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节能设计手册(建筑节能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建筑节能基本原理、途径与设计要求

一、建筑节能基本原理

(一)建筑传热的方式

建筑物内外热流的传递状况是随发热体(热源)的种类、受热体(房屋)部位及其媒介(介质)围护结构的不同情况而变化的。

1.传热方式

热流的传递称为传热。传热的方式可分为辐射、对流和导热三种方式。

(1)辐射传热。辐射传热是指以电磁波的形式把热能由一个物体(发热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受热体)的现象。

(2)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指具有热能的气体或液体在移动过程中进行热交换的传热现象。

(3)导热。导热是指物体内部的热量由一高温物体直接向另一低温物体转移的现象。这种传热现象是两直接接触的物体质点的热运动所引起的热能传递。一般来说,密实的重质材料,导热性能好,而保温性能差;反之,疏散的轻质材料,导热性能差,而保温性能好。材料的导热性能以热导率表示。

2.建筑物的传热

建筑物的传热通常是以辐射、对流、导热三种方式同时进行,综合作用的效果。

以屋顶某处传热为例,太阳照射到屋顶某处的辐射热,其中20%~30%的热量被反射;其余一部分热量以导热的方式经屋顶的材料传向室内,另一部分则由屋顶表面向大气辐射,并以对流换热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空气,如图1-2所示。

图1-2 屋顶传热示意图

图1-3 室内外传热示意图

又如室内传热情况,火炉炉体向周围产生辐射传热,以及与室内空气的导热传热;室内空气被加热部分与未加热部分产生对流传热。室内空气温度升高和炉体热辐射作用,使外围结构的温度升高,这种温度较高的室内热量又向温度较低的室外流散,如图1-3所示。

(二)建筑保温与隔热

1.建筑保温

建筑保温通常指围护结构在冬季阻止室内向室外传热,从而保持室内适当温度的能力。保温是指冬季的传热过程,通常按稳定传热考虑,同时考虑不稳定传热的一些影响。

2.建筑隔热

建筑隔热通常是指围护结构在夏天隔离太阳辐射热和室外高温的影响,从而使其内表面保持适当温度的能力。隔热针对夏季传热过程,通常以24h为周期的周期性传热来考虑。

(三)建筑得热与失热的途径

1.建筑得热因素

在一般房屋中,热量来源有:

(1)系统供给的热量。主要有暖气、火炉、火坑等采暖设备提供。

(2)太阳辐射热供给的热量。阳光斜射,透过玻璃进入室内所提供的热量。普通玻璃透过率高达80%~90%,北方地区太阳入射角度低达13°~30°,南窗房间得热量甚大。

(3)家用电器发出的热量。家用电器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吸尘器及电灯等发出的热量。

(4)炊事及烧热水散发的热量。

(5)人体散发的热量。一个成人散热量约为80~120W。

2.建筑失热因素

一般房间建筑中,散失热量的途径有:

(1)通过外墙、屋顶和地面产生的热传导损失,以及通过窗户造成的传导和辐射传热损失。

(2)由于通风换气和空气渗透产生的热损失。其途径可有门窗开启、门窗缝隙、烟囱、通气孔以及穿墙管缝孔隙等。

(3)由于热水排入下水道带走的热量。

(4)由于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气外排散失的热量。

(四)建筑气密性

1.建筑气密性及换气次数

建筑气密性是指建筑物围护结构阻止空气流通的严密程度。由于受到外界空气流动及建筑物内外温差作用,以及开启的门窗及各种孔洞、缝隙的存在,则产生内外空气流通,即外界冷空气进入房间,并迫使室内热空气外流,引起换气热转移和建筑的通风换气。

建筑气密性指标主要用室内换气次数确定。换气次数为1h内通过孔隙进入室内空气量与室内体积之比值,单位为次/h。

2.换气次数的选定

换气次数的确定,应兼顾卫生和节能两方面。从节能角度,宜尽量提高建筑的气密性,减少换气次数;从卫生角度,则必须有足够的通风换气量,以稀释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气及其他气味,保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一般情况下,每人所需新鲜空气量约为20m3/h。现代气密性程度高的住宅,进气口显得特别重要。

(五)采暖供热系统热效率

由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组成的系统,称为采暖供热系统。采暖建筑的供热要依靠采暖供热系统来保证。采暖系统热效率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采暖建筑耗能及建筑热环境质量。

