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经理旗开得胜
1992年年末,就在陈景河来上杭县矿产公司的前几天,公司新光源材料厂的职工们,忽然听到办公室乒乒乓乓的声音。原来是在公司年终例会上,经理黄毓咸与副经理蓝福生争吵起来,两个人都爆了粗口,最后双方拍起桌子来,让书记曾庆祥和副经理林仁春忙着“劝架”。
争吵的原因在于老经理与大学生副经理对公司发展方向有不同意见。一个认为应该扩大新光源材料厂的稀土荧光粉的生产,另一个认为应该加大紫金山中试站的黄金生产力度。
上杭县矿产公司成立于1986年,前身是上杭县矿山管理站,由县财政提供了1万元的初始国有资本金。创办之初主要是与地方联营搞铁矿、稀土开发,采集一些铁矿石、钨矿、铅锌矿、电池锰粉、氧化稀土,然后拉到龙岩,通过龙岩火车站的火车皮,再卖到其他地方,靠此经营得来的收入来发放工资和维持公司的运转。
1989年7月,刘文洪从福建冶金工业学校采矿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县矿产公司工作。现任紫金矿业工会主席的刘文洪,是紫金矿业最老的员工,对当年的状况记忆犹新。
刘文洪来到最初位于上杭县解放路242号的公司办公地点时,当时就愣住了。所谓办公室,就是在这条仅有4米宽的老街道上的一间土木结构瓦屋,90平方米的平房还包括稀土矿仓库。刘文洪是县矿产公司第18个员工和第3个大中专生,由于家在乡下,只好住在办公室后部的稀土矿仓库里。这间房子的对面是一间狗肉店,下班后公司员工经常让店家将香喷喷的狗肉端过来,在办公室吆五喝六、大快朵颐。刘文洪独自一人住在这间破败的瓦屋里,有一天晚上刮起暴风雨,一根梁突然掉了下来,吓得他一个晚上没睡。一次他睡到半夜,忽然发现肚子上痒痒的,一摸,竟然是一只小老鼠,右腿上一拍又是一只。刘文洪大惊失色,从床上跃起,掀开被窝,腿上还有两只老鼠嗖地跳下床逃之夭夭。刘文洪那个夜晚之后满身起痘,后来每每回想起来都毛骨悚然。
1990年,矿产公司从上海购买“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生产技术,建起了新光源材料厂,并在1991年介入黄金生产中试,这才逐步从纯“二盘商”的角色转向生产经营型企业。
黄经理与蓝副经理的争执不是没有道理。1992年,黄金中试站全年处理矿石4800吨,黄金产量为8.05千克,当时每克黄金销售价为48元,但是成本就在47元左右,基本上没有什么利润。当年三基色荧光粉销售形势好转,而黄金价格极度低迷。假如三基色荧光粉产能扩大,销售渠道顺畅、货款回笼及时,新光源材料厂未尝不是一个有前景的好项目。
陈景河接任上杭县矿产公司经理后,公司关于三基色荧光粉与黄金的方向之争才告一段落。但是,一个外县籍的年轻经理“空降”到公司,原有的势力显然受到冲击,这位地质专家一开始没少尝坐冷板凳的滋味。新经理只是一个不受待见的“光杆司令”,最初连办公室的桌椅、茶具都没人帮忙搬运。一帮本地籍老员工们,老爱在老经理办公室扎堆,用本地话飞短流长。公司开会的时候,陈景河在台上部署今年的黄金生产计划,员工用本地话开小会的声音比经理还要大。一次,陈景河在兴致勃勃展望紫金山金矿开发前景,台下一位职工冷不丁一句“陈经理,紫金山能不能承包”,引来职工一阵怪笑。
志向高远的陈景河,当然不会在意这些小动作。不久,陈景河辞掉了县经委副主任的政府官员身份,一心一意搞他的矿产公司。
然而,陈景河接手的是一个沉甸甸的担子。截至1992年年底,公司共有员工76人,固定资产42.9万元,流动资金3.8万元,银行和财政贷款达到237万元,实际上是一家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沉重的债务吞噬了大量利润,当年公司承担的利息总额就达到18.83万元,利润仅4.45万元。
县矿产公司由于是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现象很严重。营销人员对产品销售的资金安全意识淡薄,货发出去后就觉得大功告成、不闻不问了,导致大量货款无法及时回笼,1992年就有光锰粉15万元、三基色产品21万元一直无法回款,公司还出现三基色产品在外地被骗走一笔10万元货款的事故,一名负相关责任的副经理因此被免职。
后来,稀土三基色荧光粉销售、货款催收成为纠缠紫金矿业多年的一条烂尾巴,大笔货款最终没有收回来,这是后话。
稀土荧光粉虽好,但对于上杭县来说,开发紫金山金矿才是脱贫致富的战略方向,让地质专家陈景河挑起重担,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就是要在短时间里找到突破口。此时梦中的紫金山,守望探索了十年的“春天之田”,已经摆在陈景河的眼前,正在深切呼唤着新任的领头人。
初到公司,陈景河着手实施开发紫金山铜金矿的计划,提出“先金后铜、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方针。
首先,集中精力用堆浸法,扩大紫金山黄金中试站黄金生产规模,是目前最有效益的途径。陈景河在职工大会上下达任务:1993年扩大中试规模,年处理金矿石2万吨,生产黄金30千克,为从中试过渡到正式建立矿山做好准备工作,争取1994年年产黄金100千克!
