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零信任相关技术标准化进展
1.国际标准
国际上最早涉及零信任相关的标准可追溯到2014年,云安全联盟(CSA)的SDP工作组发布了《软件定义边界(SDP)标准规范1.0》,该标准描述了SDP协议架构、工作流、协议实现、SDP应用等内容。SDP的安全理念和零信任的安全理念完全一致:①无论用户和服务器资源在什么位置,都要确保所有的资源访问都是安全的;②记录和检查所有流量;③对所有授权实施需要知道(Need-to-Know)原则。《软件定义边界(SDP)标准规范1.0》的发布在业界引发强烈反响,在美国硅谷和以色列涌现了一批创业公司,行业发展如火如荼,甚至出现了一批上市公司。2019年,由CSA大中华区SDP工作组组织专家将《软件定义边界(SDP)标准规范1.0》翻译为中文。由于《软件定义边界(SDP)标准规范1.0》出台时间较早,零信任理念和相关技术在快速演进,虽然该规范为确保联网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架构和概念基础,但仍有一些尚未触及,如SDP访问授权策略和非个人实体保护几个方面。2022年,《软件定义边界(SDP)标准规范2.0》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和扩展。经过近年来零信任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SDP技术架构被市场的普遍接受,《软件定义边界(SDP)标准规范2.0》相对《软件定义边界(SDP)标准规范1.0》做了不少的改进,其中包括在架构、流程图、SDP协议、单包授权(Single Packet Authorization,SPA)协议格式,以及对于物联网(IoT)的支持等多个方面。
2019年9月,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局(ITU-T)安全研究组(SG17)全体会议上,由腾讯、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移动设计院)主导的“服务访问过程持续保护指南”国际标准成功立项。该标准提供有关持续身份安全、访问控制和安全防护管理的标准化指导,成为三大国际标准组织中首个零信任安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对推动零信任安全技术在全球范围规模商用的进程,加快零信任技术和服务快速发展与普及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2019年9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了Zero Trust Architecture(《零信任架构》)草案;2020年2月,NIST对《零信任架构》的草案进行了修订;8月11日,《零信任架构》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介绍零信任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的逻辑组件、部署场景、零信任与现有联邦指导意见[如风险管理框架(RMF)、NIST隐私框架、联邦身份、凭证和访问管理(Identity Credential and Access Management,ICAM)、可信互联网连接(TIC)、国家网络安全保护系统(NCPS)、持续诊断和缓解(CDM)计划、智能云和联邦数据策略]的可能交互等内容。
2021年2月,美国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发布了《国防部零信任参考结构》,该参考架构首先介绍其目的、背景、方法等内容,其次讨论零信任的核心概念及原则,并提供了零信任支柱的一些详细要求。
2.国内标准
2019年7月,腾讯联合CNCERT、中国移动设计院、奇虎科技、天融信等产学研机构,发起国内首个零信任标准——《零信任安全技术参考框架》(CCSA)立项,率先推进国内的零信任标准研制工作,该标准主要解决零信任网络安全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帮助用户基于标准化的方式来评估其安全态势,重构网络与安全应用。
2020年8月,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安信)牵头在全国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化委员(TC260)申请的《信息安全技术 零信任参考体系架构》标准在鉴别与授权工作组(WG4)立项,成为首个零信任国家标准。该标准主要致力于提出可信的零信任架构,从概念模型开始,确定零信任原则和技术框架,包括零信任架构的体系、组件和基本工作流程等内容。
2021年5月,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发布了《零信任系统通用技术要求》(T/IDAC 002—2021)、《零信任系统服务接口规范 用户认证接口》(T/IDAC 003—2021)两项联盟标准。该标准定义了零信任产品的功能、性能指标,以及涉及用户身份认证的接口规范。同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推进《零信任能力成熟度》《基于云计算的安全信任体系 第2部分: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能力要求》等相关标准工作。
2021年6月30日,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正式发布《零信任系统技术规范》(T/CESA 1165—2021)团体标准,这是零信任技术架构落地国内以来,业内发布的首个零信任技术实现标准,于2021年7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用户访问资源、服务之间调用两种场景下零信任系统在逻辑架构、认证、访问授权管理、传输安全、安全审计、自身安全等方面的功能、性能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测试方法,适用于零信任系统的设计、技术开发和测试。
可以看出,2019年可谓是零信任标准化研制工作的元年,这也侧面说明了零信任理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相关技术和产品已逐步成熟。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零信任相关的标准出台,这对零信任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