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绪论
写作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写作有3个层级,你在哪一层
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写给谁看
朋友发来微信:叨叨,我老家有急事需要我回去处理,刚好我最近工作很忙,为了让领导批假,我的请假条怎么写比较好?我打算这样写:
廖总,老家来电话,有急事需要我本人回去处理。本周周四、周五需要请两天假。望批准。
可能怕领导不批,不过几十个字,却让这个职场老人犯了难。如果想写好这样一条微信,我们很难界定是需要用到写作技巧还是沟通技巧。现在,涉及写作的场景越来越多,大到一封合作邮件、一个项目汇报、一次年终总结、一篇广告软文,小到一次会议发言、一条朋友圈文案、一条30字的请假微信、一段100字的自我介绍,甚至每天大量发生的微信、钉钉等即时文字沟通,因此写作已经不仅仅是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更是一种交流方式。写作的强沟通属性和实用性,从未像今天这样突显且重要。
写作不再是文职人员的专属技能,用文字精准表达,已经成了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必选项。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自媒体领域,写出影响力都是普通人逆风翻盘的机会。但是,编写一条30字的请假微信,算是写作吗?需要用到写文章的技巧吗?请假条怎么写得直抵人心呢?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书里明确提出:“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决不是找一些稀奇古怪的话来写在纸上,只不过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罢了”。大教育家在80年前就已经讲透了写作的本质。写和说,在80年后的今天变成了无法完全区分的一件事。
暂时抛开写文章的技巧,说话最重要的特点是有明确的沟通对象,话一定是说给某个人听的,说者也都希望得到听众的赞同,引起共鸣。说有分量的话,才能产生影响力。世界是会向擅长表达的人倾斜的。写作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写给谁看。
上面那条请假微信,表面看是告知领导自己要请假这个事实,本质上是希望影响领导的判断,让领导被说服,同意自己的诉求。所以,编写请假微信的目的并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影响和说服。看清本质、明确是写给谁看后,那条请假微信可以简单修改如下:
廖总,有个事情想和您商量下。刚家里来电话,有急事需要我本人回去处理一下,特此申请本周周四、周五调休两天。我明天会把本周的工作全部处理完,调休期间会保持手机畅通,确保不耽误工作,望批准。
这条微信看起来只是增加了“休假期间的工作安排”,实际上它传递的观点已悄悄改变。前者传递的核心观点是“我家里的事非常重要,值得我抛开工作去处理”,后者表达的核心观点是“我请假不会耽误工作”。很显然,领导更容易接受后者的观点。相对妥帖的安排,也确实是写到了领导心坎里。
文字都是自带倾向性的,哪怕只是平铺直叙地传递信息,实际上也是在表达观点。为了防止信息传递有偏差,写作者需要保持对读者的敏感,转换写作的视角。只有先考虑读者的诉求,再组织自己传递的信息和观点,才能让表达更精准、有效。
你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什么价值
前后两条请假微信,看起来后者陈述得更妥帖,但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别。写作本质上是思考,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同,筛选的信息和传递的价值就有天壤之别。在这点上,一篇3000字的广告文案跟一条50字的请假微信的思考逻辑是一样的。
今年我看了50本书,画了10幅画,换了一份喜欢的工作。好开心。
这句话只陈述了事实和感受,没有深刻的思考,也很难引起情感共鸣。
今年我看了50本书,画了10幅画,换了一份喜欢的工作。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尝试过的事,今年全部做到了。我突破了很多旧自己,换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
在事实之上,有对事实的思考,还能提炼出自己的主张、态度、判断。这样的表达,为读者提供了有思考价值的观点,对读者更有用。甚至由于这种“尝试和突破”的情感表达,读者因此产生了情感共鸣。
这个项目用时3个月,我们加班加点,克服了很多困难,数据增长30%,超额完成KPI。我们会积累经验,再接再厉,继续创造好的业绩。请领导指示。
这样一份项目总结,呈现的仅仅是事实。虽然罗列了事件和结果,但总结缺少自己的思考,在领导那里大概只能得到一个踏实肯干的基础印象分。如果换一种写法,在事实之上,再去提炼观点呢?
