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始终面临着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的威胁,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换来的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暂时的。人们在享受经济成果的喜悦之时,也开始品尝到因经济过快增长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苦果”。资源开发力度成倍增加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资源进行的加工和消耗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是人类为了满足眼前利益,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客观自然规律而造成的。
环境危机使各国政府、学者、民众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发展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要转变传统思想,重新定义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意义,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寻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的科学发展之道。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正式讨论,为人类探索科学发展之道提供了方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标志着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重要飞跃。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我们憧憬的未来》中明确要发展绿色经济,这逐渐成为各国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共识。
就中国而言,在近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牺牲。我国目前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生态治理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正式纳入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进一步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这既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又强调了新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就环境保护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将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2],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3]。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未来的发展。
就青海省而言,“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西北部的柴达木(蒙古语为盐泽之意)盆地是我国内陆海拔最高的盆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聚宝盆”,是主要的资源、能源接续地。青海又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青海的三江源地区。青海省是我国及北半球气候的“启动区”和“调节区”,也是中华民族的“生态源”,具有显著的生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一时期,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友好理念较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因素影响,青海生态环境退化加剧。习近平同志在青海考察期间发表重要讲话时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对青海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安全和生态屏障功能形成了严重的制约,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这一时期的发展理念、思路、方式和路径,寻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中共青海省委在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施“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突出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生态地位,强调推进青海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带领各族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开辟了谋划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底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做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会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打造绿色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生态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子孙后代保留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这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