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海民散文诗歌合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诠释谷咀

一日,好友老贺(贺发财)打来电话:“老家伙,我带你到谷咀一游。”

这年月,必须脸厚,立马愉快答应。蜗居小院,跟自己对话,打造属于自己的感悟,一些过去认识的书友渐次不再来往,难得有朋友还记得你这个老朽。

谷咀,顾名思义,就是坐落在山峁上的一座山村,这里三面临沟,只有北边一条直道通往凤栖。谷咀到凤栖,走得老汉腰弓起。言下之意这十里路很硬(方言,远),印象中那不叫路,而是一条深深的胡同。人在胡同里行走,只有伸长脖子才能看到路两边的农田谷黄糜熟,偶尔抬起头,一只野狼蹲在塄畔上,贪婪的眼神里裸露着野性……这时,你不用害怕,更不能折转身逃跑,你应该熟视无睹,照直向前走,最好手里握一根棍子,从精神上给野狼以威慑,野狼看你不怕它,只得作罢。

还有一条谚语:上了谷咀坡,神婆子比驴多。好像有点骂人的味道,事实的确如此。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摆脱饥饿带来的威胁,把精神寄托给神灵,虽然破除迷信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老百姓遇到天灾人祸总爱求神打卦,请“神仙”来做道场。于是各种各样的“神婆”、“神汉”便应运而生。别看穷人们从牙缝里抠食(方言、相当于省吃俭用),可是给“神仙们”的供奉却尽其所有。

翻过谷咀沟就到了老庙镇,幼时的我常常跟上老父亲去老庙镇赶集。老庙镇的集市中午过后才开始摆摊做买卖,父子俩主要是去买红薯,老庙镇的红薯比凤栖县城每斤便宜一两分钱。父亲挑两筐,我背半褡裢,记忆中老父亲一直靠卖烤红薯养家糊口,小生意挣得是分利(润)。赶完老庙集会翻过沟到谷咀时已经天黑,父子俩走得口干舌燥,走进一家农户的窑洞,向女主人讨一瓢凉水喝。看得出女主人很为难。原来谷咀人吃水要到沟里去挑,一来回十里山坡。谷咀人有一句口头禅:“宁给你半拉玉米馍,舍不得一口水给你喝。”后来,父亲给了那家女主人一个红薯,那家女主人才勉强舀了半瓢凉水递给我,我接过水瓢一饮而干,老父亲咂巴了一下嘴,咽了一口唾沫。那家女主人也许发了善心,又舀了半瓢水递给父亲喝。

日攒成月,月垒成年,谷咀人祖祖辈辈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虽然谷咀连接凤栖南北二塬,由于坡大沟深,农人的日子过得艰难。

人老了就是这样,说话容易走题,眼睛越看越近、心思越想越远,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主题。现今的谷咀村已经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度假村,那条几千年来由过往的行人用脚板踏出来的胡同消失了,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从凤栖直通谷咀,公路两边的混凝土建筑各具特色,驱车走不多远便看到连片成荫的苹果园,虽然果实套着袋子,但是你能感觉得到,苹果卸袋的日子已经不远。

同行的还有原县人大主任李蛇喜夫妇,李老先生刚刚完成出版了描写父亲李新安的自传体文学《我的父亲李新安与洛川苹果》一书,用大量翔实的事实记载了洛川苹果之父李新安老人引进、发展洛川苹果感人的事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在李蛇喜老先生充满自信和祥和的脸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父亲李新安的身影。

好像用不了十分钟,城建局原书记张宏斌已经开车把我们带到了谷咀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谷咀旅游度假村》的牌楼,现在农村经济发达了,几乎各村都修了牌楼,感觉中牌楼没有什么特色,但是旅游度假村几个字却让人耳目一新,那不是自封的职衔,得到了远近游客的默认。汽车驶进牌楼朝西瞅,一座新建的游泳馆让人耳目一新。游泳馆门前以及周围停满了小车,可见游泳馆生意的火爆。谷咀村缺水的状况早已经成为历史,县上修建的大型净水池就坐落在游泳馆旁边,经过净化的水源通过管道输往凤栖,供应全县城人们的生活用水。

近几年我几乎每年都来谷咀,对谷咀的山山峁峁非常熟悉。每次来谷咀都有不同的发现,每次来谷咀都让人异常兴奋。国家投资兴建的《黄土地质公园》就坐落在谷咀村内,这里浓缩了黄土高原所有的地质地貌,常有远方的游客来这里游玩,他们站在沟畔上极目四望,为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赞叹不已。当然,也有不少科学家来这里考察,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和进化发表具有考研价值的论文,这片广袤的土地神秘的面纱被一层层揭开,为黄土高原的改造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谷咀的东沟有一座人工修建的湖泊,取名《甘罗湖》。有关甘罗十二岁拜相(当宰相)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说甘罗就出生在凤栖,京兆村的南边有一座甘罗墓。对于历史典故不必认真,没有人去考证那些传说的真伪,甘罗究竟有没有到过谷咀不必考证,干罗湖却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湖边常有渔翁垂钓,据说湖内的鱼属于放生,有人不消一个时辰就能钓上来几条大鱼,那些鱼可不是白钓的,必须由管理人员过秤收费。明知有诈,游客们仍然乐此不疲,大家图的是开心。

