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中国舞蹈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从人类进化史的上古时代开始,传统舞蹈经过了几千年的不停发展和沉淀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史书记载以及出土文物研究发现表明: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数不胜数,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稀少罕见的。
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原始舞蹈整齐的队势及其群体性、自娱性的特点。
史记资料《从远古传》里就有过记载:“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说明了歌舞的创造者是群体。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因此,劳动与生殖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而舞蹈是他们在劳动和活动时产生共鸣,抒发和表达情感唯一得社会活动。
出土的舞蹈纹陶盆有带尾饰的人物形象,既是狩猎劳动生活的反映,又带有图腾崇拜的遗迹。图腾是氏族的标记和保护神,所以受到当时人们的崇拜。
舞蹈和传说中的远古音乐,同样充满了神秘色彩,因其特点是以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故后人统称其为“原始乐舞”。
原始乐舞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反映部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代表特征的音乐,如“朱襄氏之乐”说的是因干旱求雨的事。
“阴康氏之乐”则是健身驱湿的乐舞,“伊耆氏之乐”反映出先民以“腊祭”祈求丰收的愿望。以及“葛天氏之乐”勾画出先民进入农业生产阶段的生活图景等。
另一类则是与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密切相关的音乐,歌颂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功绩的乐舞。
这一时期的乐舞内容,集中地体现出人类的生存行为,及求索于自然的心态。在“葛天氏之乐”的乐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除此之外,龙舞的创作和出现让原始的舞蹈有了崭新的面貌以及跨越式的发展。我们都知道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种意想的动物,是神圣权力和祥瑞的象征。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并发现蚌塑龙形。由于造型大,形象逼真,被视为“华夏第一龙”。
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有多种写法,有片甲骨是:“十人又五见龙在田,又雨。”
夏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结束了“选贤与能”的时代,领袖世袭,成为“家天下”的局面,奴隶制建立,夏以后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一个神权统治的奴隶时代,事无巨细都要占卜问卦,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记录宗教活动的档案。
在这些甲骨文中,有一些关于舞蹈的记载。这是中国舞蹈史上,最早的文献记录。又有“庸舞”,即一面击庸一面舞蹈的记载。
一边演奏乐器,一边舞蹈是中国历来的传统,今天的《腰鼓舞》、《花鼓舞》、《钹舞》、《芦笙舞》等等都是古代舞蹈延续至今还在使用的文明产物。
从汉经唐,再到明清,有关龙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民间还有舞龙求雨的风俗。每逢节庆,中华大地,以及全世界的华人聚居区,都有翻腾飞舞着的风采各异的龙舞。
华丽的彩绘巨龙,用朵朵莲花组成的“百叶龙”,满身香火、口中喷火的“火龙”,以人体组成的“肉龙”、“人龙”,板板相联、连绵不断的“板龙”,以及小型的“纸龙”、“段龙”、“板凳龙”、“手龙”等等。
龙舞延续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时舞蹈不论从自娱还是全民性的活动,逐渐部分地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并且出现了最早的专业舞人──乐舞奴隶。
安阳武官村殷墟奴隶主墓中,出土了许多殉葬人的尸骨,其中就有与乐器、舞具埋在一起的年青女子的尸骨,她们很可能是乐舞奴隶,殉葬是奴隶制最残酷的一面。
从舞蹈艺术的发展来看:这个时期,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领域,在这期间出现了专业舞人,标志着舞蹈艺术取得了进步。
巫舞是古代由巫(女)、觋(男)求神降神的祭祀舞蹈,起源于原始时代,今人称为“巫舞”。初民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不理解,认为冥冥中有神在主宰一切。
当人们遇到灾难或疑难时,就去求神保佑或询问神的指示。从事这种祭祀占卜活动的巫、觋,以舞蹈媚神娱神祈求上天庇佑人丁兴旺、平安。
神权统治的殷商时代,巫是神的代言人,社会地位高,甚至可以左右国王的行动及国家政事。
自春秋战国以后,由于社会的变革与思想的进步,人们对巫术的迷信程度渐减,《巫舞》由娱神向娱人的方向转化发展。
楚地的巫人,必是姣好美女。晋朝时候出现了章丹、陈珠等色艺双全的女巫,她们所跳的《巫舞》,舞蹈与杂技幻术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融祭祀与审美于一体,这是历代《巫舞》的共同特点。
祈福去灾的《巫舞》,同时也是自娱娱人的民间舞蹈。千百年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流行形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巫舞》。
汉族的《花香鼓舞》、彝族的《羊皮鼓舞》(形如扇,类似《单鼓舞》)、蒙族的萨满(巫)舞等等。时至今日,各式《巫舞》原有的宗教迷信色彩大都逐渐淡化,成为自娱、娱人的民间舞或表演性舞蹈艺术了,《巫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除了敬神祈福的巫舞,还有驱鬼辟邪的傩舞,傩舞是古代驱鬼逐疫“大傩”祭礼中的面具舞,风格猛厉,今人称之为《傩舞》。
该舞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确立傩祭后,直至今日,历时3000多年,“大傩”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
宫廷傩祭相当隆重,我们在部分的宫廷电视剧里都能看到,据《方相氏》所述: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
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良久”(《周礼.夏官》郑玄注)。《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见到民间“乡人傩”时,穿上朝服,恭立敬候的情景。
中国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古典舞结合了芭蕾舞的训练体系,并融合中国武术、传统戏曲、民间杂技的手眼身法步等技术、技巧融合而成。
中国古典舞有着我国民族特性,翻身是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技巧,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如今,空中的横向转体也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初步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而这套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特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充分了解这些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以便于在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要点。
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
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中国舞蹈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
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现古典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及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
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舞姿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基本动作具有高度的雕塑性。它不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也使跳跃、旋转与翻身等技巧具有强烈的雕塑性。
基本舞姿要求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视线)等动作有高度的协调性。因此,基本舞姿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掌握古典舞风格的手段。
