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什么是真?它跟你是用什么材质做的无关。”老皮马说,“如果一个小孩一直一直爱着你,不只是因为想跟你一起玩,而是真正地爱着你时,你就变成真的了。”
“我会受伤吗?”绒毛兔问。
“有时候会,”一向诚实的老皮马说,“可是,一旦你被人爱着,变成真的了,你就不再害怕受伤了。”
——《绒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
玛杰丽·威廉姆斯(Margery Williams)
这是一本关于伤与痛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爱、生活、坚强、快乐的书。本书将指引你破茧重生,寻找活着的意义,也将帮助你找到内心沉睡的力量。如若不是为了挣破悲伤的丝茧,没人愿意坚强,也没人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如此坚强。
每个人都有害怕失去的事物,害怕一旦失去它,自己就活不下去。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孩子,在他7岁那年不幸去世了,我曾以为自己也会随他而去。在最美好的年纪,我的孩子骤然离世,如流星般匆匆陨落。一次成功的肾脏移植,本给了他又一次拥有健康童年的希望。当他在爷爷家中心脏骤停,倒地不起时,这个希望毫无预兆地破灭了。他走的那天,我不在他身边。这个残酷的事实,至今仍笼罩在我心头,成为我一辈子无法释怀的悔憾。他死后,我的世界分崩离析,心田一夜荒芜,悲伤无尽,走投无路。
新冠疫情的肆虐,同样无情地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将他们拖入全然陌生的境地。它最狠戾之处,是让不幸的感染者被迫与外界隔绝,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孤独地死去,狠毒地在活着的人心中烙下它独有的伤疤。每思及此,我总忍不住惶恐。
还记得疫情早期,人们每天拼命搜索新闻,渴望从中看到任何一丝疫情结束的曙光,却失落地发现一切早已失控。在那段时间里,那种时间模糊的浑噩感,那种空间错位的迷失感,那种每天都要为了呼吸而挣扎的生活,与痛失亲人的感觉是如此相似。
除此之外,还有对未知的恐慌。没人知道这场疫情究竟夺走了什么,只知道无论失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必将是无尽的思念。那种大难临头的预感也是十分相似。曾有人将这种预感称为“悲伤的前奏”,尽管灾祸还没有发生,但你知道它很快就会降临,悲伤也会接踵而至。悲伤到来之前,若真有“前奏”,那它离去之时,也应留有“余音”,回荡在心房的回音室里,一声又一声地呜鸣。
人们不能像开处方药一样,无法按照你的需求为你分发希望。但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汲取希望,从分享的故事中汲取希望。孩子去世之后,我需要希望支撑我走下去。作为一名记者,通过报道那些身处逆境的人和那些关于生存与蜕变的故事,我找到了希望。他们是平凡生活中的勇士,即使突逢巨变,也仍坚韧不拔,勇敢面对一切。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学会了如何在失去至亲之后,重新扬起生命之帆。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持久战中,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愿他们和我一样,从这些故事中寻获勇气,得到启发。
卡罗尔·史密斯(Carol Smith)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