汽车停在一排整齐划一的农家大院旁边,老贺拨通了电话,不多一会儿当过三十多年谷咀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基层干部党马茹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大家都是老熟人,改革开放初期我收购过谷咀村的苹果,一晃几十年不见,大家都进入耄耋残年,不过看起来老书记精神依然矍铄,言谈吐语透出一种热情和干练。猛然间发觉大家都已经退休或者离岗,在一起相聚是为了寻欢作乐,不过看起来大家退休不离岗,依然运用不同的方式为凤栖的发展做出奉献。

热情的主人为客人端上了院子里自产的葡萄和熟透的西红柿,大家都很健谈,言谈吐语中透露出对过往艰苦奋斗的历史的眷恋,谈到熟悉的人和事,谈到凤栖的过去和现在,永不停歇的探索和变革改变着凤栖的面貌,凤栖县城的发展倾注了张宏斌老城建局长的心血。大家都老了,离休或者退居二线,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感觉中不虚此生,回首往事没有忏悔和遗憾。

谷咀的发展当然离不开苹果,改革开放的初期老书记党马茹正当壮年,正是他带领村民们大胆创新,把荒芜的山峁变成了栽植苹果树的金山银山,每年到了苹果成熟的季节,全国各地收购苹果的背包客如约而来,穿上崭新“料子衣服”(当年农民们把化学纤维做成的衣服统一称为料子)的农人们矜持地站在自家果园的旁边,操着浓厚的乡音跟前来收购苹果的果商谈判,经过几来回讨价还价,买卖双方达成契约,果农们便极尽所能,烹炖煎炒,热情地招待远方的客人。

苹果树的栽植和发展让农人们快速致富,果商们结算时都从挎包里掏出了整捆的“疙瘩子”钱,农人们粗糙的大手一张张数着印着毛爷爷的百元大钞,脸上的皱褶好似菊花一般绽开。

好像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旅游业便在谷咀村悄然兴起,家家在自家的院子内和窑洞里办起了“农家乐”餐馆,并且越办越红火,久盛不衰。

开办农家乐餐馆必须具备地方特色,让客人们吃得舒畅吃得新鲜,餐饮业不是人人都能够开办,一碗面条就能够检测得出这家媳妇厨艺的优劣,餐饮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的历练,生意做的是回头客,回头客越多这家餐馆就越办越红火。那不容易,众口难调,能让人人都很满意的确很难,但是谷咀村做到了,不但南来北往的游客慕名而来,就是凤栖本地的食客也经常来谷咀聚餐,远离城市的喧嚣,这里的农家大院优雅而自然,窑洞具备冬暖夏凉的特色,人们坐在窑洞里吃饭,感觉到一种家的温暖。

我们几个离退休老人谝闲下象棋摸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热情好客的主人邀请我们去吃农家乐,谁知道食客爆满,一连联系了几家餐馆都没有空位,谷咀村的餐饮业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好容易找到一家有空位子的窑洞,大家刚刚坐定,李主任的电话就响了起来,原来是县文化局原局长李小龙先生打问我们在哪里?他也驱车前来助兴,享受离职退休后的那一份休闲。

我跟李小龙交往已经四十年,亲眼见证了李小龙先生为了凤栖文化的发展而呕心沥血,四十年是凤栖发展历史的一个节点,我们这一代人为了凤栖的繁荣而付出了所有,耄耋之年在一起相聚,自然有许多欢乐和感叹。谷咀村是凤栖的一个缩影,凤凰鸟终于飞回来了,凤栖的苹果产业名扬海内外!一道道颇具凤栖特色的菜肴摆满了餐桌,有黄黄馍、软馍、油糕荞面卷,当然还有老式火碗(火锅),老婆笼手巾(一种面食)。大家开怀畅饮、大嚼大咽、划拳猜令、放飞自我,感觉中壮心不已,有一种老骥伏枥的豪迈。

吃完饭走出农家大院,凤栖高原已经被夜幕覆盖,大家互道一声保重,说声再见。回到自己的陋室意犹未尽,久久未能入眠,坐在电脑前一笔一划的篆刻这一天的感悟,不知不觉已到凌晨四点……

2022年8月18日于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