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推进与整合组织:科学理念、规划实施与整合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都市圈、城市群是21世纪推进中国城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地域载体,对促进世界城市体系的建设、全球经济社会新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城市群建设,不仅有顶层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各类城市群规划。其中,2016年12月《中原城市群规划》正式批复,成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支撑“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原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曾经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喜悦、激动的同时,我更多地想到了其不平凡的演进、发展之路。

时至今日,几年前我曾竭力推动的一项研究工作——以学术的眼光透视中原城市群的昨天、今天、明天,终于化为这本《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推进与整合组织:科学理念、规划实施与整合发展》!因此,我要郑重感谢这本书的作者,河南大学丁志伟博士,他在百事待举、超常忙碌的人生阶段,始终不忘导师的嘱托,抽出宝贵的时间,终成这本书写学术历史的专著!这又一次证实了学友们的评价:志伟愿意干事,而且能干成事!

河南省现代城镇体系拱卫下的省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中原崛起的核心地域板块,当然也是中原学者的一片研究热土。中原学者有一个共同的学术情结:在历史长河里,农耕文化、中原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金戈铁马、中原逐鹿铸就了中华大地,中原地区为民族的繁兴和国家的大一统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同时也经受了很多磨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原地区却像一位大喘粗气、步履艰难的老英雄:常年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帽子所累,尽管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五,人均经济实力却排在二十几位;改革发展大潮涌动神州,有人却惊呼“中原凹陷”……对家国怀有一颗赤诚之心的中原学者,情何以堪,痛何以堪!

河南省有悠久的城市文明史,早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都城、郡府和县城三级结构的城镇体系雏形。但在北宋以后的800多年间,由于全国政治、经济重心转移,黄河多次泛滥,以及屡遭战争破坏,河南省城镇的成长十分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城镇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受小农经济制约,以及关起门来搞初级产品的封闭式专业化和低水平的“遍地开花”式的机械均衡发展的局限,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二十年,河南省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现代城镇体系一直处于初级发育阶段。

为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圈,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中原学者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例如,林福瑞等提议开展以郑州为中心的新乡、焦作、洛阳、许昌、开封这一“菱形城市群”的区域规划;杨林军等指出应建立一个网状的多层次的向外辐射的中原城市群,即建立以郑州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双环城市结构。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中原学者不约而同地聚焦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出了若干非均衡发展的设想。例如:“单核开发,建设全省增长中心”的设想主张侧重于建设首位城市郑州,依靠其增长极的组织作用带动全省发展;“分区开发,建设六个二级城市体系”的设想主张将全省划分为豫北、豫西、豫西南、豫东南、豫东、豫中等六个子城市体系;“轴线开发,建设沿黄城市带”的设想主张侧重于建设黄河沿岸的八个城市,将其作为带动全省的开发轴,等等。

值得自豪的是,在这个中心带动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在李润田教授引领下,以我为核心成员的河南大学学术团队,获批了河南省地理学界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城市体系的发展机理与调控方法研究”(1988—1993)。我们提出了中原地区“一点三圈”的功能组织模式,提出了“外联内聚”的发展思路,并以郑州为中心,以自内向外逐级放射的动态增长为空间线索,采取圈层式功能组织方式,从而为中原地区的城市群建设打下了理论基础和空间划分支撑。

21世纪初,亿万中原儿女发出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的最强音——“中原崛起”。但如何崛起,从何崛起?事实证明,按地理方位将河南省分为七大块的“分而治之、遍地开花”式的机械均衡发展无法实现崛起;而以“非均衡发展”为突破口,逐步趋向“相对均衡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原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的发展道路逐渐成熟。构建河南省现代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板块作用,实施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2003年《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中原城市群”确定为河南今后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2006年初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把中原城市群建成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2007年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政府的这些大动作与中原城市群研究从概念提出走向理论论证、实践验证有密切关系,同时省域城市体系与城市群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成果以激流之势涌现。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我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一书全面论述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条件、理论支撑、整合路径等,为推进中原地区的城市群建设贡献了地理学力量。由于该书系统分析了中原城市群未来的建设重点、推进路径,并进行了深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与实践上相结合,所以该书获得了河南省首届政府发展研究奖三等奖、河南省教育界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助力了中原地区的城市群建设。

2010年前后,在河南省“一极两圈三层”的中心带动战略引领下,中原城市群的范围扩展至全省,为其进一步提升内聚、外联力量提供了地域板块载体支撑。其后,河南省着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中原崛起之路。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使得中原地区有了国家级区域经济区战略,为中原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撑。2012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将中原地区的崛起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实质性建设阶段。

伴随着国内城市群规划建设的浪潮,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建设时代,跨区域、一体化、国际化趋势明显,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标杆区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纷纷组建跨区域的城市群,打造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区。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合三为一,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201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引领西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这种形势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引领下,河南省联合周边四省,组建跨区域的城市群,以进一步提升中原城市群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使得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第七个批复的城市群规划,也使得其具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全国经济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战略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原城市群理论缘起与战略启蒙,到2016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地区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建设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从2006年河南省正式提出中原城市群战略,到而今的中原城市群规划建设,亦有10多年的不凡历程。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我从力壮气盛的中原汉子变成了时常感叹“廉颇老矣”的退休者,心中始终不能放下中原城市群建设,个中滋味也非一时半会能说得清楚。然而看到这本《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推进与整合组织:科学理念、规划实施与整合发展》,感慨涌上心头。虽然有我的一份执着与催促没有落空的宽慰,但更多的是感到年轻的中原学者拼搏向上的澎湃动力,感到了他们钟情于中原城市群研究不竭的知识能量。该书不仅从理论上剖析了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来源、支撑、整合,而且从中国城市群建设的时代使命出发,分析中原城市群的时空演化、规划建设、空间拓展,还从新型城镇化、“六化”协调、战略推进、整合路径等进行具体建设措施分析,着实把中原城市群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原儿女心心念念的中原崛起有着实实在在的借鉴价值。尤其欣慰的是,我历来倡导的“中原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研究团队”的学术宗旨——“理论上站得住脚,实践上行得通”,在这本书上得到鲜明体现。为人师者,夫复何求!

看着眼下这本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我不禁再发感慨:志伟博士是在出色承担河大地理与环境学院区域与城市科学系主任、圆满完成繁重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做了这样一件并非必需的大事,其间还主持有省部级项目,发表了多篇核心论文,获得了一些有分量的奖励。这是什么?这是一份传承的力量!这是一份学者的坚持!这是一份浓浓的师生情谊!志伟说要将这本书作为今年教师节的礼物送给我,致敬老师这么多年对中原城市群的执着追求与辛勤耕耘。我想,这正是中原学者的高尚情怀,也是河南大学学术精神的力量传递!

值此图书付梓之际,特为之序!

王发曾[1]

2022年6月

于河大园


[1] 河南大学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