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镇压叛乱,洛邑再起风云
尹武公身后的族兵也是不甘示弱。
“放肆,汝一侍勇,安敢欺辱吾君。”
斐豹带着五个侍卫与尹武公带来的两百族兵势如水火。
就在剑拔弩张之际,尹武公再次开口:“太子殿下,决意要拿尹氏一族开刀吗?”
“是又如何?”姬晋也是脸色泛着阴沉道。
“那便送太子殿下一程吧!”尹武公话音刚落,族兵们就冲杀了过去。
小司徒宾孟、关市吏幸胜,脸色均有些煞白,唯独世子佞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孱弱。
四周的国人纷纷跑开,很怕殃及池鱼。
“二三子何在,尹武公拒纳田税,意图谋逆,将其拿下。”
“诺!”
混乱的人群中顿时闪出了一百多伪装成国人的虎贲军士。
尹武公顿时神色慌张,他想不通,这突然出现的虎贲军士何时混进了城邑,城门口的守卫是死人吗?
混战顿起,只初一交手,两边就高下立判。
太子一方带来的虎贲简直就是猛虎入羊群。
血液横流,惨叫声悲痛。
为首的督戎更是如天神下凡,手中双短戟虎虎生风,每一戟下去就有一人死亡。
而已经冲到姬晋身边的叛军,尽数被斐豹拦截,根本无法靠近姬晋。
而反观尹武公这边,脸色铁青,“快,都给吾冲上去,今日已无退路可选。”
姬晋遥望尹武公,发现对方也正怒目而视。
姬晋如沐春风般的笑容让尹武公胸闷气短。
原来昨日斐豹之所以离去,便是姬晋安排,今日的杀鸡儆猴,肯定不会太平,姬晋怎么可能会不留一手。
况且从尹武公开刀,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排除异己,太子殿下已经在为掌权做谋划了。
战争毫无疑问,姬晋一方碾压,尹武公在族兵的护卫下,欲要奔逃,却不想,四个城门皆已经被姬晋带来的虎贲军士掌控。
尹武公一死,尹氏一族彻底败落,尹邑再次被收回王室。
公元前550年,十月最后一天。
姬晋回到了洛邑,尹氏一族叛乱之事早已在王城肆掠,其余八大氏族,唯独单、刘、宾三家还算镇定,其余五家人心惶惶。
太子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一个尹氏,他们怎能不恐慌。
他们一直是观望状态,不敢与太子走的太近,如今看来,不选择是不行了。
洛邑王城,华宫内。
齐王后忧心忡忡,她此刻对姬晋可谓是恨之入骨。
明明知道尹氏派系与她关系颇为隐晦,他却先拿尹氏开刀,这分明是想折她的羽翼。
听到太子回府的消息后,她便如坐针毡。
不行,我不能就此放任这个竖子掌权,否则我母子二人岂有容身之地。
儋王府。
世子佞夫满头大汗的挥舞着一柄剑,剑势犀利,招招狠辣。
世子佞夫早姬晋一个月便回了洛邑,回来后便闭门不出。
整日间不是在王府校场耍弄刀剑,便是在房内刻简读牍。
“世子殿下,太子已经回府。”
一位侍从来到王府校场,看着弄剑的世子佞夫恭敬的说道。
“回来了便开始计划吧!”
“诺!”
仲冬时节,寒风凛冽。
姬晋回来后的第一次早朝,朝会上一众百工与众多卿大夫一同参奏太子姬晋。
——纵容手下无故杀害国人,是为无德。
——杀害成祖敕封的世卿尹氏一族,是为无孝。
——为太子而视王于不顾,是为无礼。
……
反正只要是能扣的帽子,全被一股脑扣在了姬晋头上。
目的只有一个,请求周王废太子。
姬晋默默的听完百工以及大夫们的指责,看向了自己的父君。
因为最终的决定权是在他这位父君手中。
至于朝堂上的百工与大夫们,不过是被人当做了棋子,还是一颗颗废棋。
“太子,汝怎么看百工对你的指责。”
姬晋目不斜视的看着那端坐在王座上的周天子,他有些不太确定,父君是想让我自救吗?还是也想借助这件事来敲打自己。
毕竟自己的父君确实未曾说过他这位太子可以随意诛杀卿族大臣,何况是尹氏这样的大族。
自“桐叶封弟”事件发生后,尹氏被分封,成为了世袭大夫,这样的家族,就算让周王处置,可能都会畏手畏脚。
而他太子晋却未经请示周王,私自下令便将尹氏宗族的族长,尹国的国君给杀了,其他卿大夫难免有这兔死狗烹之感。
“回陛下,尹武公作为王室的世袭大夫,不与王室同心同德,反而阳奉阴违,该诛之。”
姬晋话音刚落,便有百工出面:“陛下,太子杀心如此之重,实乃一代昏主也,若将王室交于太子之手,恐有大祸呐!”
大卜长吉字正腔圆的上奏道,大卜是周朝主占卜的官,每逢大小事,周天子必会占卜一番,包括出兵、出使,迎亲等。
“大卜此言差异,汝说我无德,是因为杀了人,可知我杀的何须人也?”
“汝说我残杀世卿大夫,可知我因何而杀?”
“汝说我逾越王权,可知我因何而逾越王权?”
三个连续的反问,声音掷地有声,将太卜堵的无言以对。
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因何杀人,因何杀世卿,又因何逾越王权,在那样的情况下,姬晋作为东周之太子,能如此坚定的做这些事,足以证明他的英明,否则真要等到叛军打到大周王城下才去做这些事吗?
看着朝会上剑拔弩张的气氛,周灵王悠悠开口道:“太子所做之事,全是寡人做出的决断,为了宗周得以复兴,死一人,死一族,又有何妨?”
“变法前,寡人便说,为了宗周之复兴,万望朝臣间能携手同行,如今尹氏一族不听寡人之言,还欲杀太子而乱王室,实为该诛。”
“此事就此作罢,众卿可还有奏?”
“启奏陛下,日前伊川之地的伊洛之戎正在集兵募马,或对吾王室不利。”
“大司寇所说之言,可信度有几分?”
“臣得知消息后,便派人前去查探,可信度有十分。”
朝会上众臣顿时交头接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