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回顾东越地区历史(3)
有学者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史籍有这样的描述:“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认为,自此越国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不过,据科学技术的测定与考古的深入,该“百越源于越国分化”的观点难以信服。古代的百越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华夏族、汉族,还是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据研究考证,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其突进中原的一支成为华夏族的主源之一,参与了夏朝的创建,还有可能居于民族主干和政权主导地位。战国秦汉,是中华民族从华夏族演进到汉族的重要时期,百越民族大规模融入华夏、汉族,成为汉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今天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至少有11个民族被公认为源自古代百越,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百越后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说到具体方面,则分为了以下三大部分:
1、吴越部族
吴越包括于越、句吴部族,是春秋时期越国、吴国的前身(地理位置即今苏南浙北一带)。吴国相传是由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的儿子泰伯建立,但也有说法是冒认祖宗来拉近与中原华夏族的关系。越国于公元前2032年建立。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国后北上与当时中原诸国会盟并傲视中原,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战国时,势力衰弱,后被楚国征服,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于越部族在春秋时期较为强大,战国后衰落。
2、闽越部落
闽越部落即是闽越国的前身(今福建一带)。因分七族,故有七闽之称。闽越之“闽”源于图腾崇拜,闽越部落把蛇当作是部落的图腾;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把该地称为闽越。闽越人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闽文化;到了周朝,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七闽”。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打败,越王勾践的后代迁徙到这里建立闽越国。汉高祖时封闽越王,建都今福州市。后因内部叛乱被汉朝平定纳入版图。
3、南越部落
南越即今广东一带越人的称谓。当时广东地区政治实体较为松散,在秦统一岭南过程中,很快被征服。广东汉族不是简单的来自全国各地汉族的复合体,而是以由百越融合于汉族而形成的广府民系和潮汕民系的先民为基础,然后继续融合百越后裔和其他本土少数民族的复杂融合体。南越是由汉人赵佗建国。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趁秦末大乱之际,控制南海郡并封锁与岭北的交通通道,后兼并桂林郡和象郡,自立为南越王,后被汉武帝刘彻派兵攻灭。
除此以外,越族部落还有江淮的邗越,江浙一带的东瓯越和广西一带的西瓯越,还有岭南的骆越,这些相对影响较小。可见,不同分支的百越在漫长的岁月里,一大部分已经融入华夏汉民族了,没有融入的也作为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至于说到东瓯国,前身是东瓯部落,是汉族先民的一支瓯越,位于今浙江省南部。相传为越王无彊次子欧阳蹄所建立的国家,又名东越国。无彊伐楚失败后,由于其生前未曾指定王位继承人,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闽越国,次子欧阳蹄(又名欧阳宰勋)在欧余山之南建立瓯越国,以欧阳为国姓。公元前192年6月,汉廷封欧阳摇(即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领。欧摇改变了瓯人“断发文身”、以蛇蛙鱼蛤等野味海鲜为食的原始生活,瓯地民众为了纪念瓯王驺摇的贡献,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希望他祛灾祈福,保佑人们生活安康。瓯王庙与瓯王府,在当地百姓民间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汉居住在今浙南的一支越王族后裔,第六代王叫欧安朱,秦灭六国后废东瓯国,国名虽被除,但辖地仍为安朱所统。其侄欧摇,在秦末因拥护汉朝灭项羽,被汉朝封为东海王,其国称东海王国。因国都在温州瓯江流域所以又称之为东瓯王国。西汉七国之乱时,东瓯国与七国是盟友。吴王刘濞被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在丹徒击败投奔东瓯国后,汉廷密使游说东瓯王欧贞复,于是东瓯王弟“夷鸟将军”欧贞鸣,趁劳军之际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事后东瓯王欧贞复被改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欧贞鸣封为“平都王”。后刘濞之子逃到与东瓯王国的邻国闽越王国(首都东冶,今福建福州),唆使闽越王攻打东瓯国。东瓯王向汉朝求救,汉军兵至,闽越撤兵,汉军兵退,闽越复扰。汉武帝建元三年东瓯王欧贞鸣战死,其子欧望不堪数番折腾,遂向汉朝请求纳地全国迁徙汉朝。汉武帝准许后,东瓯王欧望率领部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从此被并入中央王朝(之前是独立王国),其地域被划入会稽郡。
越地东瓯国(又叫东越国亦称瓯越国),分前东瓯与后东瓯。前东瓯是东瓯部落,属百越众支系的其中一支,但不符合民族的定义,其后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大禹(汉族)、雄王(京族)、布洛陀(壮族)、袍隆扣(黎族)等等,故百越并非民族概念。后东瓯是民俗称东瓯国。西汉官方册封的名称是东海国,古代王邦国家,统称为东瓯国,即今温州(包括浙江台州与丽水地区)。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居海中,郁林郡为西瓯”。瓯、或写作“沤”、“区”、“欧”,是较早时期对越人的族称。《逸周书》:伊尹为四方令,正东有“越沤”,正南有“瓯人”。“瓯邑”“且瓯”不注地望。“区吴,谓蒙之东区,汉之荔浦也。“瓯余”谓乌程东二十里有瓯余山。周秦时代,人们常称东南沿海的越人为瓯人、且瓯、沤深、越沤。称岭南的人为路人、瓯邓和骆越。据历史记载,温州古称瓯越,东瓯王驺摇(本姓欧,反秦,领受辱姓驺。)是越王勾践的十三世孙。战国晚期,有一支越人大部落活动于瓯江流域一带,因为东瓯王封地在采欧山,被称为东瓯。据史籍《淮南子》记载:“秦始皇派遣国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杀南野之境,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簿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仗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秦军共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今浙南、福建),两路攻南粤(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今广西)。秦发动对百越的战争共有三次,主要是秦军和两广土著军的战争,这三次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
