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开放架构设计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译者和审校者

勾凌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开源处理器芯片设计。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香山”项目的核心开发者,担任“香山”项目前端工作组组长,负责前三代架构的前端模块的架构探索和设计。主持“香山”第二代南湖架构中解耦分支预测器和取指单元的关键技术的探索和实施,带领工作组攻关项目,对南湖架构的整体性能提升贡献达20%以上。负责将gem5微架构模拟器前端对齐到“香山”南湖架构,对齐后前端部分流水级长度保持一致,平均误预测差距小于5%。当前研究课题是面向服务器负载的处理器前端取指架构设计方案的探索。

陈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开源处理器芯片设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异构软硬件协同计算统一框架”的核心技术骨干,负责开源RTL仿真加速器的探索和设计。参与教育部“101计划”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建设主教材《计算机系统(基于RISC-V+Linux平台)》的编写工作,并设计相关案例的数字教学资源。参与RISC-V国际基金会和Linux基金会联合推出的“RISC-V核心能力认证课程”的中文翻译校对工作。担任第三期“一生一芯”技术助教,提供系统软件和IP核等技术支撑,并向学生作相关报告支撑教学流程。本科毕业设计围绕RISC-V全系统教学实验开展,获得南京大学校级本科优秀论文二等奖。

刘志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开源处理器芯片设计。曾担任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香山”项目缓存工作组的技术骨干,硕士课题围绕缓存架构设计和缓存一致性协议开展,相关研究成果落地应用于“香山”项目的缓存架构设计。曾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软件定义的云计算基础理论与方法”,负责标签化RISC-V单节点原型系统的缓存设计以及标签化RISC-V集群“火苗”系统的搭建。现从事GPGPU架构研发工作。

余子濠,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包括开源处理器芯片敏捷设计和计算机系统教育。“一生一芯”计划的培养方案设计者和首席讲师,参与建设大规模人才培养流程。教学版模拟器NEMU和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实验PA的设计者。南京大学计算机全系统教学实验系列Pro ject-N的联合设计者之一。研发的工具被10余所高校、组织和企业团队采用,支撑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香山”的敏捷开发流程,相关工作被体系结构顶会MICRO录用,并获IEEE Micro Top-Picks论文奖。参与编写《计算机系统基础》(第2版)、《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基于RISC-V架构)》、《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等7本计算机专业核心教材,含教育部“101计划”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建设主教材2本。

包云岗,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担任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RISC-V国际基金会理事会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开源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系统结构,包括数据中心体系结构、开源处理器芯片敏捷设计等。主持研制多款国际先进的设备与系统,相关技术在华为、阿里、英特尔、微软等企业得到应用。发表70余篇学术论文,包括ASPLOS、CACM、HPCA、ISCA、MICRO、SIGCOMM、NSDI等国内外一流学术会议与期刊。曾获“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北京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共青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