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中医少生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医的“心”>西医的“心”

中医和西医都有“心”的概念。中医理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名字中带有“心”的方剂或中成药,例如泻心汤、稳心颗粒、牛黄清心丸等;西医理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名字中带有“心”的疾病,例如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那么,中医的“心”是不是西医的“心”呢?两者有什么异同点呢?

首先,中医对人体是通过脏腑学说来认识的,或者叫藏象。人体有五脏六腑,五脏是肝、心、脾、肺和肾,六腑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和胆。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

西医对人体是通过解剖学来认识的,比如心脏、肝脏、膀胱、大网膜、股骨头、肌球蛋白、神经纤维等,并且对不同解剖实体进行不同的层次划分,有的叫作器官,例如心脏和肝脏;有的叫作组织,例如结缔组织和纤维组织;有的叫作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和上皮细胞。不同层次的解剖实体,有自己的生理功能。

这两者的相同点是,中医的脏腑概念与解剖学实体脏器是相关的。否则,也不会产生关于器官实体性(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的认识。

这两者的不同点是,中医的脏腑概念可能不止解剖学实体脏器这么简单,而是更多地考虑了人体生理功能的整合。

这是什么意思呢?

以“心”为例,现代医学对心脏的认识,非常重视解剖学,把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和二尖瓣、三尖瓣搞得非常清楚,甚至心脏表面的4条沟都找了出来,并且逐一进行了命名。有了这样的结构认识,就能完整还原血液在心脏流动的全过程,调用哪一块肌肉,先去哪儿,再去哪儿,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流向等。

简单地说,重视心脏的解剖学实体并完整还原其提供血液流动压力的全过程,就是现代医学对“心”的主要认识。

比较而言,中医学是着眼于“心”对人体整体功能的价值。所以,还原血液在心脏流动的全过程,从中医的角度看就是4个字:心主血脉。

但心主血脉,不仅是指心脏的泵血能力,还包括血行通道的畅通、血行状态的健康等。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不仅是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这样的心脏病需要从“心”论治,其他与血行通道相关的,例如血管栓塞性疾病、硬化性血管病、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导致的高血压,以及与血行状态相关的疾病——血液动力学失调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等的治疗,都可以从“心”论治。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面有一个“三黄泻心汤”,它由黄连、黄芩和大黄3味名称中含有“黄”字的中药组成。这个方子就能治疗吐血、流鼻血、牙龈出血、痔疮出血等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中医认为这些是由心火旺导致的,所以需要泻心。

除此之外,中医关于“心”的认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心主神明。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神明就是精神状态。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好,乐观豁达,敏锐聪颖,这就是心气充盈的表现。反过来,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好,轻度的如萎靡不振、郁郁寡欢、失眠健忘,严重的如神志不清、谵语昏迷等,都是中医“心”的功能出了问题。

正因为如此,天王补心丹这种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中成药,可用于治疗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牛黄清心丸这种清心化痰、镇惊祛风的中成药,可用于治疗痰迷心窍的神昏谵语。

而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无论是失眠,还是脑血管病急性期出现的神昏谵语,都是脑血管和脑神经方面的问题,与心脏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中医的“心”,不是西医的“心”。从五脏六腑理论关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描述来看,中医“心”的概念范围更大,涵盖的内容更丰富,除了与心脏相关的疾病,很多血管病、血液病、失眠、脑血管病等,都属于“心”的管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