父母这样的”,“如果我乖一点,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孩子有一种自大或自恋的心理,容易把外界父母的问题看成是自己造成的。这里给父母们的建议是,管理好情绪,把两个人的冲突用更平和的方式解决。如果当孩子面发生激烈冲突,事后要向孩子解释原因,和孩子撇清关系。
“我在学校人际关系也不好,没有好朋友,不想说话,加上高考的压力,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这种感觉有多久了?”“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大概初一下学期开始。当时越来越不喜欢与人说话,只想一个人待着,甚至不想听到别人说话,谁说话,我就会觉得很烦。”“初一发生了什么,让你有这么大的改变?”
“不知道什么原因。”
他断断续续地描述了自己的情绪特征。总之,情绪总是很差,整天都提不起精神。他感觉生活极其无聊,完全没有乐趣,而且常常突然出现莫名的压抑和痛苦。
“妈妈生孩子那一年你多大?”
“初二。我之所以记得很清楚,是因为初二我外婆从外地来告诉我最近妈妈行动不方便,因为还有一个月要生孩子,外婆来照顾她。”
“也就是说,初一的时候你知道妈妈怀孕了?”
他双臂交叉环绕在胸前,思考了一下,有了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知道我并不需要点破了。
他低下头继续说着:“在学校,我经常不满别人的一些做法,心里还特别反感,想说出来又思前顾后,最终还是不敢当着同学的面说出来。”
我安静地看着眼前这个大男孩,他用力拉扯着自己的衣角,把它们攥紧,又把它们拉平,尽管他已经停止描述几分钟了,但我依然没有插话,我知道他肯定还没有说完,他能够平静地向我讲述自己曾经最纠结的心理状态,我必须安静地等待。
许久,他抬起眼睛看我,那慢慢抬眼的过程仿佛过了一个世纪,让人看了就心酸。我微笑着对他点点头,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他的嘴唇颤抖着缓慢张开,继续说道:“我发觉自己身上有太多缺点,太瘦,不会踢球,也不会打篮球,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看别人心烦,看自己也心烦。真觉得人活着没什么意思。”
说到这,他咬着嘴唇,身体向后坐,将两只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我猜想他大概不知道接下来要跟我说些什么,怎么说下去了。
我站起身,给他倒了杯温水,将水放在他面前的桌上,靠近他坐下,他本能地向旁边移动。
他看了看我,将咬着的嘴唇松开,我看到唇边多了一丝血痕。“我在网上买了药,存了一段时间。”
这个孩子把伤害自己的经过慢慢叙述了出来,叙述这件事的过程并没有我想象的艰难。我从他的眼神中感觉不到丝毫的痛苦,他似乎在讲述和自己无关的事。
我小心谨慎地提问,试图询问这孩子做出这种选择时的细节:“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美好,有的来得晚些,需要我们耐心等待;有的藏得深些,需要我们用心发现。这个过程可能很难,需要很大的勇气,不过选择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你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吧?”
他略加停顿,用依旧平稳的语气继续讲述:“初中开始,在家里我总是喜欢跟爸爸唱反调,他说什么我都觉得在责怪我,我就想反驳回去,但我爸是个极其严厉的人,每次跟他对峙,最后只能换来一顿怒吼,所以我只能默不作声。”
“爷爷奶奶呢?你们相处得怎么样?”
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些许自责和愧疚:“爷爷奶奶很心疼我,对我很好,总是提醒我这个那个,可我却觉得他们在我身边唠叨个没完没了。我也想心平气和地和他们相处,但我却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经常会伤害到他们。”
他用双手揉了揉自己疲惫不堪的眼睛,努力回忆着自己曾经经历的种种过往:“初二下的期末考试我考砸了,因为初二下期末的成绩会影响我的直升,我觉得我对不起家人对我的关心,特别羞愧。”他断断续续地想到什么便对我说什么。
我静静地倾听,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时间,让他尽量说出所有他想说的话。
他略加停顿,继续说道:“还有一次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我站起来完全不知道他讲了什么。眼前的题就像中了魔一般,根本进不到我的脑子里。只用眼睛在看,根本无法思考。结果站了半天什么也没答出来。老师挖苦我,同学也嘲笑我……当时我就想,干脆跳楼算了!活着真没劲!”他伸出双手遮住自己的脸,将上身俯在大腿上。
17岁,这种花季一般的年龄,正是爱吃爱喝、爱玩爱闹,欣赏美、感受美的大好年华,眼前的他却如此度日、如此难熬,吃和睡本该属于每个人的正常状态,却成了困扰他的难题。我能想象出每个失眠的夜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样子;也能想象出,这样疲倦的他早上还要背起书包,在爷爷奶奶面前假装一切都好地去上学时的心情。去学校对他来说,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心烦意乱。
此时,我在想,这样的日子,谁又能熬得住?