我国城市采暖主要是使用煤炭,采暖方法主要采用锅炉供热。因而,优化整个城市燃煤锅炉采暖系统是达到高效率的根本途径。其中就包括合理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采暖设备的正确选择、合理组织运行管理等,使之满足采暖需要,且不留过多富余量。同时,要做好以下各环节:城市供热总体规划,各供热点供热规模部署,选择热负荷设计参数,安排锅炉容量和台数,配置煤源和煤种,选用循环水泵、鼓风机和引风机,确定供热管网,管径及其保温方法,布置散热器,选择和制定连续供热或供热的制度,随气候因素变化进行运行调节,运用价值规律制定采暖收费标准,进行采暖体制改革等。

二、建筑节能的途径与手段

(一)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

建筑能耗,经过粗略的估算,其中的2/3~3/4可通过正确的、理想的建筑措施节省下来。这不仅对建筑设备技术具有新的意义,而且给建筑设计带来新概念——新技术和高品位的建筑设计融为一体。这种新的建筑设计概念以整体综合设计取代现有线性思维,以设计出节省能源的建筑。

在从建筑设备和建筑本身发掘潜力的同时,建筑的使用者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舒适性要求和建筑功能用途适当调整,以及有意识的运行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建筑投资和能源消耗。

1.“生态圈”

在酝酿建筑设计时,由“生态圈”(图1-4)中表现的联系应得到充分重视,在这个“生态圈”中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重点分区,例如外部空间、建筑体量和建筑设备等,同时各种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可能性也归纳在其中。在具体实施上,每一个要素并不是像线性思维用在完成后的建筑上,而是融合在建筑设计中。每一个单独要素,如中庭、土壤、水面、大厅空间、构造、立面、屋顶和其他各种建筑设备均一样重要,并应得到同样对待。它们应整体地、综合地引入到设计中。

图中的连线所表示的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建筑中降温。

图1-4 生态圈

2.外部环境

在建筑设备设计时,外部环境所起的作用应放在重要位置考虑。由土壤、绿化、水及空气等组成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以用来减少建筑设备的数量或功率,同时节省能源和运行费用。作为整个生态设计的组成部分,外部环境将在未来建筑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外界气流、地热资源、雨水等的利用及外部绿化等均属于外部环境。

3.建筑形式和位置

在城市规划时就应将重要的生态观点引入其中,以便达到城市空间的自然通风和降温。进行一个城市规划时,建筑物的高度和朝向定位均应充分考虑地区风向和风力的因素,以便使整个城市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不同的建筑布局及平面形式将形成不同的冷热量消耗。

降低热耗以及调整热量吸收不仅和建筑的朝向,同时和建筑的形状、建筑体形系数密不可分。

4.建筑和建筑结构

除了建筑形式和位置,建筑结构、立面构造以及开敞空间的应用均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在夏天尽可能通过自然的办法降低室内温度可利用混凝土的吸热性能,这项措施可将制冷能耗降低30%。通过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的共同协作而形成的建筑体量吸热设计,可以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建筑的空间质量在主观及客观上均得到很大改善,即不仅是室内实际温度,同时感受温度都将处于一个较理想的状态。

(二)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手段

1.选择适当可靠的技术措施

认真考虑工程的具体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建筑体系、采暖系统、施工时间、地方习惯和业主意图等因素,经设计方案比较,做出正确选择,这些技术措施要经过工程试点,证明成熟可靠,方可推广采用。

2.优先选用投资少、节能效率高的技术

采用新技术所增加的资金,必须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在开展节能的前期,宜广泛采用门窗密封等简易技术;其次是安装散热器恒温阀;再次是采用屋顶保温;高效锅炉的应用,节能效果也很明显。

3.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

经过良好设计,达到优化利用太阳能的建筑称为“太阳能建筑”。

三、采暖居住建筑特点及节能原理

(一)采暖居住建筑的基本特点

居住建筑主要为住宅建筑(约占92%),其次为集体宿舍、旅馆、招待所、托幼建筑等(约占8%)。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供人们居住使用,而且一般都是昼夜连续使用。因此,在这类建筑中对室温和空气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在采暖地区需设置采暖设备,室内需有适当的通风换气。冬季室内温度一般要求达到16~18℃,较高要求达到20~22℃。居住建筑的层高一般为2.7~3.0m,开间一般为3.3~3.6m。

目前,住宅建筑中的人均占有居住面积约为7~8m2、人均占有居住容积为18.2~20.8m3;集体宿舍中人均占有居住面积约为3~4m2、占有居住容积8.1~10.8m3。城镇居住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大城市有部分中高层和高层住宅。近年来,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出现形式多样化,建筑物体形系数有变大的趋势。例如在寒冷地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多层住宅的体形系数,已从原来的0.30左右变为0.35左右。但在严寒地区,这种变化较小,如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多层住宅的平面和立面仍比较规整,体形系数仍保持0.30左右。

