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陪伴RAP养育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

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深度陪伴疗愈

我的第一本书《深度陪伴》出版之后,在这五年时间影响了很多家庭,不断有读者(主要是妈妈)通过我的书找到我,跟我表达她们的惊喜和感激。有的读者是在逛书店时偶然翻到了我的书,有的读者是在机场候机时偶然翻到了我的书,有的读者是在孩子的兴趣班翻到了我的书,有的读者是在朋友或孩子老师的推荐下读了我的书,有的读者是在网络上搜索与陪伴相关的书籍时找到了我的书……

这些惊喜和感激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在父母爱的滋养下慢慢长大,是一个个焦虑的父母变得越来越从容淡定。

“在我女儿4岁左右时,我只顾着自己的感受,不允许孩子成长为她自己,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不管孩子怎么哭,我总是认为孩子错了。坚持践行深度陪伴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初是错的,后来才逐渐修复了跟孩子的关系。”

“以前我跟大部分妈妈一样,焦虑、看中分数、情绪不稳定,自从践行深度陪伴之后,我平和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有一天跟女儿聊完天后,女儿说,‘妈妈我喜欢现在的你,你是周围的妈妈中最好的妈妈’,那一刻,我觉得好幸福,自己的学习和进步也被孩子看见了。”

“我很幸运,在还没有生孩子的时候就接触了深度陪伴这个理念。现在孩子4岁,不论是深度陪伴中倡导的玩中学,还是要关注孩子的感受,我都一直坚持在做。即便有时候孩子调皮捣蛋,我没忍住说了孩子几句,也会马上觉察,然后补充一句,‘妈妈永远是爱你的’,所以我们家孩子的安全感满满的。”

“有一次孩子的英语老师找我,说孩子最近成绩下滑得很严重,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完成的质量很不好。我的下意识反应是有一点生气的,但是想到了深度陪伴,马上又冷静下来,重新回到关注孩子的感受上。周末跟孩子一起调整了学习计划,后来在期末考试中,孩子的英语成绩提高了15分。”

“有一天11岁的女儿跟我说,有个同学的东西坏了,同学冤枉她说是她弄坏的。这些事情放在以前,她会很生气、很难接受,但是那天她却一点都没生气!孩子对我说:‘妈妈,是你一直学习改变对我的态度,让我知道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要做自己,不用理会别人的评价。但是,自己做得不恰当的事情就不能这样想,要把握一个度。’第一次被孩子正面肯定,让我在这具有挑战、充满艰辛与喜悦的育儿之路上充满了动力。”

越来越多家庭的反馈,也验证了我从一开始就坚信的,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深度陪伴疗愈。

在这五年中,我的二宝雄雄也出生了,到现在已经2岁多了。老大乐乐也从书中那个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脾气的小宝贝长成了一个大男孩。他每天都会自主阅读,爱上了科幻写作、写诗,喜欢扬琴,喜欢《我的世界》游戏,也喜欢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自己创作的游戏,喜欢思考,每天晚上睡前都会跟弟弟说“弟弟我爱你”。

每一天我都在深度陪伴我的两个孩子长大,每一天我都在深度陪伴很多妈妈们成长,让她们在被支持和陪伴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有育儿智慧,让她们和她们的孩子都能得到爱的滋养。

父母应该如何陪伴孩子长大

跟很多父母一样,我曾无数次思考过,我应该如何陪伴我的孩子长大。

回想我的童年,父母对我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要听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父母的话。

虽然我内心是一个“不太听话”的孩子,但是小时候自己的力量有限,迫于大人的权威,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不得不听话。这种不想听话又不得不听话的影响就是,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升级成孩子妈妈的这十年,我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修复我不稳定的内核以及不稳定的情绪,才让自己从内而外长成了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所以我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在“只能听话”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可是如果我们任由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父母又容易走向纵容孩子、溺爱孩子的另一个极端。

所以我提出了“陪伴层次模型”:第一个层次是传统陪伴,这个层次的父母会要求孩子听话;第二个层次是快乐陪伴,这个层次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开心满意,甘愿为孩子做任何事情;第三个层次是深度陪伴,这个层次的父母既关注孩子的感受,也关注孩子的需求,处于这个陪伴层次的家庭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有益的。

有了这个陪伴层次模型,父母可以非常清晰地定位自己当下对孩子的陪伴层次,以及未来希望成长的方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容易步入误区。

