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生命周期
要说明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和生命周期问题,势必要从家庭史和人口史的角度展开叙述,因此我想先稍微做一些学术史方面的铺垫为好。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叫瑞格理(Edward Anthony Wrigley)的学者发表了一篇关于英国西南部一个叫科里顿的小教区的论文。我曾经在1972年前后去过这个科里顿村,记得当时村民们听说来了一个东方人,都争相跑来围观,这让我很吃惊。而瑞格理在英国首次使用了“家族复原法”这一全新的分析方法,细致分析了科里顿村的人口和家庭结构。
整个欧洲可能都是这样,英国人的生活基本是以教区(parish)为中心成立的。英语中有个词叫“village”(村),当然这是个人人皆知的简单词汇,但细想的话,我们脑海中却往往无法涌现出任何具体的形象。“village”这个词在英国的各种史料中似乎也并没那么频繁地出现过。口语中当然会有,但我始终没完全搞清其内涵。与之相对的是,教区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人们选举教区的工作人员,并以教区为单位进行济贫等福利活动。星期日举行弥撒的时候,人们见到的都是彼此相熟的面孔,并由此结为一个群体。普通的英国人在所属教区的教会接受洗礼,结婚时在那里领取结婚证,去世后亦埋葬于斯。
只要仔细对这些记录加以整理,就能复原出如日本户籍档案那样的资料,这就是“家族复原法”的基本思路。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英国家庭和人口现象的细节。诸如孩子的数量是多少,孩子的出生间隔是多久,当然也能推算出人们的平均寿命,甚至还能明了这个教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采取避孕措施的,这是个令人震撼的结果。虽然已知英国16世纪的人口是有所增加的,但对这些原本不太确切的问题,我们现在有望进一步得到更明确的认识。
这样的研究方式,如果不是计算机的出现是不可能实现的。日本的速水融教授等学者就曾经采用了动员大量业余历史爱好者,共同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处理史料。从史料的实际情况来看,英国和日本都适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