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来世界有很多面
发此感慨,来源于读书的经历。我一向喜欢看历史和散文,特别规矩又特别跳脱的脑子,大约是喜欢这两个的,规矩让我不至于痛苦得活在世上,跳出规矩又可以让灵魂暂时放松。
历史冗长,有时候,即使是诙谐的语言,也让人心生厌烦,太多的人名,太多的事件,太多的意义,理不清楚,看不明白,分不清楚理性和感性,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刀怎么杀了那个人。不过有一点可以看清楚,讲历史是靠时间线的。历史也是讲逻辑的,或者说因果,不过很多史料并不完整,谜团不少,不过按照一些“人之常情”,大概还是可以猜出来几个结果的,属于开放式结局。
再说散文,散文有句话:形散神不散,不必讲求这一刻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只有这一刻的感情。清风是我的感情,明月也是我的感情,所见所闻所写都是我的感情。不与往事纠葛,不为未来担忧,只看见人影往往,此刻心境,此刻的我。
读了历史往往使人变得聪明一些,这也是不得已的处世之道,人在世上,首先解决温饱。解决温饱以后,如果能有些时间闲钱,喂喂灵魂,算是人生大幸了。
我一直以为,人生不过就是以上两样东西——历史和散文——肉体与灵魂。也许分的太泾渭分明,导致我觉得两个东西特别割裂,如果在乎饭碗可能灵魂空洞,如果太在乎灵魂,可能饭碗不保,老板也许有天会扔了我的铺盖叫我滚蛋。
后来,书慢慢读得多了,才渐渐知道,灵魂与肉体也许并不割裂,可能是嫁接在两者之间的东西很少,导致二者沟通不畅,无法建立有效链接。这个有效链接,是一位居士写的一本书。
居士写书,第一次见这样的人写书,也许以后看见和尚写书也得惊讶一番。居士、道士、和尚、尼姑等等,这些几乎摆脱尘世生活的人,我以为他们同样摆脱了尘世所有的一切,忽略了他们和世人没有差别,也有吃喝拉撒的需求,也有写文发牢骚的需求,毕竟也是人类嘛。所以这样的人,写这样的书,仿佛架起一座肉体与灵魂的小木桥,让二者终于“鹊桥相会”一样。我也开了开眼看看俗世和净土交融是什么样子。也许那是一种境界。
原来居士的书,内容是讲因果的:因为有这样一件事情,所以大抵有了这样一个结果。不仅仅是叙事,不仅仅是说情,既有事件的逻辑也有感情的逻辑,我第一次具象地知道,原来感情也是有因果的。
看来还是无脑小说看多了呀。
这本书开了我的眼界和心界。
再来说说怎么遇见那本书的吧,很简单,放在最后说出来,系统自动推荐,我点开了。
世界,大抵是每双眼睛看过的样子组成的,如果没看过什么东西,也许就是还没有遇见世界的另一面。时间会让该遇见的遇见,缘分也会。
我想说的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