关于陪伴层次模型,我们在第一章开篇就会详细讲述。

适合中国家庭的深度陪伴底层逻辑

传统的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强势、孩子听话的关系,父母不太重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这种传统陪伴模式又与当前这个时代出生的孩子对尊重和自由表达的需求是相矛盾的,所以导致大部分孩子的问题都出在亲子关系层面。

三年前,有一位妈妈找我咨询。那时,她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不仅厌学,还在学校调皮捣蛋,让老师非常头疼,以至于班主任老师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让她在一周内带孩子去医院做心理疾病筛查,她非常焦急。

我帮助这位妈妈逐步分析,最后我们发现,看似严重的厌学情绪背后,藏着孩子渴望妈妈看见“我写字很累”和“我需要妈妈像关注妹妹那样关注我”的渴求,以及孩子渴望老师看见“我希望融入班级”的渴求。

在那之前,这位妈妈一直以为孩子的问题在于“做作业拖拉磨蹭”,习惯没养好,所以不断地去纠正孩子拖拉磨蹭的问题。方向走偏了,孩子在学校又受到了双重压力,最后当然就厌学了。找到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妈妈才知道问题其实出在“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以及“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层面,方向对了,剩下的只是时间和方法的问题。

这也是很多家庭中孩子问题的一个缩影。孩子6岁以前,大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看起来还是比较和谐的。孩子偶尔有些闹情绪,父母即使用粗暴的方式处理,表面上看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一旦孩子进入小学,家庭和家庭的差距就拉开了。

越来越多的妈妈找我咨询,孩子不想做作业怎么办,做作业拖拉磨蹭怎么办,孩子厌学怎么办,甚至有的孩子出现了抑郁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我发现,很多父母居然还在继续用千篇一律的“管教”思路去陪伴孩子成长。

比如,孩子不想做作业,就跟孩子一起设定一个规则,让孩子自己说要怎么做,再配上相应的奖惩机制,如果做到了会给什么奖励,没做到要接受什么惩罚。

看似好像很民主,都是跟孩子商量好的,也都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所谓的“自然结果”,还顺便教会了孩子要学会为自己做出的承诺“负责”。但结果却是,孩子越来越不想跟父母袒露心声,越来越“叛逆”,越来越“讨厌学习”,跟父母越来越“疏远”。

这些父母其实非常用心,也学习过很多育儿方法,但结果依然是抓狂和迷茫,为什么?

其实问题就出在陪伴的重点和方向与孩子当下真正需要的陪伴不匹配上。比如,明明孩子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父母却继续给孩子设定规则并且继续施压,那么当然无论父母多么努力,结果都会南辕北辙。

所以我提出了“深度陪伴RAP养育法”,它可以帮助父母快速找到孩子当下真正的陪伴需求,从而让父母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够真正匹配孩子的需求。R(Relationship)代表亲子“关系”,A(Aspiration)代表孩子学习和探索的内在“意愿”,P(Power)代表孩子需要发展的各项多元“能力”。本书第二章会对RAP养育法进行详细介绍。

如何提升父母感知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如何辨别哪些问题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如何增强父母和孩子间的纽带,亲子关系有哪几个要素,在本书的第三章会有详细讲述。

如何辨别哪些问题是孩子的意愿问题,内驱力有哪三个重要引擎,如何增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在本书的第四章会有详细讲述。

如何辨别哪些问题是孩子的能力问题,提升孩子能力的三大秘诀分别是什么,如何提升孩子的各项多元能力,在本书的第五章会有详细讲述。

在本书第三章到第五章中,会分享深度陪伴RAP养育法的36个便捷工具,以及60多个真实案例,方便父母拿来就用。

父母现在其实不缺育儿方法,而是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方法。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一个育儿场景都是不同家庭文化的缩影。

父母可以把深度陪伴RAP养育法想象成一堆乐高颗粒,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陪伴现状,去搭建出与自己当下陪伴问题匹配的“乐高”形状,这就是帮助大家实现深度陪伴的最匹配、最个性化的方案。

父母学会了深度陪伴RAP养育法,就能够具备陪伴孩子成长的整体观和系统观。同时,父母在遇到具体的育儿挑战时,就有能力快速精准地定位当下问题的重点和方向,让陪伴孩子的行为有的放矢。

我相信,有了深度陪伴RAP养育法这样一套简单、容易入门、适合中国家庭的底层养育逻辑,每一位父母都有能力、有时间做好对孩子的深度陪伴,给予孩子最需要的爱。

现在请跟我一起,开启深度陪伴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