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光:四川省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2023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四川”研究

课题组成员:郑妮、王珏玲、杨阳、龙建军、吴涛、罗西豹、黄凌波、穆静琪、李健、蒋丽萍

“平安”,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最基本的发展环境。“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平安四川”是“平安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第十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贯彻“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深刻认识“平安四川”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一)“平安四川”建设的主要成效

四川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覆盖建立省、市、县三级平安建设领导机制,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1)持续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深化涉藏反分维稳,把寺庙治理作为“牛鼻子”,全省涉藏州县进入2008年以来最稳定的阶段。坚决防范抵御“颜色革命”,有效化解美国驻蓉领事馆关闭后炒作滋事等各类政治风险,加强对政治重点人员教育管控。深化反恐怖、反邪教斗争,构建跨区域反恐反邪教协作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类敏感案(事)件和暴恐事件。

(2)持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在全国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四川各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依法打掉涉黑组织148个、涉恶集团和团伙1468个,打掉涉黑组织数是前10年总和的2.5倍,立案审查调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3983件、6566人,交出了亮眼的扫黑除恶“四川答卷”。

(3)持续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完善风险防范体制机制,用好五张重点风险提示清单和“1+N”工作体系,确保从制度源头防范和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推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7—2021年共开展稳评63840件,其中决策可实施63373件,暂缓实施363件,不实施104件,常态化维稳成效突出。

(4)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成都等14个第一期试点地区和德阳等7个第二批试点地区同时参与试点,明确了37项省级重点创新项目,推进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全省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数量不断下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连续4年下降,监狱连续9年实现“四无”目标,每十万人命案发生率连续四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持续攻坚影响群众安全感突出问题。推进四川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平台建设,共建立市、县、乡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3102个,覆盖率均达90%左右。破获部督案件数量排全国第一,“断流”行动效果排全国第二,打击涉“两卡”违法犯罪战果排全国第四。全省连续7年未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凉山彝族自治州成功摘掉20余年的“毒帽”。

(6)持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慧眼工程”“民安工程”三大工程,全省31867个村完成“雪亮工程”建设任务,覆盖率达92%,“慧眼工程”惠及220余万户,“民安工程”中的“两车卫士”已安装119万辆。探索建设“政法大数据执法监督智慧云平台”,推动“多中心合一”,全面提升综合治理的实战化效能。

(二)平安四川建设的基本经验

(1)充分体现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完善体制机制的强大优势。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平安四川”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九个专项组,统筹推进各重点领域平安建设工作。出台《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制定“平安四川”系统创建工作指导意见、“平安四川”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研究制定“平安四川”建设工作考评办法和考评指标体系,创立“1+3+5+N”平安建设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平安建设优势。

(2)全面展示全省社会治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治理效能。坚持系统观念,在基层治理中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专项治理有机结合,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为“中国之治”提供了四川经验。坚持强基导向,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发扬敢于斗争精神,最大限度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把矛盾消除在萌芽。

(3)集中彰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平安四川”建设的实践伟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开展宣讲、培训、研讨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在平安建设中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法治谋划平安建设,以法治解决矛盾问题,以法治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擦亮“平安四川”建设的法治底色。

(4)有力释放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的磅礴力量。平安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拓展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实现平安建设过程人民参与、成果人民共享、成效人民评价。

(5)并行激发平安建设与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省不断创新“平安四川”建设方式方法,坚持以变应变、以新应新,有效形成平安建设工作闭环。发扬首创精神,在全国率先建立天府中央法务区这一首个省级层面的现代高端法务集聚区,为平安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经典案例。

二、当前“平安四川”建设面临的风险隐患与突出短板

(一)风险隐患

(1)政治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全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俄乌冲突突发,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全省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省遏制打压渗透任务更加艰巨;全省涉恐形势总体可控,但境内外“三股势力”捣乱破坏及省内人员零星活动仍不时发生,存在“刑转恐”风险;全省涉藏区域保持稳定局面,但近年来境外藏独势力持续在四川频繁活动、不断渗透,防范管控难度加大;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基本可控,但接连零星爆发,稍有不慎就陷入公共卫生风险危机,引发社会恐慌,增加诸多政治安全不稳定因素。

