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妇好:为中国奠定了广阔疆土的女人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诗经·商颂》
一个女人怎样才算强悍?她做到了男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恩爱夫妻
商王朝建立了。
这个朝代是一个跌宕起伏的王朝,《史记·殷本纪》中司马迁多次用“复兴”、“复衰”两个词来形容商朝各代君主的统治。可见商朝的局势很不稳定。
今天要重点讲的是商王(高宗)武丁的王后妇好。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来看,后世史家给妇好做出了以下评价:“中华第一女将”。
这个评价绝对不是仅仅说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虽然她绝对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女将军之一。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年少之时,他的父亲小乙为了锻炼他,把他下放到平民中去生活。武丁很小就来到了黄河两岸,观察当地民众的生活,接触了大量平民和奴隶。武丁从没有袒露过自己的身份,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
此时武丁认识了妇好。妇好当时只是个平民女子地位很低下,但是身手非凡,且聪颖过人,武丁渐渐爱上了她。
武丁和妇好两个人自由恋爱了。
后来武丁即位,他很有魄力且很有能力,很快赢得了周围部落的尊重,商王朝“复兴”起来。
武丁的志向很高远,用“壮志凌云”来形容毫不夸张。他想要真正地让四方诸侯臣服于他,而且想要商朝万代不衰。
据甲骨文记载,武丁有三位王后,妣戊、妣辛、妣癸。另外还有六十多位没有记录其确切名字的女人(根据甲骨文祭祀谱的记录)。
从众多甲骨文的研究资料来看,武丁只爱一个人,那就是妣辛,也就是“妇好”。
妇好墓出土的妇好生前打仗用过的两把铜钺(斧子形状的兵器),龙纹大铜钺,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这很有可能是妇好生前使用过的兵器,可见妇好是一位大力士,而且武艺超群。
女将出马
妇好为什么是一位将军?为什么在战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的女性也要上战场?
我前边说过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一直用“复兴”、“复衰”这样的词来形容商这个王朝,为什么这个王朝的起伏如此之大?
因为战争。
商代战争的频繁,让人难以想象,可以说每一天都在打仗。究其原因,很简单,很多外族已经和华夏族开始“交往”。
商人这词就来源于商朝,说明那时候的人很会做买卖,这些买卖很多都是对外族的商品交易,这也是“交往”的一种。
但是商王朝的富庶让外族开始眼红,换什么换,总是拿自己的很多东西换来商人的一点点而已。
结果明晃晃的劫掠开始了,“交往”演变成了频繁的战争。
这时的战争已经不是一个民族不同部落之间的内战,而是变成了更为血腥的“国家”对“国家”、民族对民族的大规模战争。
商朝武丁时,商朝四面受敌,来自各方的少数民族盯上了商朝这块肥沃的土地,不停地袭扰商朝。
少数民族不是吃饱了撑的来欺负人,他们有他们的软肋。他们的软肋就是他们还在打猎。靠猎杀动物生存是没有什么保证的,今天打到了可能就能吃得饱,明天没打到就要挨饿,如果再遇上点猛兽,备不住还会丢了性命。
可这时的商朝早已经是个农业国,种植业永远是最稳定的生活资料来源。
少数民族没有打到猎物怎么办?没办法,为了生存只有抢,这就是商代战争最主要的缘由。
妇好正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有一年,大商又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派去的军队起不了作用,妇好这时主动请缨,武丁怎么能忍心自己心爱的妻子上战场呢?可是,身边真是无人可用。
信别人不如信自己的亲人。武丁忍痛派妇好出战,结果妇好大胜而归,彻底解决了商朝的北部边患。
解决少数民族的袭扰最好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消灭他的主力部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就是你的胜利再大,把他们赶得再远也没有用。因为他们随时都可以再次聚集在一起,回来继续袭扰你。
妇好做到了,大家想象得到当时的情景吧,妇好手持大斧,身先士卒,劈杀敌军,何其壮哉。可是你又不得不佩服妇好的智慧,在边塞的广阔土地上找到敌军决战,又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一定是完美的计谋加上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武力,一举成功,全歼来犯之敌。
妇好凯旋而归,武丁出城相迎,两人策马扬鞭同行八十余里,这样恩爱的场面,我所想象的场面与之相比就显得太空洞了。
此后,武丁对自己妻子的作战能力再无怀疑。武丁的将领们也彻底服了这位王后,这是一种在战场上建立起来的信任。武丁时期的著名将领领沚、侯告等都曾经在妇好麾下,听其差遣。
从此以后,武丁改变了战略,由消极防御变为主动出击,武丁派妇好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小国。她还曾率兵镇压奴隶反抗斗争。竭心尽力维护商王朝的统治,妇好不仅为商王朝解决了边疆危患,而且还为商朝乃至华夏族开辟了新的疆域,为促进民族大融合做出了贡献。
这些战争中有明确记载的是对羌方的一场大战,武丁为了胜利,将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都交给了妇好,让她去征讨西北的今内蒙古、河套一带的羌族敌军。不要以为有多少人,只有一万人,当时商朝的兵力总数也只有两万多人。
甲骨文记载:“辛已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
千万不要拿古时候的人口和今天作对比,一万人出征这就是一次生死大对决。结果妇好再次胜利。这场战争对于殷商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华历史,都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这是一场奠定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决战。这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大商王朝边境危机的彻底解除。史学家认为,妇好此战的意义,不亚于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
