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这个世界没有标准答案
每年高考时节,总会有点怀念高中时代的生活,尽管自己再三强调,自己一点儿也不想回到过去的日子。可是这似乎与怀念也并不矛盾。
怀念和想回到过去,细细咀嚼,意义确实大相径庭。
最近几年终于摆脱了2012年夏天的魔障,夜里再也没有因为梦到高考失利而突然惊醒心有余悸,路上也不再会因为听到高考的话题心绪低沉。
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回忆和讨论高中时的迷茫和无助,甚至幻想着给十八岁的自己打一通电话,告诉他未来几年的经历,告诉他面对迷茫和困惑时坚定目标和披荆斩棘的方法。
就像夏日阴霾笼罩之下天空,一束阳光破云而出,瞬间一扫阴暗让人心旷神怡。那感觉就跟埋头伏案多时,回头看到一片苍翠欲滴的绿意一样,让人瞬间放松与舒坦。
休息间隙,跟朋友聊到高考,朋友突发感慨:还是上学的时候轻松啊,没有这么多焦虑,所有的题目都有标准答案,一眼便知对错,哪像面前的这个世界。
这话让我想到了上周的考试。
上周去学校参加课程的考试,总共八道题,似乎除了最后两道投资与收益的计算题之外,前面的六道题都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尤其其中一道让我印象深刻。题目是:如何看待,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突然惊醒,原来现在即使身处校园,也难以回到原来那个无忧无虑的年龄了,每天遇到与面对的问题也不再是可以套用公式、非对即错的考题,不知何时起,一头扎进了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
考完试后与小伙伴面面相觑,不多一会就把话题从考试转开,一路谈着股市起伏,嘻嘻哈哈去店里撸串儿喝酒去了。
席间谈到对未来的规划。
KK早早就在考虑未来小孩上学的事情,DD虽然刚经历了不开心的事情却也是很乐观开朗。似乎只有我,还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只能弱弱地说了一句:也就是在BJ的这几年里,我开始学会了不再去跟身边的人比较。只是对于未来的规划,我还没想过。
在一书中,作者提到:所谓成功,无非就是,在一个正确的方向,用一个让自己舒服的速度前进。然后,用满足之心,收获多少是多少。
看到这里,持续半年之久的困惑找到了共鸣,真的很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然后付出怎样的努力,去安度自己的余生。
杨绛先生对于读书意义的回答: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而杨绛先生第一次和钱钟书见面,是在清华的古月堂,那天,杨绛手里拿着一本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诃德》。
可是到底该如何生活,似乎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
就好像,读再多的书,看再多人的生活,也不一定能过好自己这一生。
梵高曾在人生最无助的时候,给他的弟弟提奥写信,他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脚陷入迷茫的时候,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不抱希望,生活停滞不前仿佛在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有时甚至希望有一场意外来结束这一切,也许,逃避一直都是潜藏在人类最深层意识里的本性。
电影《步履不停》中有句台词: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想过安静恬淡的日子、我想要朝九晚五的工作、我想享受一个人的孤独。
诚然,我可以舍弃房子车子,但是不能舍弃亲人的健康;我可以不要功名富贵,但是也要在这个交际复杂的社会生存下去。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放弃一切,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毫不在意这个世界的看法,道理大家都懂,只是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人?
我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去思考这几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
BJ的四季都很少下雨,此时却希望来一场畅汗淋漓的大雨,我想我一定会冲进雨中。当被倾盘大雨冲刷的那一刻,心灵一定是极干净的,雨水不仅可以冲走街道上的泥土,也可以冲走蒙在心上厚厚的灰尘,让心透明,获得新生。
只要心还透明,就能折射希望。
还好,此时的我们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无助的小孩儿,不用再畏首畏尾,禹禹独行。可以用自己的目光丈量眼前的一切。
没有标准答案,不代表没有答案。
只要愿意,我所思和我所想,就是最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