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寺田

吴世璠虽然久居深宫,但还是知道“肉比粮贵”这一基本常识的,不至于像司马家的惠皇帝一样,发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千古一问。

摊主见眼前这个少年紧张急促的样子,以为少年是嫌弃自己的粉卖得贵而来讨要一个说法。

于是摊主也跟着焦急地解释“肉是哪产的云腿”、“汤水是老母鸡和猪骨熬煮几个时辰”、以及“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撒葱花技术”之类的,扯了一大堆后才知道少年的意思:

为什么粉要那么贵。

遗憾的是,摊主自己也是说不出来是什么原因。

只是说了“米贵则粉贵”,而且依稀记得,十几年前,他刚做粉摊的时候,当时的大米价格并没有那么高。

“那米为什么贵?”

吴世璠追问道,可摊主却愣着摇摇头。

“那鸭肉为什么反而便宜?”

吴世璠继续追问。

摊主还是摇摇头,有些不好意思:

“客官,俺就是个煮粉的,你问的这些,俺不懂啊。”

见问不出个结果,吴世璠颇有些失望。

于是与吴桐一起,告别摊主就走了。

在离开没多久后,吴世璠主仆二人就看见了从县衙里出来水某。

他走出县衙,目光空洞,面色苍白,步履蹒跚,头发散乱,衣冠不整,嘈杂的人声在耳边回荡,仿佛是在对他无能的嘲讽。

此时水某脸上,丝毫没有几日前作为原告的愤怒与哀伤,只是有气无力地在人群中穿梭,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吴世璠顿感疑惑,于是上前拦住水某。

“这位大哥,你这是……要回家?”

“啊?你们是?”恍惚中的水某见有人拦住他,一时没法反应过来。

“县衙开印那日,我们在衙门见过面,大哥的案子令小弟牵挂,想问下官府是否已经给尊夫人雪冤了?”

男子乍一听说吴世璠竟是为了探寻他心底的痛楚而来,情绪如烈火般瞬间被点燃,愤怒的火苗在他的眼眸中跳跃,质问道:

“莫非你也是想要用你的怜悯,来嘲弄我的吗!”

可在怒吼后,男子心中的委屈却如同被压抑的洪流找到了决堤的出口,瞬间泪如珠落,顿时失声哀嚎:

“天理何在!难道这世间真的没有公道了吗!呜呜……”

在这悲痛欲绝的瞬间,原本愤怒难挡的汉子仿佛被悲伤的浪潮吞没,变成了一位在情感的风暴中摇摇欲坠的男人。

吴世璠顿时被男子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吓到了。

等到男子情绪稳定后,吴世璠主动邀请男子到附近茶馆饮茶详叙。

男子却大为困惑。

“阁下是何人,我俩素不相识,为何阁下对在下之事,如此牵挂?”

就在吴世璠不知道如何回答时,家生子吴桐这时主动说道:

“我家主人侠肝义胆,替天行道。这位先生,如今有贵人相助,切要把握机会啊。”

吴桐的几句彩虹屁,把吴世璠拍得全身舒坦,腰板都不由得挺直起来。

而男子见对方虽然只是少年模样,但看起来器宇轩昂、锦衣绣袄,出门还带着仆从,一副富贵人家模样。

于是也是抱着一丝希望,和吴世璠主仆二人一起,前往茶馆详叙。

待来到茶馆后,分主客入座坐好。

吴世璠经过细细询问才得知,昆明县衙以该案中,无人证及原告无法提供有效证据为由,驳回水姓男子的诉求。

“无人证?”

吴世璠有点惊讶。

“我记得你的讼词不是说,当时那个僧人逃跑时候惊动村里人吗?”

“是的。”男子点头道。

“这还叫没有人证?”吴世璠一脸疑惑?

听到眼前少年的疑惑后,男子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就当吴世璠以为对方会说是僧人目无法纪,用武力威胁当地乡民或者是贿赂县官时,男子却是说道:

“乡里人都不敢啊,我们整个乡的土地,基本都是蚊香寺的,谁敢得罪他呢?”

吴世璠以为水某恼怒,口不择言,于是试着再问:

“这位大哥,你刚才说,整个乡的土地,都是寺院的?”

吴世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这……这怎么可能?寺院的虽然有寺田,但都是官府拨的,全部登记在册。而且他们修缮庙宇所需要的费用,也是向官府申请调拨的啊,他们哪有多余的土地?”

而接下来水某的说法,却让吴世璠极为恼怒。

“他们的土地多得是,方圆百里都是他们的产业,山也是,水也是,连山林里的野兽都是。”

“而且不止只是收租,还放利子钱,养武僧,在我们那里,官府的话都没寺院的好使。”

原来寺院在建寺之初,皇室(官府)就已经有拨地和拨款。

同时,建寺之后,剩余的土地就一般会出租给周围的农户耕种。

寺院的土地,是不需要向官府缴纳税赋的,这就让寺院会有剩余钱粮的可能。

再加上日常有信徒、香客的供奉,以及神灵宗教信仰的震慑,让寺院直接避免了兵马、盗匪的“光顾”,会在短时间内成为这方圆百里内最富有钱粮的“大户”。

也就是所谓的原始积累。

如果是风调雨顺的王朝盛世,那么在没有遇到灾荒、兵乱的情况下,百姓还不至于卖地卖儿卖女。

那此时,寺庙也是慈眉善目的信仰所在。

但一旦遇上灾害,就是寺庙开始进行“土地兼并”的盛会了。

在灾害出现后,当地官府是不会管是灾年还是丰年,照样还是需要农户缴纳田赋。

周围遇灾农民在没钱买粮或者纳税的情况下,则只能向寺院借利子钱。

第二年如果是风调雨顺就还好,但如果粮食继续失收,借利子钱的农民则不得不得向寺院贱卖土地。

随后,失地农民为了生存下去,又不得不租借原本属于自己的田土。

成为寺院的佃农。

同时,寺院面对比较头铁的农户,还会把侵吞的这部分土地,转租给地主恶霸。

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地主豪绅们,一方面可以交由地主恶霸们去催收,另一方面也是在当地形成利益共同体。

至于为什么要隔了这一层?

这样好处有两个:

第一、这样寺院就能自己摘干净,可以慈眉善目的收取百姓供奉和佃农们的地租;

第二、宗教势力通过租借土地的士绅、恶霸来干预、参与当地世俗政权的政务。

例如某县出现了一个逃犯,有目击证人指证该嫌疑犯是往山上寺院逃去。

正常来说,捕快是可以到全县所有地方,包括寺院进行搜查。

但巧的是,租借寺院土地的当地县衙的刑房吏员,“恰好”发现了该逃犯的其他逃跑路线,是往与寺院相反方向逃跑的。

刑房吏员第一时间把这条重要线索透露给捕快。

同时建议捕快没必要的话,别去打扰佛门静地。

捕快也是很爽快的听从建议,往“恰好发现的”线索方向找去。

随后逃亡寺院的强人,又往往会成为寺庙的看家护院之人,也就是所谓的“武僧”。

而武僧又能为寺院提供武力,对有所不从的佃农进行镇压以及守护寺产。

再加上兵乱、灾荒的缘故,大量人口会涌向寺院,而有地、有钱、有粮、有人的寺庙,在短二三十年内,就能迅速扩张。

并且,寺院得以在保持其宗教职能的同时,扩大自身的地产规模,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这既为寺院的日常运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寺庙在世俗中树立权威、扩大影响力提供了条件。

最后成为直接影响世俗政务、甚至是一方割据的力量存在。

而这所有的现象,都指向于一个根源:寺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