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游楚的想法
建城,是大事,朝廷的想法自然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但别的不说,光是人力、材料这两项,就是巨大的开支,是绝对绕不开的。
寻常的作法,一般都是征发徭役,把人力成本降到最低,以此平抑成本。
这种作法,通常都是苦了百姓,富了豪族,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富的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结果,与朝廷期盼的斯民小康背道而驰。
但没办法,这就是现实,也是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不仅是汉室如此,就是魏扩西平城,也依旧如此。
这些天,游楚一直在思虑,如何把建城的成本压到最低,还能让百姓受到最小的盘剥。终于,他找到了一个办法。
新的武威城要扩建一倍,新的一半落成后,着拆除旧的一半。而面积增大了,人口却还是那些,也就是说,新的武威只需一半的便可。
武威一直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这里商铺的说是寸土寸金也不为过。近来也有不少豪族托人向尹赏等人打听,花多少金买下这些商铺。
游楚的办法,就是将这些商铺划分为四,一:供豪族们竞价,价高者得,以筹措财货为主,利益之下狼多肉少,必然能获益众多。
二:材料商人分得,资助的材料越多,得到的商铺就越多;不管他们将来是租,还是售,都是有大利可谋的,故可解决大部分材料的问题。
三:官府自留,用以平抑市价,租赁给百姓谋生;四为闲置,以供日后因时因势,查缺补漏使用。
随后是民房,现今的武威的民房,多是土木材料,不管是防风还是防寒,效果比之砖石木质差的太多。
如在商铺所获中银钱中拨出一部分,将新城的民居全部按照砖石木质修建;并指明参与修城者,累出工达七成者,可以旧屋换新居。
再依照拨以一定的钱粮,则人力必可源源不断。百姓的士气高,铸城的时间必然大大缩减,时间缩减则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朝廷还可得一半的旧城之地,以同样的方式开发出来。则有得不费气力,又得半城民房,可以用来招揽更多的百姓定居,或供来往客商歇脚。
游楚的想法,与以工代赈的方式相近,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且圈出了豪族、商人可争夺的区域,在有限的地域,他们各凭手段,大大降低了与民争利的成分。
更为难得是,全城的百姓只要出七成的工,便可换得一套新房。盖新房,是多少百姓之家,攒上十年之资都盖不起,出工就能换,那还不得抢破头。
不仅如此,除了修城,还有修路,而且是要先修路,道路不畅,不仅修葺城池的材料不好运输,商路开后,也便于往来客商。
凉州气候干旱,不少地方都是沙漠,还需在新修之路的两侧载树护路。这修路种树,虽然看起来可有可无,但却是开拓新城最不可或缺的一步。
当然,这个钱,是没法从豪强、商人手里出的,还得是朝廷掏钱。而且还需增拨一大笔,这可是要跟户部顶脑门的。
刘禅笑着摆了摆手:“朝廷花点钱,百姓得点实惠,挺好!”
对游楚这份奏疏,刘禅没有意见,一概照准。户部那里,他会照会的,按照游楚上报的,多加两成拨下。
但有个问题,刘禅想听听他的解释,这凉州的豪族,大小部落首领,可都不是省油的等,他们要是不按游楚划的道走,又该如何?
大汉呢,是注重百姓的福祉,更关心民生。可豪强是地方的无冕之王,朝廷的政令,还需要他们带头支持。
游楚这么做,可是把他们都得罪了。造反他们是不敢的,但暗中掣肘,到处使坏,他这个凉州刺史,可就不好做了。
时下,大战即发,武威是军需转运的枢纽,刘禅是不希望这里不安稳的。所以,如何让他们心服口服,可是要摆在修路之前的。
“哎!仲允,你别瞧朕,朕没什么好办法。一想到那些土财主,朕的脑仁就疼。”
游楚微微一笑,让天子跟那些土财主讨价还价,他这个凉州非被满朝文武给骂死不可。
做过要饭花子的游楚不怕丢脸,更不怕跟他们争。至于说得不得罪,更不是问题,因为只要他为百姓争福祉,则必然得罪他们。
游楚做陇西太守时,也那些豪族也是这般,左右不过些类似的手段,游楚根本不放在眼里。
他就希望皇帝能允许他便宜行事,迁一些陇西的富户过来,把这滩水搅浑,打一批,拉一批,连削带打的,也就把他们压下了。
“你是凉州刺史,这是你凉州的内务,朕不管。怎么做,是你的权力。”
“朕只看结果,在城池盖完前,不管有多少弹劾你的奏疏,朕都一概留中。”
与刘禅这样的英主说话就是方便,游楚要的就是这句话。办差,他不怕,可不能像曹叡那样,用条条框框拘束他,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这叫不讲理。
有了刘禅这便宜行事的圣旨,那他就可以放开手脚了。陛下要的武威大兴,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的枢纽,那就得大破才能大立。
游楚向刘禅保证,三年,三年之内毕竟让武威新城落地,五年之内让凉州焕然一新,富庶如关中一般。
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凉州不受战火的波及,不管是西域,还是曹魏,最好都别来,老百姓有几天安生的日子不容易。
呵呵,刘禅指了指了游楚:“你这话要是让凉公知道,非得给甩脸子不可!”
可游楚却表示,被马超甩脸子没什么,他与游楚一样,与曹魏不共戴天,他不计较。
但曹叡就不一样,这仅仅是私仇,更是国仇,他们若是再来,那凉州的百姓,可就要被问叛国之罪了。
“这一点你放心,如果让魏军打到这样,只能说明,长安破了,朕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