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EWORD
推荐序一
部分后发国家[1]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存在一个倾向:它们习惯于把科学技术看作一种独立于经济与社会的神秘力量,坚信只要重视科学技术就能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繁荣。但是,它们忘记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经济对于近代科技兴起的基础性作用。科学技术在近代从个人兴趣和小作坊式的存在形式,转变成为建制化的专业领域,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的需求和奖励机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所以,不从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入手,就很难发现科技创新的真谛。单凭对科学技术的热情无法达成科技创新的目标,相反还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一直主张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多点时间研究科技创新,多点机会为科技创新发声,我相信用经济学的框架思考科技创新的问题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因此,当我读到本书时,有一种意外的惊喜。它与当下市面上充斥的解读官式创新逻辑的著作最大的不同是,用经济学的商业模式理论去分析典型的科技创新案例,从中得出很多新的解释和结论,而这些研究对中国目前的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16世纪至今,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多次转移。当前,美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从高校排名、顶尖科技成果贡献度、杰出人才群体的规模、科技公司的实力看都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绝对优势,这是过去四个科学中心从未出现过的情况。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人成功地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成了相互促进的有机体。这就使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科学中心都很难有新的挑战者。后发国家要想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超常表现,学习美国科技创新的经验,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做法。本书选取了美国著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用中国人的视角和经济学的方法对美国重要的研究型平台进行分析梳理,系统地呈现给读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带给大家新的知识和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更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美国科技创新的工具。
当下中国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大多是以城市、地区、国家为样本,从过往的研究成果来看,由于这类研究的样本牵涉太多的变量,因而很难从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选择生态型的创新平台作为研究样本,支配科技创新模式的基本要素(官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顿时变得清晰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也是非常关键的切入点。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能否成功,其核心在于官产学研互动的机理是否科学有效。中国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形成合理的官产学研协同的底层逻辑。本书的案例研究对于中国科技创新的决策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即到底怎样构建官产学研协同的底层逻辑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科技创新体系的分裂现象。
书中涉及的研究型平台的运营主体包括政府机构、高校学术界、市场需求主体、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这些不同的主体如何成为一个创新生态的主导者,这其实也是很多中国科技创新组织者角色承担机构希望知道的。书中的案例分析为它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尤其是政府机构应该如何组织创新。书中提到的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中心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起,以大学为基地,政府资助、行业参与的一种官产学研创新联盟。它旨在通过投资促进官产学研合作,提升美国的工业竞争力。这个计划吸引了182家大学和1162个会员企业参加,对于每个项目NSF才提供25万美元投资,却撬动了3倍的社会资金投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成功示范。这个案例说明研究、搭建官产学研底层的协同机制是成功的第一步,在底层逻辑上形成共识才能有好的结果。
在中国从事科技管理的人员、大学科研管理部门的干部、从事科技创新组织工作的市场主体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周路明
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
中国源头创新百人会秘书长
深圳源创力清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1]后发国家是指经济相对较弱、相对较晚进入现代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这个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提出,用于描述那些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相对滞后的国家。然而,后发国家也有追赶发达国家的潜力。它们可以通过引进外国投资、技术转移、教育提升和经济改革等手段来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