连续失眠是焦虑和抑郁的前兆,大多数抑郁都是从焦虑开始,父母们想解决孩子的睡眠要从解决情绪入手。
四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常常经历着各种生死考验,每一次生病,每一次意外,甚至每一次体检等结果的过程,这些生死考验或是身体上的,或是心理上的,没有人能逃得了。
生死是一种考验,生活也是一种考验。
生活常常让人感到疲惫不堪,有些人在疲惫中找到平衡点,从而更轻松地生活;有些人在疲惫中努力改变,于是更换了新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在疲惫中选择逃避或者放弃,在压抑或自怨自艾中痛苦抉择。
这些选择无关对错。
从初步判断来看,这孩子处于重度抑郁期,好在及时发现,通过住院治疗,他至少已经恢复了沟通的功能。
我给他讲述了抑郁症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告诉他抑郁症是心灵的一场感冒,不必背负心理负担,发烧感冒时需要按时服药控制病情,心理疾病也是如此。为了减轻病症,提醒他一定要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
他点了点头。
所有精神类的疾病一旦开始用药,绝不能自行减量或者停药,家长或者来访者如果自行减量或者停药,疾病复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剂量的调整一定要和精神科医生商量。
我把父母和爷爷奶奶全部请入咨询室,和父母交代孩子暂时不适合回到学校,建议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并做好对孩子人身安全的防护,防止再次发生自杀自残情况。
这个大男孩在我的建议和要求下,当着亲人的面签署了承诺书,承诺不再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签完自己的名字,我留存了一份,另一份让这个少年郑重地交到奶奶手中。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早已泣不成声。
当时的情形一直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却。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那个帅气的大男孩。
可能是他居住的城市没有直达成都的动车,可能是其他的原因,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来过,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接受过其他形式的心理帮助。
心理咨询有一个原则:来访者不求助,咨询师不帮助。我后来也没有主动联系过他们。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两年未曾联系,我不知道,也不敢询问这个少年的现状如何。对这个家庭,其实还有很多需要被干预的内容:父子的权利之争、孩子高自尊的重建、与母亲没有完成的依恋……
我打开他的微信,试图通过观察他的朋友圈了解他的状态,封面是他驻足在高楼楼顶俯视着大地的照片,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视频号里只看到他弹吉他的手,传来他边弹边唱的歌曲《秋天不回来》。旋律中满是焦虑迷茫和深陷泥沼的内心。面对这些有限却又明确的信号,我虽然对他的恢复并不持乐观态度,但是把音乐视作爱好的他,又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希望这个孩子能通过艺术的表达释放自己被压抑已久的情绪,还希望这个17岁的男孩能够找到一段恋情,重新找回生命的色彩,重新点燃生命的火焰。
作为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我以为自己会理智到刀枪不入。但送走他们一家人,我突然感到一阵悲伤袭来,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产生强烈的反移情,源自我也是一个母亲。
〈心理术语〉:反移情
反移情是指咨询师把对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来访者身上。移情发生在来访者身上,反移情发生在咨询师身上。反移情通常来源于咨询师意识之外的无意识冲突、态度和动机,它是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无意识期待和某些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理咨询师时常通过自己的反移情来推测来访者的人际模式,同时咨询师应该时时觉察自己的反移情,以避免对咨询产生污染。
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伤痛有时来自学校和社会,但更多时候来自家庭。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的成长处处都是家庭和父母的影子。他们每次的心理变化都潜藏在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在案例中我们发现,原生家庭与核心家庭的界限不明、婆媳间的矛盾、三代同堂的悲喜、婚姻沟通能力的欠缺,都是导致低质量婚姻的原因,而孕期和产后的情绪困扰没有得到解决,导致胎儿心理发育受阻,孩子出生后争吵不断的父母关系又摧毁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我们说一个人是被遗传和环境交互影响。遗传不一定必然带来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环境的不优质必然催生疾病的滋长:父母的再婚再育、父母和自己情感的隔离、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受阻……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术语〉:原生家庭与核心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核心家庭也称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这种家庭结构简单,由夫妻、父子(女)和母子(女)组成的三角关系支撑,是一切家庭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婚姻可以重来,幸福可以重建。尽管无法忘记痛苦的过去,但至少还有幸福的现在和可期的未来。因为家庭、婚姻以及亲子关系导致孩子的不幸,才是难以治愈的。每一个脆弱的心灵都曾经满怀期待和美好,都曾经渴望关注和关爱,夫妻哪怕离异,却不曾忽略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孩子仍然能享受阳光、感受温暖,父母对孩子的这份关注,便会成为孩子心底最温暖的力量,孩子将带着这份无形的资产去对抗未来人生路上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