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朱牛印象
三
日子在不经意间走过,我们摄取的只是其中的一些片段。透过那些残存的历史遗迹,我们的内心依然震撼。古老的朱牛镇已经被平整为一片片农田,我们只是从田间地头看见那些散落的瓦砾,朱牛镇的烽火台在旷野里孤零零地耸立,向我们诉说着硝烟弥漫的过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了生存,既要弯腰弓背辛勤劳作,又要防备同类的侵袭。自从有人类以来,杀戮和战争一刻也没有停息。战争的全部目的只有一个,掠夺财富和土地。互不相识的汉子转瞬间成为势不两立的仇敌,冷兵器时代,那高筑的土城墙确实是抵御外敌的屏障。男人们为了保护女人和孩子,挖了几里路长的地道,地道一般直通沟畔的崖窑,崖窑里储存着粮食和生活资料,女人和孩子们躲进崖窑里提心吊胆,仄起耳朵聆听城墙内外杀声震天。脚下的土地被阵亡将士的血渍渗染,荒野里的土坟在一年年增多,新生婴儿的啼哭刺破黎明前的夜空,悲壮和欢乐同在。
战争只是历史的一角,闹不清人跟人之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恩怨情仇。在朱牛的日子,我们了解最多的是遍布各地的庙宇。中国的神仙们跟政府职能部门一样,各司其职各管一行,可能老爷庙最大,老爷庙内供奉着释迦牟尼的神像,释迦牟尼统领着佛界所有的神仙,中国人把释迦牟尼叫如来。朱牛是洛川县的最南端,洛河流经朱牛地段时河床变宽,这里的水流不再湍急,即使那落差不高的瀑布也看起来温情脉脉,徜徉在洛河岸边,有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悠闲。
其实洛河更像一条长长的藤蔓,串联起沿岸数百个村庄,串联起村庄的过去和现在。桐木石庵就是洛河岸边的一座村庄,村子旁边有一座老爷庙,老爷庙的正殿已经惨遭焚毁,只剩下那参天的古松和遍地瓦砾,站在老爷庙的废墟上举目远眺,看氤氲之气从脚下升腾,仿佛置身于仙境。洛川县北的洛河岸边也有一座相同规模的寺庙,叫做大悲寺,大悲寺跟县南的老爷庙遥相呼应,成为洛河岸边不可或缺的两大风景,虽然两座寺庙俱已焚毁,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寺庙当年鼎盛时期的风景。
历史不可以复制,留下诸多遗憾。人们在编织生活的同时编织神话和理想。其实,老百姓的诉求实在而简单,他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憎恶战争和杀戮。男人和女人走到一起,便组合成一个家庭,村子里鸡鸣狗吠,伴随着孩子们的哭声,汉子们侠肝义胆,女人们千媚百态,昨天的太阳死去了,今早的太阳又新生。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复始,满世界一片混沌,没有人能够看穿,大彻大悟者,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苹果的引进和发展为洛川果农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朱牛果农也不例外。在朱牛的日子,我们体会最深的是老百姓目前生活的富足和祥和。正值盛夏,苹果园里的疏花、疏果、套袋、喷药已经结束,果农们迎来了一年之中难得的悠闲,新修的朱牛镇坐落在公路两边,集贸市场上各种叫卖不绝于耳,黑色的柏油马路把十几个村镇相连,村子里家家的院落整齐划一,门前的村道由政府出资硬化,走进果农的家庭,屋子内的陈设跟城市居民没有什么两样。过去是乡里人羡慕城里人,相信用不了多久,城里人会反过来羡慕乡里人,最起码果农们居住的院落要比城里人居住的单元楼方便许多。腰包鼓起来的果农们也学会了享受,年轻人大都开着小车,条件较好的果农也在城内买房,果农们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不计成本,大多数果农把孩子送往条件较好的城内学校念书。村子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依然是一桩盛事,所有的亲朋都赶来祝贺。在只有几千口人的朱牛,已经有两个孩子考上清华。
采访结束时我们来到朱牛便民中心,向负责接待这次采访活动的领导告别。书记不在家,便民中心的主任接待了我们,主任向我们介绍了朱牛发展旅游的设想,介绍了发展酸枣树种植业的规划。看起来非常实在,没有任何虚假和浮夸。地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渐进的工程,苹果的种植和经营不可或缺,但是必须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朱牛乡的领导精心规划,为我们描绘了朱牛的明天。朱牛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速公路和西延铁路从朱牛经过,为游客们来朱牛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遍布朱牛各地的文物古迹独具一格,肯定能够吸引游客们的好奇。至于发展酸枣种植业更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工程,信息时代崇尚捷足先登,占领制高点就能战无不胜,朱牛、洛川乃至全陕北沟壑纵横,野生的酸枣是一种常见的乔木,如果有效利用和发展,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我们肃然起敬,为朱牛的明天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