1993年要搞黄金30千克!30千克黄金,接近前一年的4倍,对于当时仅有30多人的中试站来说,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不少员工在私下议论:“陈经理吹牛皮。”
紫金山中试站设备非常简陋,采矿只有两个硐,矿产公司将采矿承包给包工头张添水。安溪老板张添水在洞口搭了个遮阳棚,自己跷着二郎腿泡功夫茶。民工们在近千米长的幽深的硐内,用板车把金矿石叽嘎叽嘎拉出来。张添水的老婆守在硐口,灰头土脸的板车手从女人手里领过一张背后有“张添水”私章的扑克牌,晚上根据回收的扑克牌数量记矿石数量。然后将矿石拉到中试站,破碎,堆浸,吸附,电解,冶炼,生产出黄金。
陈景河从县政府借了一点财政周转金,对紫金山金矿中间试验站进行系统扩建和改造,将采矿硐扩大,买铲车、农用车铲运矿石,将当年的矿石处理量提升到1.5万吨,产金量果然达到了33千克。
中试站太小了,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正规的矿山。陈景河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紫金山金矿的筹备上,他四处奔波,去龙岩、福州跑立项。1993年10月1日,在紫金山金矿中试站基础上,上杭紫金山金矿终于被上级批准成立了,建设规模为年矿石采选能力5万吨。
陈景河的第一部“座驾”,是1992年从一个乡镇锰矿手中拿过来抵债的二手“金杯”工具车。这辆宝贝座驾,经常引擎发动不起来,要一堆人帮忙推车擦火,上紫金山则经常要在半坡上停下来加水。
几个推车的职工,笑嘻嘻地建议经理换一部好车。正推车的陈景河,气喘吁吁地摇着头:“能用就可以了,不要讲派头。”
不久,陈经理觉得这辆破车确实影响出行,才托关系买了一部北京吉普。没想到车子开回来,发现不是正宗的北京吉普,而是某地组装的“山寨”版吉普。这部山寨车成了上杭紫金矿业总公司的主要交通工具,陈经理曾千里迢迢开到江西省南昌市,找南昌有色金属设计院优化图纸设计。没有出差的时候,这部车则当做职工往返紫金山的交通工具,有时小吉普里面塞了12个人,吭哧吭哧爬坡,卷起满山尘土,煞是壮观。
陈景河任职的第一年就大有斩获。1993年,中国黄金市场放开,当年8月,金价与国际金价接轨,可以自由买卖黄金了,黄金价格翻了近一番,全年平均售价达到每克89.93元,上杭紫金矿业总公司当年实现黄金产量33千克,当年的成本还是前一年的47元/克,全年因此实现利润63.4万元。
陈景河来上杭县矿产公司第一年就旗开得胜。曾一度怀疑新经理吹牛的职工们,此时都乐滋滋地说陈景河是“福星”,一来公司工作金价就上涨,让公司大赚一笔。
本章思考
1982年至1992年是紫金文化的发轫阶段。陈景河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优渥的城市工作生活条件,选择“逆向流动”到极其艰苦的紫金山找矿一线。他率领地质小组,传承客家人艰苦奋斗、敢于探索、百折不挠、拼搏奉献的精神,在中国矿业史上首次提出“斑岩上部高硫中低温次火山热液成矿”新模式,发现并探明东南沿海陆相火山岩地区首例特大型铜金矿床,也在巍巍紫金山上播下了紫金文化的“火种”。
管理大师吉姆·科林斯曾经说过:“让谁上车,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上杭县慧眼识才,引进在紫金山地质勘探十年、发现特大型铜矿的地质专家陈景河领衔紫金矿业,担当起开发紫金山的重任,奠定了后来炫目全球矿业的传奇的基础。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假如当年陈景河大学毕业后没有分配到紫金山找矿,假如陈景河中途调到省城后不再回来,那中国将会多一个出色的地质工程师,但毫无疑问将少了一位全球杰出的矿业企业家,也不会有紫金矿业后面精彩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