这个项目用时3个月,数据增长30%,超额完成KPI。项目作为公司的创新试验项目,数据增长远超预期。我们总结了两方面的经验。首先,这个新业务模式如何规模化,我们总结了一套规模化的实现路径和资源支持需求,如下三点(略)。其次,我们总结了创新类项目的可复用流程,以后公司所有创新项目都可以借鉴这个流程,让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关于这个流程,我已经形成了一份文档,详情如下(略)。
同样是做了很厉害的业绩,前者只提供了基础事实,后者在事实之上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观点、总结方法论,使汇报的影响力翻倍。后者大概率会赢得更多青睐、信任和机会。本质上,仍是因为后者为领导提供了更丰富的价值,不仅有信息价值,还有思考价值。
一套理财课程的推广软文,开篇文案有下面两个版本。
版本A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理财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的必备技能之一,学会理财可以享受时间的复利,可以让你跑赢通货膨胀。在这个钱越来越不值钱的时代,不管有没有钱,都是要理财的。
这个时代,哪怕你什么技能都不学,也至少应该学一学理财技能。
版本B
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赚得不少,什么都没攒下,钱不知不觉就没了。
工资每年都涨,存款却还是0。
想理财,既觉得自己钱少没财可理,又承担不起股市的风险。
每家保险公司都说自己的产品天下第一,到底哪个才最靠谱?
专门给工薪阶层开发的小白理财课,让你迈出从0到1理财的第一步,钱少也能好好理财。
两个版本都传递了“钱少也能理财”“年轻人应该学理财”的观点,内容没有本质区别。但版本A是干巴巴的说教,版本B不仅有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还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将目标读者的具体困惑放进了真实的生活场景里,让文字非常有代入感。读者会觉得句句写的都是自己心中所想,并且会因为产生了共鸣和信赖而更容易被说服。表面上看,版本B的文笔更好一些,但本质上,是因为它提供了更丰富的价值,在提供信息和观点价值的基础上,又继续提供了情感价值。
文章的好坏,表面上看是技巧、文笔的优劣,本质上是为读者提供的价值的多寡。提供的价值越丰富,维度越多元,文章对读者的影响力就会越深远,就越能直抵人心。
写作的三级影响力和三种价值
写作的底层逻辑是:任何文章都要提供价值。文章提供的价值不同,影响力就不同。文章的影响力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级:事实层、观点层、渲染层。
1.事实层:能把模糊的想法,变成精准、清晰、有逻辑的表达。为读者提供精准的信息价值,是文章60分的标准,也是影响力的第一层级。
2.观点层:能摆脱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想法,能提出独特的观点。为读者提供深度思考价值,是文章80分的标准,也是影响力的第二层级。
3.渲染层:能通过故事化叙事和语言渲染,让表达更生动有趣、引发共鸣、直抵人心。为读者提供情感价值,是文章100分的标准,也是影响力的最高层级第三层级。
这三个层级是互为基础的。事实是观点的基础,没有事实的观点就变成了空谈;故事化叙事和语言渲染也要依托于具体观点,否则故事就没有主题,语言表达也会空洞乏味。文章必须提供信息价值,最好提供思考价值,应该去追求情感价值。
理解了这种互为基础的关系,才能走出误区,重新理解写作这件事,抓住每一次写作的重点。比如,关于文笔,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写作的关键是要文笔好。“写得好等于文笔好”是对写作非常狭隘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决不是找一些稀奇古怪的话来写在纸上。”“稀奇古怪的话”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华丽的辞藻、好词好句、名人名言等。这种仅靠辞藻堆砌的好文笔,往往会导致文章徒有其表。