(2)社会治安出现新的难题。侵财类案件以电信诈骗犯罪为典型,易发多发高发,“资金流”“信息流”“人员流”情况复杂,出境参与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案件较多,打击防范难度较大;“民转刑”命案时有发生,反映出社会治安排查化解工作有疏漏、法治宣传教育有缺失、矛盾调处工作有差距。

(3)公共安全产生新的变数。在安全生产方面,煤矿、危爆物品、寄递物流等单位众多,部分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安全设备设施投入不足。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全省已有机动车1906万辆,居全国第七,公路总里程39.96万千米,居全国第一,但公路等级低,安全防范设施不足,维护交通安全面临巨大压力。在自然灾害防护安全方面,全省91.8%的国土面积为地质灾害易发区,现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3.3万余处,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4)重点群体社会稳定防控提出新的课题。涉军、水电移民、民办代课教师、涉众型经济案件利益受损人员等重点群体违法维权、串联聚集、挑衅司法事件时有发生。教育、住建、金融、移民等重点领域涉稳风险愈发突出,如“双减”后川内教培机构大量倒闭,引发“卷款跑路”“退费难”“欠薪”等涉稳风险,市(州)烂尾楼盘问题突出,“四川信托”引发串联集体上访事件频发,白鹤滩等水电移民群体社区治理难度加大。

(5)网络安全衍生新的要求。全省网民高达6700多万人,境内外敌对势力在网络平台蓄意渗透,传导网下形成现实危害,管控难度较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新型违法犯罪不断滋长,信息安全隐患突出。不少机关单位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门户网站、电子邮箱、业务系统等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网络防控技术有待提高。

(6)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带来新的压力。部分市县政府债务风险较高,尤其是换届之后或领导调离或相关责任人受到党规国法追究之后,地方政府债务变成历史遗留问题,2022年、2023年或将成为偿债高峰年。全省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压力不断增大,一些市县存在明股实债、变相举债的现象,若不及时妥善化解,容易引发系统性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二)突出短板

(1)工作短板。存在“两个认识不清”和“一个衔接不够”,即基层对发展与安全的逻辑关系认识不清,手段单一,创新措施有限;对平安建设的形势认识不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不强;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衔接力度不够,一些基层政法部门仍然在单打独斗,条块分割、上下脱节、协同不够等现象仍然存在。

(2)技术短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统筹平安建设资源、整合各类信息系统的力度不够、深度不够、广度不够。平安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缺乏,考评体系尚不完善。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四川”的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

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四川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需要捋清总体思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度满意度为宗旨,以建设“平安中国”示范省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重点,以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为保障,以织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手段,以创新智慧平安建设路径为方向,到“十四五”期末全面提升“平安四川”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平安四川”。

(一)坚持系统思维,努力建设统筹层次更高质量的“平安四川”

(1)统筹好“两项重点内容”。统筹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体系,从整体上推动市域、基层、网格“三大阵地”功能协同、体系优化,扎实推进试点纵深发展,着力解决“市域之治”的难点、盲点、痛点、融点、新点。统筹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结合全省镇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将城市安全发展聚焦到城乡社区等具体空间范围,推进资源下投、力量下移、保障下倾。

(2)创建好“平安建设样本”。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省,制定出台《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促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全国前列。创建“平安中国示范市、示范县”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平安示范区”,高水平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平安建设样本。

(二)坚持法治思维,努力建设治理效能更可持续的“平安四川”

(1)强规范。提高“平安四川”法治化水平,制定出台《平安四川建设条例》,强化平安建设法律规范的“立改废”,细化平安建设的法治要求和手段。加强平安建设重点领域立法,促进反分维稳、寺庙规范治理、意识形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等领域立法。健全“平安四川”建设立法参与普法机制,完善立法机关与公众的沟通机制,夯实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开展“八五普法”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态。

(2)稳方向。营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筑牢国家政治安全生命线,聚焦捍卫国家政治安全首要职责,深化反颠覆反渗透反邪教斗争,坚决防范地域“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统筹推进反恐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健全军警民兵联合反恐维稳机制,有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方位布局涉藏地区维稳工作保障网,扎实强化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加快构建寺庙管控新型警务模式,加快推进涉藏州县情报信息优势资源互通共享、重大维稳安保任务互帮互助、重大突发事件互援共处、跨区流窜犯罪互查共破、重点人员互监共控。

