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变者:价值资源变现的IP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商业模式下的金融焦虑

如何理解商业环境下的文化经济概念?我们以最具有代表性的视觉文化为例。譬如,在商业模式下运营的视觉文化,我们称为商业电影、商业电视等,即一部视觉文化产品将不再被完全以艺术来对待,而是从对编剧、剧本、导演、演员等影响产品市场的因素的追求上,以及对产品上下游有效资源IP化的商业追求上,都将取决于经济价值。

商业电影为了产生高票房,就需要尽量多的观众来观看,这致使商业电影在拍摄之前,势必遵从投资方的要求来进行一部影片的“市场定位—目标市场的需求分析—需求实现的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能否最大限度地体现与满足不同观众的兴趣点,决定着商业电影的成败,所以商业电影往往得融合多种因素来迎合观众多变的口味,因而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从编剧创作剧本开始就不得不考虑诸多因素,导演则更是殚精竭虑。如此,一部商业片事实上要比艺术片费心得多。冯小刚算是最有心得的,他说:“什么时候我江郎才尽了,我就去拍艺术片。”

在商业电影领域,成功的影片虽如数家珍,但损兵折将的却也比比皆是。奥斯卡影帝凯文·克斯特纳投资并主演的《未来水世界》,亏损就近2亿美元。施瓦辛格主演并监制的《最后的动作英雄》动用了无数明星,却也在票房上一败涂地。可以想象,这些充满“大制作”气息的商业电影的失败,对起步较晚的中国文化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消极影响。而且,由于国内文化产业的小制作现象的沉疴痼疾,造成市场的长期不信任,致使商业化下运营的文化产业不容乐观。因而,持仓观望一时间成了投资者们规避文化产业市场风险的一种有效选择,以至文化经济进入漫长的寒冬。

在投资者当中,把持着资金命脉的国内银行业表现得尤其理智与赤裸,作为最有话语权的资金主导者似乎从没看好过文化产业这一实体经济。文化产业最多时候也只能在银行大门前逗留、张望,致使文化产业的全面生产面临危机。至于在大制作、大投入、大产出的商业模式下的文化经济,更是沦入金融困境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