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刘笃晋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实践教育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强调我国要以创新驱动力为发展战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要将技术创新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加强实践教育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实践课程是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智能制造学院的实践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院实践教学建设总体情况
智能制造学院各专业之间的相关性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6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5个专业属于计算机大类,而电子科学与技术这1个专业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与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教育工作中,这6个专业在实践手段及方法上均密切相关且有一定相似性,在校企合作时选择的企业性质也比较接近。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类的校企合作单位包括成都邦飞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易腾创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千峰教育等十多家企业。
第二大类是机械类,包括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这两个专业。机械工程是一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下属的二级学科,因此这两个专业无论在校内的实践教学上还是在校外的校企合作中,都联系非常紧密。校企合作的单位包括重庆隆鑫集团、重庆宗申集团、新达泵业有限责任公司、(达州)四川兆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
第三大类是物理学专业。物理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因此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均围绕师范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单位一般是中学,大多选择本地有特色的初级中学或高级中学,包括达州中学、通川区八中、达川中学、通川区七中等学校。
大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各专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两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和教研室主任及相关教师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在有侧重地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了以成都、重庆这两个城市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产业方向的实训实习基地,其中借助成都的IT行业技术优势建立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计算机软硬件方向的实训实习基地,每年实训实习的学生在500人左右,目前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被学校评为示范性基地。借助重庆机械工程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机械类实践实习基地,每年实训实习的学生大约在150人左右。师范类的物理学专业以本地化为中心建立了实训实习基地,每年实训实习的学生大约在40人左右,目前达州中学已被学校评为示范性基地。
二、实践教学建设基本原则
学院各个专业通过自身探索、与兄弟学校交流、与企业方实际合作等方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一)推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模式
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求工科学生综合实训不得少于2个月,实习期限不少于4个月,针对某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还要延长至6个月,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标。通过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组织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如模拟创立企业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积极帮助学生进入大学生俱乐部创业,引导有独立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办公司。目前学院有3名学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些学生办企业也吸收了一部分学生到他们所创立的企业去锻炼。
(二)积极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水平为目标的实践培训,组织教师参与实际企业项目的实践活动,使教师在真正的企业项目中得到实践锻炼。学院要求无论教学科研岗还是专职科研岗教师都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企业实践经验。学院规定学生毕业设计要以学校的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工程师共同作为指导教师,这种灵活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理解、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保证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项目团队,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工作过程训练,使学生获得普适性的工作经验,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训练,养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职业新环境对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
三、工作创新与特色经验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实践教学对于以应用型为主的院校来说,其比例和条件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纯粹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产生厌学心理,难以产生对专业价值的认同感。缺少动手能力,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统摄的思考能力,对重要知识点缺乏认识,丢了西瓜捡芝麻,学一点忘一点。即使学生记住了,那也只是纸上谈兵,缺少动手体悟和内化过程,缺少岗位操作等必要知识。学生如果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地完成操作,才能发现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去面对和解决问题,避免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过失,真正达到在学校“学”的目的。
(二)注重多层次、多角度结合
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分类并不是将知识进行分割,而是各司其长,互相促进,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教室、实验室的教学地点变化淡化场景影响,促进学生思维专注力,激发活力,不再按照学科设置使用实验室可以优化资源利用,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三)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内化及统筹所学知识的机会,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院构建了开放式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各类实验室,并设立创客孵化中心,为学生提供场地资源,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式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在近两年的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竞赛中,学院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0多项、三等奖20多项,省级一等奖20多项、二等奖20多项、三等奖30多项。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硬件条件之一。2021年,学院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约180万元。2022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430万元,在保证完成基础和设计型、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前提下,除了配置一些基础实验室必备的常规仪器外,还将建设和投入的重点放在一些科技含量高、有创新、有特色的实验室上。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师做了大量工作,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实践环节薄弱。在地方高校发展初期,专业结构上主要以投入较少的人文、社科和经管类等应用型专业为主。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文科类专业不需要实验室,致使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较为薄弱,加之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氛围不浓,导致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第二,地方高校的学生,受限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家庭条件等,普遍表现出纯理论学习的能力不足,且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但在实践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潜能,应作为优势进行培养。
第三,传统的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出于机制上的原因,理论课教师难免对实验环境、实验设施甚至实验技术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际情况也缺乏切身的体会,造成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脱节;另外,实验内容由实验课教师自行设计,由于其缺乏对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课程内容和技术更新缺乏深入了解,实验体系往往多年不变,造成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内容脱节。
为此,我们建议各二级学院成立专门的实践教育办公室,在全校范围内推进实践教育教学。该实践教育办公室并不只是负责管理,还要联合毕业的校友和社会各界成立专项基金,每年在学院内进行选拔,对那些优秀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为师生建立公司或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一个学生要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多专业的知识。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单一开设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不能与专业融合,更不能形成跨学科或跨院系的学习机制。学校虽然以修满学分的形式,为学生设置了实践教育环节,但没有形成多专业、多院系共同参与完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无法真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多个学科专业融合。
总之,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不是盲目跟风,应积极正确地面对当前学生的实践教育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不足与问题,虚心借鉴其他高校甚至国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努力清除实践教育前进发展道路上的制度及政策制约,真正做到政、产、学、研、用全面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