战争从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0年结束,共历时九年。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百越,其一路秦军出兵当年即攻下东瓯和闽越,在此地设置闽中郡;余四路秦军攻岭南,遭到两广军袭击而大败。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该战使百越之地纳入了秦的版图。东瓯国都位于温州市区(有台州学者提出国都故址在温岭之说,但后确认为徐堰王古城遗址)。当时东瓯王的府邸“瓯王府”作为温州文化和行政中心,每逢喜庆和重大的节日东瓯王都会在“瓯王府”用温州特产犒劳属地的文武百官和宴请各地的文人雅士。温州的历史从此在两千多年前首次被载入了史册,为后来温州行政区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历史上,东越地区则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多个政权,在这里我也抽空给大家搜集了下资料整理了一下提供给大家分享,主要有以下这些政权:
1、越国
越国(公元前2032年[1]—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史记》记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越国,又称于越,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位于东南方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国君为姒姓越氏。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省诸暨、东阳、义乌和绍兴周边地区,其早期都城即在该区域内迁移。春秋末期,越国著名君主勾践灭吴国,势力范围一度北达淮水,南入闽台,东濒东海,西达今皖南、赣东,雄踞东南。而勾践本人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越国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被楚国所灭。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省诸暨、东阳、义乌和绍兴周边地区,其早期都城即在该区域内迁移,定都会稽(绍兴)。春秋末期,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后,势力范围一度北达淮水,南入闽中,东濒东海,西达今皖南、赣东,雄踞东南。
2、吴国
吴国,是周王朝的王族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1]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晋反楚,国力日益强盛,至在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吴破楚入郢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3、东瓯国
东瓯国,前身是东瓯部落,是汉族先民的一支瓯越,位于今浙江省南部。相传为越王无彊次子欧阳蹄所建立的国家,又名东越国。无彊伐楚失败后,由于其生前未曾指定王位继承人,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闽越国,次子欧阳蹄(又名欧阳宰勋)在欧余山之南建立瓯越国,以欧阳为国姓。公元前192年6月,汉廷封欧阳摇(即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领。欧摇改变了瓯人“断发文身”、以蛇蛙鱼蛤等野味海鲜为食的原始生活,瓯地民众为了纪念瓯王驺摇的贡献,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希望他祛灾祈福,保佑人们生活安康。瓯王庙与瓯王府在百姓民间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4、闵越国
闽越,属古百越部落的一支,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包括马祖群岛和金门县等地)、粤东(汕潮揭、兴宁五华以外的梅州,以及陆丰碣石镇、桥冲镇、南塘镇、陂洋镇、湖东镇、三甲地区)。该国是战国时期被楚国打败的越国(於越国)人在逃到福建粤东时,与福建、粤东的原住民七闽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214年及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10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闽越国国力达到鼎盛。闽越王城始建于西元前202年,系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后营建的一座王城。闽越立国后,大兴冶炼业,推广铁器具,发展生产,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闽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当时铁制农具有犁、锄、锸、镢等;铁制工具有斧、锤、凿、锯、环、环首刀、曲形铁条等;兵器有矛、刀、剑、匕首、镞等;并已使用得相当广泛,普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说明闽越国已拥有十分发达的冶铁技术。闽越国还有较为发达的建筑业、纺织业、造船业、制陶业和交通业。同时,闽越国的军事力量也相当强大。
5、东吴国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6、陈国
陈国是南北朝最后的南方政权,由于它的国土面积及时间过小或过短无法称作“南朝”。因为当时北方的北周和北齐的综合国力要强过南陈所以它只能算个政权国家而不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公元557年,梁朝权臣陈霸先在建康接受梁敬帝禅让,建立政权,国号陈。陈朝建立之初,统治范围很小,陈霸先一方面笼络江南士族,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进攻北齐,收复失地。陈霸先在位期间,陈朝政治清明,经济有所恢复,可惜两年后,公元559年,陈霸先即去世。陈霸先去世后,将皇位传给其侄子陈蒨,是为陈文帝,陈文帝继位后,消灭“梁朝”小政权,自此,陈朝成为南朝正统。陈文帝在位时恭俭勤劳,南朝陈国力尚能与北齐抗衡,陈文帝去世后,陈朝发生政权斗争,陈顼废陈伯宗,自己继位。公元573年,陈顼派兵北上伐齐,攻克寿阳,夺回部分土地。陈顼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经济发展,国土扩大,南朝陈到达势力巅峰。公元582年,陈顼去世,太子陈叔宝继位,张丽华为皇贵妃。陈叔宝继位后,隋朝已经建立,天下一统的形式已经不容置疑。公元588年,隋文帝派80万大兵伐陈,志在统一天下,南朝陈军队节节败退,公元589年,晋王杨广攻入建康,陈后主躲入井中,最终被俘,南朝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