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脉与穴位的科学解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穴位的定位与命名

第二天,李晓明坐在办公桌前,面前堆满了关于中医经脉与穴位的书籍和资料。他翻开一本古老的中医典籍,逐字逐句地阅读着,试图从中找到经脉穴位与现代科学的联系。

他发现穴位定位对现代中医师来说,是个难点,也是研究的线索。昨天的亲身体验,更能与针灸师感同身受。尤其是上半身的穴位,位于脏腑和脑部之上,定位难度大,风险高,一不小心扎错,就会造成内伤出血。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现代化的辅助工具,如:中医四诊仪、中医经络检测仪等,但其准确率似乎没有被大多中医师认可,也有可能对仪器有抗拒心理,它们的普及率并不高。

真正直接用于辅助穴位定位的仪器,市场上有用低电阻来实现寻穴仪,其准确率和续航能力都备受质疑。

于是,当王教授到达实验室的时候,李晓明几人就跟他请教起来:“王教授,给我们讲讲,穴位定位和命名原则吧。”

王教授感受到团队的积极性,非常欣慰的说:“都来这边坐,我给你们说说。”

几人忙不迭地围坐到长桌上,表情认真且专注,持笔待记。王教授讲他们都准备听讲了,便开口道:“穴位定位和命名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基础之一,它们的科学性和准确率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通过掌握不同的定位方法和理解穴位命名的含义,能够帮助医师更精准地定位和刺激穴位,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根据《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等古籍记载,穴位定位的依据和方法有:

1.体表标志法:这是最直接的穴位定位方法,它依赖于人体表面的自然标志,如骨头的凸起、肌肉的缝隙、皮肤的纹理等。例如,“肩井穴”位于肩峰的最高点,而“合谷穴”则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

2.手指同身寸法:这是一种相对定位方法,它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作为测量单位来确定穴位位置。通常使用患者的拇指宽度(一寸)或中指横截面(一寸)作为标准。此法仅适用于四肢寻穴定位。

3.比例法:根据人体各部位与整体的比例关系来确定穴位位置。例如,“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与腕横纹之间的连线上,距离肘横纹三寸。

4.腹胸寸:以曲骨穴到神阙穴(肚脐)连成一条居中直线,中间标记4个点,1个点即一个穴位(中极、关元、石门、阴交),共五段,一段即一寸。此法仅适用于腹胸取穴定位。

5.解剖定位法: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参照骨骼、肌肉等结构进行精确定位。

以上方法,最常用同身寸,因为四肢布满通向脏腑穴位,取穴相对比较安全,而被广泛应用。”

孙博士迫不及待地追问:“那穴位命名的有什么原则和含义?”

王教授喝了口茶,回答:“穴位的命名通常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解,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根据脏腑经络命名:如‘肺俞’、‘心俞’等穴位,直接表明了它们与特定脏腑的关系。俞=输,在这儿运输气血的意思。所有俞穴在治疗时,是不分虚实寒热。

2.根据位置特征命名:如‘足三里’指的是小腿外侧,距离膝眼三寸的位置。患者四指并拢即为三寸。

3.根据功能作用命名:如‘止痛穴’表明该穴位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4.根据自然现象或比喻命名:如‘涌泉穴’比喻气血如同泉水般涌出。

从穴位的命名来看是不是简单易懂,也颇有意思?”

李晓明几人认同的点点头,要求体验一下,各种不同穴位带来的不同感受。

王教授先给他们把了脉,观察他们的面部,简单询问了一两个问题,然后就一一给他们讲,身体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再推荐他们日常按摩或针灸哪些穴位来调节治疗。

根据他们的要求,对症选取不同命名的穴位,指引他们亲身体会。有些穴位自身双手无法触及,他们改变原有自己针灸自己的方式,在王教授的指点下,换成两人一组互相针灸来体验这种奇妙的经历。

张琳不怀好意地嘿嘿笑着对李晓明说:“晓明啊,咱们是老朋友了,我来给你扎扎针,提提神,怎样?”

李晓明用手指戳了一下她的额头,无奈地说:“行啊,你手得稳点,别把我扎出血窟窿来。”

张琳在王教授的指引下,分别在李晓明后背的“肝俞穴”下针,该穴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可以舒缓紧张情绪、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

“神门穴”,位于手腕横纹尺侧端,小指侧腕关节的凹陷处。可以舒缓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并提高警觉性和专注力。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上4寸。可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

“大横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缘横向四指的位置。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

张琳针灸完这几个穴位后,对着李晓明说:“看不出来,你还有腹肌呀。来吧,说说针灸这几个穴位,感觉怎样?”

李晓明得意洋洋的答复:“当然。健康的体魄,才能支撑起高强度、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你针刺‘肝俞穴’的时候,能感觉到一股能量流动到肝脏的位置。能量流动最强烈的是针刺‘百会穴’时。其他穴位也有感觉到,就是没‘百会穴’那么明显。”

王教授满意的点点头说:“‘百会穴’是个大穴,诸阳之会,六条阳经过的地方,所以百病皆治。平常容易头痛可以针灸。

‘百会穴’的找法,两个耳朵耳尖的地方到头顶中心点,再往后五分的地方有一个凹洞,凹洞可以摸到,这就是‘百会穴’。

头上没有阴经,经过头部的都是阳经。癫痫、中风时,‘百会’是必取的穴道。

但‘百会穴’有几个禁忌:重压、重按、拍打。这个穴位极为重要又极具高风险,所以针灸‘百会穴’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李晓明几人都体验到不同穴位带来的能量流动感觉和治疗效果后,马上记录相关要点,以及拓展出来的研究线索,为后面的初步实验研究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