武丁也很英雄,他不是一个只会缩在后方让女人去打头阵的懦夫,他常常亲自出征,并与妻子配合打击敌军,常常是由自己去做诱饵,让妻子打埋伏。夫妻两个配合之默契,让边疆诸族闻之胆寒。
对羌方作战中,妇好率大将领址布阵设伏,断羌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羌方军,将其驱人伏地,予以歼灭。注意,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伏击战。这个战争竟然出自一个女人的军事战略,实在是令人钦佩。
这一对英雄的夫妻纵马驰骋疆场的情景,在夕阳余晖之下,想想刚刚结束的战争,互相依偎在一起,看着战士们在打扫战场,搬走一具具尸体的时候。他们想着还好,她(他)还活着。
真是太好了。
治理国家
武丁后来封给了妇好一个国家,武丁赐她“好”的姓氏,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好王后”的意思。
裂土封疆,这对一个女人来说绝对是空前绝后的荣誉。
治理一个国家,比治理一支军队要困难得多,但妇好同样做得很出色。
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把自己的土地人民治理得井井有条,并常年向武丁纳贡。她的封地也成为当时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她还拥有自己独立的嫡系部队三千佘人,如果殷都有事,这支部队就能成为勤王的主力军(想想啊,全国军队的数量才多少)。
由于经济独立,妇好能够为自己大规模的铸造青铜制品,现存于世的妇好偶方鼎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充分说明妇好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当然我估计妇好是在封地与王宫之间两头跑,既不能丢下夫妻生活,也不能丢下丈夫交给自己的事业。
武丁和妇好的夫妻生活相当美好,妇好还为武丁生育儿女。妇好为武丁留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孝己。妇好还曾经生过一个女儿。
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典礼,并任占卜之官。
《左传·成公十三年》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商朝历史中记载最多的两件大事,一个是祭祀,一个是打仗。
这两件大事妇好都参与了。所以说妇好是武丁统治集团最重要的成员,为商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
将星陨落
再英雄的人也难逃一个命运,那就是死亡。
妇好死时年仅三十三岁,不过这在当时的社会和医疗条件下也应该算是一个不小的岁数了。
关于“妇好”的死,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难产而死。
这种说法的证据有两个,就是两片甲骨文的记录。一片是我刚在前边说过的,妇好生下来个女孩,另一片是甲骨上记载:“……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如果把这两片甲骨连起来解读呢?
很可能就是产后大出血,也就是民间说的“出红”。那时的医疗条件再跟不上……
一代巾帼英雄很有可能就这样离开了她的臣民。
第二种说法是战死说,这个理由也很充分。
因为妇好确实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战役,中国有句古话:“大将难免阵前亡。”妇好为国捐躯死于阵前,也并不让人意外。
这种说法的关键性证据就是,妇好并没有和武丁合葬,而是单独以诸侯的礼仪下葬的,这就很说明问题。
因为《周礼·冢人》这样说:“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
也就是说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是没有资格进人王陵的,当然这只是专家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看似理由充分,却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
因为后妃是否进人王陵,一个很有话语权的人是武丁的下一任继承者。
武丁的下一任祖庚,历史上没有说他的母亲是谁,但是我想一定不是妇好,极有可能是“司母戊”,也就是前边说的妣戊。理由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司母就是祭祀母亲的意思,“司母戊大方鼎”比“司母辛大方鼎”大很多(大将近六倍),可见两个人的儿子在日后的地位是不同的,而且妣戊死后得以陪伴在武丁身边,安葬在王陵中,也很是说明问题。
不管武丁最后和谁安葬在一起,妇好的死,都给武丁以沉痛的打击,武丁当时肯定是非常悲痛的,不仅是因为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还因为自己在政治上失掉了左膀右臂。
妇好死后,每当国家有战事,武丁都要亲率子孙大臣,为妇好举行大规模的祭礼,请她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能够旗开得胜。
武丁怕妇好在阴间无依无靠,还为妇好举行了多次冥婚,将她的幽魂先后许配给了三位先商王: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成汤。在最后将妇好许配给成汤之后,武丁终于放下了心,认为有多达三位伟大的先王共同照看,妇好在阴世里能够得到安全和关怀了。
这是多么伟大的爱情啊,试问哪个男人可以像武丁一样,为了自己的妻子,情愿把她再嫁给别人?即便是你的妻子已经离开了你。
对于妇好,我们只能说她太强焊太伟大了,她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就将所有的事情都搞定了,让我们以最深情的敬意来纪念这位为我们中华民族打下坚实基础的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