(二)采暖居住建筑的耗热量构成

采暖居住建筑的耗热量由通过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和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热量两部分构成。以北京地区80住2-4、80MD1、81试塔1等三种多层住宅为例,建筑物耗热量主要由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构成,约占73%~77%;其次为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热量,约占23%~27%。在传热耗热量所占的份额中,外墙约占23%~34%;窗户约占23%~25%;楼梯间隔墙约占6%~11%;屋顶约占7%~8%;阳台门下部约占2%~3%;户门约占2%~3%;地面约占2%。窗户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相加,约占全部耗热量的50%。哈尔滨地区80龙住1,4个单元6层楼,砖混结构住宅,在建筑物耗热量中,传热耗热量约占71%,空气渗透耗热量约占29%。在传热耗热量所占份额中,窗户约占28.7%;外墙约占27.9%;屋顶约占8.6%;地面约占3.6%;阳台门下部约占1.4%;外门约占1%。窗户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相加,约占全部耗热量的57.7%。

从传热耗热量的构成来看,外墙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窗户,以下是楼梯间隔墙(在有不采暖楼梯间情况下)和屋顶,阳台门下部、户门和地面所占比例较小,但这些部位的保温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基本原理

采暖居住建筑物在冬季为了获得适于居住生活的室内温度,必须有持续稳定的得热途径。建筑物总的热量中采暖供热设备供热占大多数,其次为太阳辐射得热,建筑物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电和人体散热等)。这些热量的一部分会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和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向室外散失。当建筑物的总得热和总失热达到平衡时,室温得以稳定维持。所以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是,最大限度地争取得热,最低限度地向外散热。具体可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有效的组团规划、单体设计,从朝向、间距、体形上保证建筑物受太阳辐射面积最大。

(2)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及外表面积和加强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传热耗热量。

(3)提高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空气渗透耗热量,提高门窗保温性减少其传热耗热量。

(4)改善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提高锅炉运行效率;加强供热管线保温;加强热网供热的调控能力。

(四)采暖居住建筑节能途径

对于建筑物来说,节能的主要途径是:减小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加强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传热耗热量;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耗热量。在减少建筑物总失热量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太阳辐射得热和建筑物内部得热,最终达到节约采暖设备供热量的目的。

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一般只能将燃料所含热量的55%~70%转化为有效热能(亦即锅炉的运行效率为0.55~0.70)。这些热量通过室外管网输送,沿途又将损失10%~15%(亦即室外管网的输送效率为0.85~0.90)。剩余的热量供给建筑物,成为采暖供热量。因此,对于采暖供热系统来说,节能的主要途径是:改善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以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加强管道的保温,以提高室外管道的输送效率。

四、空调建筑节能原理与设计要求

(一)空调建筑节能基本原理

我国夏热冬冷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夏热冬暖的广东、广西、福建地区,空调器在建筑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些地区空调耗电已成为建筑能耗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技术途径实现空调建筑的节能。本书所述空调建筑系指一般夏季空调降温建筑,即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2℃的舒适性空调建筑。

空调建筑得热一般有以下三种途径:

(1)太阳辐射通过窗户进入室内构成太阳辐射得热。

(2)围护结构传热得热。

(3)门窗缝隙空气渗透得热。

这些得热随时间而变化,且部分得热被内部围护结构所吸收和暂时储存,其余部分构成空调负荷。空调负荷有设计日冷负荷和运行负荷之分。设计日冷负荷专指在空调室内外设计条件下,空调逐小时冷负荷的峰值,其目的在于确定空调设备的容量。运行负荷系指在夏季空调期间为维持室内恒定的设计温度,需由空调设备从室内除去的热量。空调运行能耗系指在夏季空调期间,在空调设备采用某种运行方式的条件下(连续空调或间歇空调),为将室温维持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需由空调设备从室内除去的热量。

(二)影响空调负荷的几个主要因素

热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空调负荷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个:

1.围护结构的热阻和热容量

对于非顶层房间,当窗墙面积比为30%时,各朝向外墙热阻值的增加,对空调设计日冷负荷和运行负荷的降低并不显著。例如外墙热阻值从0.34m2·K/W增至1.81m2·K/W,设计日冷负荷降低9%~13%,运行负荷降低10%~13%。但当热阻值从0.34m2·K/W增至0.50m2·K/W阶段,设计日冷负荷和运行负荷的降低较为明显。对于顶层房间,当窗墙面积比为30%时,屋顶热阻值的增加,能使设计日冷负荷降低42%,运行负荷降低32%,效果显著。对于任何位置、任何朝向的空调房间,外墙和屋顶的热容量对空调运行负荷的影响极小,仅2%左右。但当外墙和屋顶的热容量较低时,增加热阻,降低空调负荷的效果较为明显;当外墙和屋顶的热容量较高时,增加热阻,降低空调负荷的效果较差。在热阻和热容量两个因素中,对降低空调负荷而言,热阻的作用要大于热容量。也就是说,采用热阻值较大、热容量较小的轻型围护结构,对空调建筑节能是有利的。

2.房间朝向及热容量

房间朝向对空调负荷的影响很大。不论围护结构的热阻和热容量如何,顶层及东、西向房间的空调负荷都要大于南、北向房间。在窗墙面积比为30%时,东、西向房间的设计日冷负荷和运行负荷,分别比南向房间要大37%~56%及24%~26%;顶层房间的设计日冷负荷及运行负荷,分别比南向房间的要大14%~80%及25%~69%。因此,避免在顶层设置空调房间,以及减少东、西向空调房间是空调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

对于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较大的舒适性空调房间,增大房间的热容量,对降低空调能耗具有显著作用。例如,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2℃时,重质(内围护结构的)房间的运行能耗,仅为轻质(内围护结构的)房间的1/3。

3.窗墙面积比和窗户遮阳状况

空调设计日冷负荷和运行负荷是随着窗墙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加的。窗墙面积比为50%的房间,与窗墙面积比为30%的房间相比,设计日冷负荷要增加25%~42%,运行负荷要增加17%~25%。大面积窗户,特别是东、西向大面积窗户,对空调建筑节能极为不利。提高窗户的遮阳性能,能较大幅度地降低空调负荷,特别是运行负荷。

4.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

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对空调负荷有一定的影响。当房间的换气次数(1/h)由0.5增大至1.5时,设计日冷负荷及运行负荷分别要增加41%及27%。因此,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对空调建筑节能有一定意义。

(三)空调建筑节能设计要点

根据空调建筑物夏季得热途径,总结出以下节能设计要点:

(1)空调建筑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或东西向窗户,以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得热。

(2)空调房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3)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转角处,有伸缩缝处及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4)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空调建筑外表面积宜尽可能的小,表面宜采用浅色,房间净高宜降低。

(5)外窗面积应尽量减小,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单层窗)和0.40(双层窗)。向阳或东西向窗户,宜采用热反射玻璃、反射阳光镀膜和有效的遮阳构件。

(6)外窗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窗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 7107—2002)中规定的3级水平。

(7)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规定的要求(表1-3)。

表1-3 舒适性空调建筑围护结构的最大传热系数

(8)间歇使用的空调建筑,其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轻质材料;连续使用的空调建筑,其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厚重材料。

五、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相关规范主要内容简介

(一)《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简介

1.适用范围及施行时间

标准第1.0.2条规定:本标准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设置集中采暖的新建和扩建居住建筑建筑热工与采暖节能设计。暂无条件设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其围护结构宜按本标准执行。

该标准是我国1996年7月1日施行的新的节能标准(相对于JGJ 26—86的原节能标准)。暂无条件设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其围护结构宜按标准执行。至于使用功能与居住建筑相近的其他民用建筑、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究竟包括哪些建筑,如何参照使用也不够明确,故都不列入该标准适用范围。

2.主要内容

节能标准中,包含以下内容:

(1)规定了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和采暖耗煤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2)建筑热工设计的一般规定及围护结构设计,包括全国不同采暖地区居住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

(3)采暖设计的一般规定,采暖供热系统要求,管道敷设与保温。

(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简介

1.适用范围及施行时间

标准第1.0.2条规定: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该标准是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制定。标准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该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主要内容

该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

(2)术语。

(3)室内环境节能设计计算参数。

(4)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

(5)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

附录A 建筑外遮阳系数计算方法。

附录B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

附录C 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经济绝热厚度。

(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1)简介

1.适用范围及施行时间

标准第1.0.2条规定:本标准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

该标准于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主要是为改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提高采暖和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而制定的标准。夏热冬冷地区是指长江中下游及其周围地区。

2.主要内容

该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

(2)术语。

(3)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指标。

(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

(5)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

(6)采暖、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

附录A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

附录B 建筑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四)《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03)简介

