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学与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城市作为创新的重要区域载体,集聚大量创新资源,是创新链与产业链交汇之地,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在面对美国的科技竞争与产业链脱钩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构建具有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产业链,聚集未来的重大科学开展研究并实现成果产业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世界创新型城市群之中,美国的硅谷独树一帜。它以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企业集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英国伦敦也不示弱,拥有着世界一流的教育和设计机构,是享誉全球的设计之都和广告产业的中心,闻名遐迩的创意特色产业也逐步成为其带动周边城市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擎动力。但这些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自然生长的结果,与此不同的是,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合肥的精彩绽放则是后起之秀。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人造太阳”惊艳亮相,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实现与国际同行从并跑到领跑,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以芯片、平板显示、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地标产业加速壮大,而被人们称之为“最大黑马城市”“最牛风投城市”“最有人气的顶流城市” ……
若以大学的数量、质量来论,北京拥有大学的规模国内第一,也不缺国内顶级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更不乏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条件,为什么没有产生诸如量子科学、量子通信的技术与产业;若论发展机会,深圳依赖于改革开放,凭借其对知识、科技和人才资源的吸引集聚机会,但并没有产生多少原创性的技术与产品,其创新停留在模仿层次;更有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产业体系健全发达,创新要素富集,国际化程度较高,研发能力全国领先,产业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却面临西方国家的“脱钩断链”窘境。而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合肥经过近30年的奋斗,从当年330亿GDP进入今天万亿俱乐部,不仅经济规模增长快,而且创新能力进入国内前十,成功地实现了逆袭。人们不禁要问:在众多的城市中为什么是合肥冒出来?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合肥?其成功逆袭的密码是什么?哪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哪些经验独具特色?合肥的成功能否一直保持下去?
一时间,合肥成功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有人认为,它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是技术的创新,是科学的创新,从不同的维度给出了答案,见仁见智。但不全面、不系统,需要进行深度挖掘,才能给出比较客观的回答。Steven Jobs曾言:“了解过去才能够更好地开创未来”,正是出于好奇,我花费近两年的时间,对合肥市发展演变过程及其逆袭成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与思考,对合肥成功逆袭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与美国的硅谷进行比较,写就本书——《合肥逆袭之路——创新四螺旋》。
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在《未来启示录》一书中曾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效解决“如何做”这类操作上的问题,还要对于“为什么”这类意义上的问题具有清晰的认识和透彻的把握。若对“为什么”这层意义上的问题,缺乏透彻的理解和有效的把握,也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于逐渐迷失。中国的《易经》有“三易”之说。一是,变易,是研究变化的学问;二是,不易,是研究变化背后不变规律的学问;三是,简易,研究变化背后不变规律,并且用简约的方式呈现的学问。易经是变易、不易和简易的综合,我深以为是。创新,无论是突变,还是渐变,皆为变化的形式,研究合肥创新模式,正是探索其创新背后的不变规律,并以简单、简约的形式呈现给人们。同时,正如硅谷模式不可以“复制”,合肥模式同样不可复制,下一个合肥需要主政者、创新者从合肥经验中领悟到其成功的真谛,依靠创意和想象力,从自身的基础出发对之加以改进或加以再创造才能产生;只有创新者不是“模仿者”,才能创造下一个合肥。因而,本书无意仅仅停留在对合肥现象的描述,更重在对于现象背后的道理分析,为国内城市主政者进行其他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参考。
当有为的政府、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政府创新金融在合肥高度集聚以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创新核聚变而产生的能量,无法估量。基于上述思考,本书主要探索合肥逆袭现象背后四大要素动态相互作用、螺旋式前进的内在规律。具体内容分为八章,按照总—分—总的布局,先从合肥近30年的飞速发展现象入手,通过案例的思考、理论研究,构建其后的四螺旋创新理论,再分别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创新金融、有为的政府四个方面展开进行详细剖析,最后回到基于科学的创新与城市发展,进一步深层次探讨四螺旋支持的创新链—创新生态—城市发展之间的超循环机制,全面、深入地揭示合肥成功逆袭的内在密码。
我的博士生吴玉翔完成第五章创新型企业案例的写作,提供了第二章第二节合肥市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资料;博士生唐娜完成第四章第三节科学家创业案例写作,第二章第一节合肥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的写作,其余内容为笔者本人完成。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同时,为他们跟着我研究创新管理所取得的快速进步感到欣慰!
本书写作过程中,安徽省创谷资本董事长钱进、经理宁俊锟,中国科技大学科大硅谷刘启明,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调研资料。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王辉同学在合肥调研时,为调研做了大量的联系与协调工作。本书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提供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872049)的资助。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提文静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量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本书可供从事政府部门管理、大学管理人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以及从事创新金融的VC、PE、天使投资等读者学习与工作参考。
虽比高飞雁,犹未及青云,愿合肥在国际化的创新空间飞得更高、更远。
张青
2023年7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