从写作影响力层级的角度来看,文笔和语言修饰是渲染层要解决的问题,而很多人如果在没有达到事实层和观点层的要求之前,只追求语言渲染,就会让华丽的文笔变成空中楼阁。实际上,写作中有很多元素比文笔重要得多。一封邮件中的逻辑和重点、一份自我介绍中的个人亮点标签、一条请假短信中的对象感,这些都是比推敲文笔更重要的事,也更基础、更迫切。
此外,这三个层级的价值对应的影响力是递增的。精准提供信息价值只是对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是及格线。仅有信息价值的文章的影响力也最弱。提供思考价值是对一篇文章的中阶要求,是优秀线。通常能提出独特观点的文章,要么可以改变读者的固有认知;要么能丰富读者判断事物的一个维度;要么能带领读者看到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摆脱浅层思考很难,只有少数人能做到,所以能提供深度思考价值的文章和作者,才会有更大的影响力。提供情感价值是满分线的要求。能够引起共鸣的文章,首先肯定提供了精准的信息价值和高维的思考价值,同时又能引起情感共鸣。虽然直抵人心的文章最难写,但影响力也最深远。
有些文章只需要完成事实层的表达即可,比如会议通知、邀请函、10本育儿书的推荐语、3家有腔调的胡同咖啡店盘点、4个职场沟通心法等。信息价值是这类文章的核心价值。有些文章则必须进入观点层,比如个人故事、观影/读书感受、社会事件评论、广告软文等。这类文章的事实本身并无新意,重要的是基于事实表达观点。因此,在写这类文章时,不能停留在对事件的叙述和抒发个人感受上,必须进行深度思考,由表及里,提出自己的观点。
写作时,要有层级意识,分清脑子里的想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感受和观点。同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弄清楚在不同的写作场合,文章有没有为读者提供价值?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影响力的哪个层级?是否只提供了信息价值,没有提供思考价值?是否跳过了事实,直接在讲感受和观点,变成了脱离实际的浮夸空谈?在某个场合下,你想引起的是读者的什么情感共鸣?
反过来,对写作的价值层级敏感,也能帮我们梳理想法。比如你看完电影《少年的你》后大受触动,哭成了泪人,此时你的想法可能很多,但一旦你真正开始下笔写,很可能无从下手。或者因为你的情绪非常到位,就直接从情绪的抒发开始写,你的文章有可能变成空洞的感慨,写不了几句就写完了。
如果有写作的层级意识,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触动大多只是个体的感受和情绪,要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是哪个场景、哪个镜头触动自己,进而让你联想到了哪些事件。做了这样的反向梳理后,写作时就可以踏踏实实回到事实层,娓娓道来。不管写作的触发点是什么,都先回到事实层,在信息价值的基础上提炼观点,最后进行语言渲染,提高感染力。按这样的流程来写作,既不会陷入混乱,也不会遗漏要点。更有可能让表达清晰、完整且有温度。
写作水平的提升,本质上就是不断突破影响力层级的过程。初学者可以先追求事实层,练习如何建立表达的对象感和逻辑能力,精准传递信息。达到基础水平后,再不断提高思考能力,以及讲故事和语言润色的能力。提供的价值维度越丰富,文章的质量越高。比如“4个职场沟通心法”这类干货文,能有逻辑地传递信息价值,文章就算及格了。如果方法足够特别,可以达到80分。但如果想要写得更好、更有影响力,就要在方法之上提炼核心观点。比如总结出4个职场沟通心法是:主动汇报、换位思考、守时守约、表达精练。是否可以进一步提炼出职场沟通的核心是富有同理心?如果能这样再往上走一层,文章的质感就能有所提升,也就完成了从事实层到观点层的跨越。如果还能加入故事或实例,注重语言的考究,文章就从一篇干巴巴的知识分享类文章,变成了一篇兼具三种价值的高质量文章。
信息价值是写作60分的要求,但实际上任何一种文章,都有人能想办法写到80分甚至100分。即使是只有30字的请假条、100字的自我介绍,也总有人能突破事实层,写出说服力和情感共鸣。
当你思路理不清时,看看现在的思路在哪一层,把想法逐一归层。当你想写得更好时,看看跨越当下层还需要做什么。我们常常会用“言之有物”来形容一篇好文章,这里的“物”,通常会被认为是内容更翔实。但我认为,这里的“物”就是价值。更有价值的文章,更言之有物——言之凿凿,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