1.适用范围及施行时间

标准第1.0.2条规定:本标准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

该标准于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主要是为了改善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提高空调和采暖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而制定的标准。夏热冬暖地区位于我国南部,在北纬27°以南,东经97°以东,包括海南全境,广东、广西大部,福建南部,云南小部分以及香港、澳门与台湾。为细化节能工作,标准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北区内建筑节能设计应主要考虑夏季空调,兼顾冬季采暖。南区内建筑节能设计应考虑夏季空调,可不考虑冬季采暖。

2.主要内容

该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

(2)术语。

(3)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指标。夏季空调室内设计计算指标: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计算温度为26℃,换气次数为1.0次/h。北区冬季采暖室内设计计算指标: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计算温度为16℃,换气次数为1.0次/h。对窗的遮阳作出规定。

(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对北区住宅的体形系数作了建议性规定,规定了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同时针对外墙的不同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规定了外窗的平均窗墙面积比与传热系数的对应关系。

(5)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

(6)空调采暖和通风节能设计。

附录A 夏季和冬季建筑外遮阳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

附录B 建筑物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的简化计算方法。

(五)《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1993)简介

1.适用范围及施行时间

规范第1.0.2条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规范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

2.主要内容

该规范是民用建筑热工设计的基本依据,分六章及附录组成:

第一章为总则。

第二章规定了室外气候计算参数。

第三章为建筑热工设计要求,包括: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冬季保温设计要求;夏季防热设计要求;空调建筑设计要求。

第四章为围护结构保温设计,包括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的确定;围护结构保温措施;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措施;窗户保温性能的规定;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等。

第五章是围护结构隔热设计要求及措施。

第六章是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措施。

附录一是相关名词解释。

附录二是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六、相关规范及标准对建筑节能的规定和要求

(一)《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相关条文摘录

7.3.1 建筑物宜布置在向阳、无日照遮挡、避风地段。

7.3.2 设置供热的建筑物体形应减少外表面积。

7.3.3 严寒地区的建筑物宜采用围护结构外保温技术,并不应设置开敞的楼梯间和外廊,其出入口应设门斗或采取其他防寒措施;寒冷地区的建筑物不宜设置开敞的楼梯间和外廊,其出入口宜设门斗或采取其他防寒措施。

7.3.4 建筑物的外门窗应减少其缝隙长度,并采取密封措施,宜选用节能型外门窗。

7.4.1 夏季防热的建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绿化环境、组织有效自然通风、外围护结构隔热和设置建筑遮阳等综合措施;

2 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建筑物的平面空间组织、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通风;

3 建筑物的东、西向窗户,外墙和屋顶应采取有效的遮阳和隔热措施;

4 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应进行夏季隔热设计,并应符合有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7.4.2 设置空气调节的建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的体形应减少外表面积;

2 设置空气调节的房间应相对集中布置;

3 空气调节房间的外部窗户应有良好的密闭性和隔热性;向阳的窗户宜设遮阳设施,并宜采用节能窗;

4 设置非中央空气调节设施的建筑物,应统一设计、安装空调机的室外机位置,并使冷凝水有组织排水;

5 间歇使用的空气调节建筑,其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轻质材料;连续使用的空调建筑,其外围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重质材料;

6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应符合有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二)《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2005)相关条文摘录

5.3.1 宿舍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5.3.2 宿舍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采取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及节约采暖和空调能耗的措施。

5.3.3 严寒地区宿舍不应设置开敞的楼梯间和外廊,其入口应设门斗或采取其他防寒措施;寒冷地区的宿舍不宜设置开敞的楼梯间和外廊,其入口宜设门斗或采取其他防寒措施。

5.3.4 寒冷地区居室的西向外窗应采取遮阳措施,东向外窗宜采取遮阳措施;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居室的东西向外窗应采取遮阳措施。

(三)《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相关条文摘录

10.1.1 住宅应通过合理选择建筑的体形、朝向和窗墙面积比,增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使用能效比高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设备和系统,采取室温调控和热量计量措施来降低采暖、空气调节能耗。

10.1.2 节能设计应采用规定性指标,或采用直接计算采暖、空气调节能耗的性能化方法。

10.1.3 住宅围护结构的构造应防止围护结构内部保温材料受潮。

10.1.4 住宅公共部位的照明应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节能控制措施。

10.1.5 住宅内使用的电梯、水泵、风机等设备应采取节电措施。

10.1.6 住宅的设计与建造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