中国民间舞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且各有千秋,常见的舞蹈大致分为19种。舞蹈主要艺术特点包括:载歌载舞,自由活泼。这种形式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巧用道具,技艺结合。
许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等,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
其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这些舞蹈大多有故事传说为依据,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
自娱娱人,意旨统一。很多民间舞蹈既是自娱性的,也是表演性的。情之所至,即兴发挥。在民间舞蹈中,舞者常常会根据情感的激荡即兴发挥,创造出独特的舞蹈。
这些舞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的素材来源。接下来让我们见识一下常见的舞蹈形式和艺术来源。
1、苗族民族舞,又分苗族民族舞和民间舞。苗族民族舞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舞蹈形式,包括古瓢舞和苗族芦笙舞。
古瓢舞是用古瓢琴伴奏,舞者之间有默契的配合和默契的舞姿。苗族芦笙舞则是舞者穿着盛装,在圆圈中舞动,曲调优美动听。
2、古典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古典舞又分为宫廷、民间和民族三种。
3、中国当代舞,是中国舞蹈的一个重要舞种,它紧密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以自由、开放、创新为特点。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是一种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舞蹈形式。
4、古典芭蕾舞,起源于宫廷芭蕾,经过不断发展和革新,形成新的流派芭蕾舞。
而芭蕾舞则是在欧洲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几个世纪的加工和丰富,形成的一种优美、华丽的舞蹈形式。芭蕾舞具有严格的动作训练和技巧要求,能够展现舞者的高超技巧和优美姿态。
5、宫廷舞蹈,是指历代皇室显贵用于宫廷朝贺、宴享、娱乐或祭祀的舞蹈,形式华丽严谨、精致典雅,讲究技巧。
古代宫廷舞是指以古代皇室宴会、宗庙祭祀及宫室婚庆等场合为主的宫廷音乐配合舞蹈,形式上比较工整华丽,结构也比较严谨。
民间宫廷舞是指民间艺人根据古代宫廷宴会、宗庙祭祀及宫室婚庆等场合的舞蹈,形式上比较工整华丽,结构也比较严谨。
6、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具有轻盈灵秀的特点,舞姿婀娜优美。
傣族孔雀舞则融合了傣族和傣族舞蹈的特点,更加注重细腻的动作和优美的姿态。傣族孔雀舞不仅在重要节日和庆典中表演,也经常被融入到集体舞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7、戏曲与魔术,戏曲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包括京剧、杨派、余派等各种剧目,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而魔术则是一种通过舞台上的魔术表演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震撼。这两种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8、扭秧歌,是中国舞的一种,舞者手持伞、手绢、鼓、棒、钱鞭等道具,在唢呐、锣鼓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舞蹈。扭秧歌形式欢快热烈,生活气息浓烈,是一种具有代表性且深受人们喜爱的舞蹈形式。
9、京剧舞蹈,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是京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京剧舞蹈以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表情为特点,它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舞蹈形式。
10、蒙古舞,起源于蒙古族,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努力,逐渐成为舞台艺术。它以模仿猛禽、如鹰、熊、狮子等动物为特点,动作豪迈霸气。
蒙古舞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它传承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因此,蒙古舞蹈成为中国舞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
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朝鲜族舞蹈是一种富有特色的舞蹈形式,通过舞蹈动作的流畅和表达,展现了中国人民豪迈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美。
12、汉唐舞,是中国舞的一种,它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的艺术气质和最为辉煌的汉、唐精神作为审美主干,以明、清至今发展最为成熟的戏曲舞蹈形式作为支点,而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
古典舞和汉唐舞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都属于中国舞的一部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13、芦笙舞,流行于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芦笙伴奏舞则是指除了芦笙舞之外,还有其他的舞蹈形式,如舞蹈、戏曲等。
14、热巴舞,是以歌舞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时男持铜铃,女持手鼓,边歌边舞,节奏强烈鲜明,动作粗犷热情,并加入一些杂技技巧。她的舞蹈特点鲜明,动作流畅,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才华和个人魅力。
15、踏歌,是中国古代群众舞蹈形式,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踏歌的特点是步伐欢快、动作灵活,表现了人们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16、藏族舞蹈,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舞蹈形式,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藏族舞蹈以轻盈、流畅、动感的舞姿展现了藏族人民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情感。
通过藏族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藏族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传递着藏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17、古典飞天舞,是舞蹈形式之一,它主要表现古典时期宫廷和寺庙的飞天形象,舞姿优美,动作华丽。
古典飞天舞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宫廷式飞天舞,一种是寺庙式飞天舞。这两种飞天舞在表现手法、舞姿和音乐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古典飞天舞是中国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话和艺术表达。
18、千手观音舞蹈,通过多个舞蹈演员的精彩表演和音乐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震撼。
19、祭祀舞,是中国舞的一种,它以歌舞的形式表达对神鬼祖先的敬仰和祈愿。它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形式。
祭祀舞蹈有古代巫舞和六舞等形式,其中巫舞以歌唱和舞蹈动作传达神鬼的意象,六舞则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武术的元素,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祭祀舞蹈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人们对神明的崇敬和祈愿,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
中国民族舞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代表了古代文明和历史发展的痕迹。
中国民族舞蹈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成为了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并继续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中华非遗文化传承的瑰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