(3)固屏障。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推动“城市大脑”在各市州的建设落地,健全情报预警、实战指挥、部门联动、区域协作的超大特大城市社会治安防控新机制。推广运行智慧安防新系统,实现城市监控系统的全部覆盖与数据中心的统一管理,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预警研判模式与社会治安监管机制。全面推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搭建智慧安防小区管理平台,夯实平安建设设施,加强社会信息采集、强化实有人口管理、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防范居民小区发案、提升打击犯罪能力。

(三)坚持底线思维,努力建设社会环境更为安全的“平安四川”

(1)坚守底线。织密织牢公共安全网,构建交通安全“大格局”,加大城乡交通安全管理,建立政府主导、交警主管、部门监管、企业主责、综合治理的“大交管”格局体系。筑牢消防安全“防火线”,完善重大和区域性火灾隐患分级挂牌、公示曝光、跟踪治理等机制,不断减少重大和区域性火灾隐患存量,遏制增量。砌好安全生产风险“挡风墙”,有效施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健全完善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绷紧食品安全责任弦,着力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切实强化生产和输入环节监管特别是外卖食品监管,动态监测、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和舆情事件。构建社会化防灾减灾新模式,探索建立多层次大灾保险分担模式,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做实多元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统筹协调平台。

(2)精细治理。弘扬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诉源治理,健全矛盾纠纷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机制,完善各行业、各领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和标准体系,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贯彻落实专项行动,巩固深化“诉非衔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探索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健全社区代表会议和社区委员会制度,实施社区信义治理,试点运行党建引领信托制物业服务新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新格局。

(3)行稳致远。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健全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在预算执行上把牢预算执行关卡,在支出安排上压缩非急需、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重点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任务以及对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困难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救助的财政保障。多措并举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后门”,管控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探索成立省级化债基金,清理整合融资平台,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完善政府债务风险监管机制,健全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构建政府债务风险智慧预警系统,加强重要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资金使用的审计与督查。

(四)坚持民本思维,努力建设让人民群众感到更加公平的“平安四川”

(1)聚焦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专项整治民生领域群众关切问题,促进做好“六稳”“六保”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工作。积极化解司法疑难问题,重点在化解重大侵财案件、涉诉信访案件、执行案件、防范“民转刑”命案等方面下功夫。

(2)聚焦共同富裕。拓展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力度广度,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健全脱贫人口稳定长效的产业发展机制与就业机制,加大对新型农业主体的普惠力度。促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等问题带来的深层次风险隐患。激发基层平安建设新活力,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多元力量参与的群众自治机制,探索搭建“百姓议事堂”“圆桌议事会”等新平台,营造“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创新思维,努力建设智能化运行更高效率的“平安四川”

(1)指标导向:构建“平安四川”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明确平安建设评估指标核心要素,即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平安建设、公共安全、治理绩效,形成评估框架。多方搜集平安指标数据,即官方统计、第三方调查、问卷调查、群众主观感受等数据,客观反映平安建设效能。优化平安建设考评程序方法,搭建平安建设省级考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平安建设考评工作科学化、精准化程度,并对考评结果予以奖惩兑现。

(2)智慧支撑:科技赋能智慧平安建设。以构建更安全、更智慧的“The Smart+平安四川”为目标导向,加大对平安建设信息和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财税政策优惠以及培育高科技人才的力度。构建信息网络管理、责任和保护体系、智慧公共安全建设形势分析研判体系,有效治理新型网络犯罪,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

(3)挂图作战:塑造“平安四川”建设新地理。统筹布置平安载体地图,将“平安中国”示范市和示范县、平安示范区、智慧安防小区、平安设施等载体在智慧地图上突出标注,链接报警、救助求助电话、服务窗口单位,便于群众精准查找,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规划落实平安项目地图,将固本强基、安居乐业、合作共治、社会环境优化等平安建设重大项目纳入智慧地图,链接项目进展与监管系统,实现精细化、可视化管控,营造稳定公平可及的最佳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