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仙芝、封常清之死
等到各种证据证明安禄山确实谋反,玄宗命特进毕思琛到洛阳,金吾将军程千里到河东,各自简选招募几万兵士,简单训练后即去抵御安禄山的大军。十六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玄宗向他询问对策,封常清非常乐观地说:“如今天下太平已久,所以大家对反贼闻风丧胆。但凡事有逆就有顺,形势可能会在一瞬间就发生变化。臣请求立刻前往洛阳,开府库,募勇士,率领兵马渡过黄河,没几天就能取来逆胡的首级献给陛下!”玄宗非常高兴,第二天就任命他为范阳、平卢节度使。
十九日,安禄山至博陵(今河北定县)南,何千年等押着杨光翙见安禄山,安禄山痛斥杨光翙依附杨国忠,将其杀了泄愤。安禄山以张献诚为博陵太守,张献诚是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老长官张守珪之子。其实安禄山的大军成分非常复杂,有粟特人、突厥人、契丹人、奚人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汉人仍占多数,且很多重要将领还是唐朝的官二代,比如薛仁贵的孙子薛嵩。乱世之中,很多人投机以博取自己最大的利益。行至巨鹿县时,安禄山本准备停军夜宿,突然惊道:“我名禄,非所宜宿也。”[1]大军便改在沙河县(今属河北邢台)驻扎。
二十一日,玄宗返回长安,开始了一系列部署:
对安禄山的背叛展开复仇:
杀死安禄山嫡长子太仆卿安庆宗,赐侄女荣义郡主自尽
加强西北方向朔方和河东的军备力量:
把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召回长安任户部尚书——安思顺与安禄山名义上是堂兄弟
以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
以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
以程千里为潞州(今山西长治部分及河北涉县)长史
加强对关中的防御,河南进入战时体制:
设置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十三郡,以卫尉卿张介然为节度使
二十二日,荣王李琬(玄宗第六子)被任命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任副将,统帅诸军东征。玄宗开内府,于京师募兵11万,号天武军,不过这些兵士全是市井子弟。
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带领飞骑、彍骑、新兵以及在长安的边兵合计约5万人,从长安出发,屯于陕州(今属河南三门峡)。玄宗遣宦官边令诚督军,高仙芝和边令诚并非第一次合作,之前高仙芝远征中亚立下大功被上司压制,还是边令诚帮他讨回公道。高仙芝虽然是名将,但此次带领的军队并不是他的亲兵——安西的铁杆部队在新疆,远水解不了近火。
另一边安禄山大军自汤阴(属相州)继续向东南进军,于十二月二日到达灵昌(属滑州)准备渡黄河。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南北交通的一大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晋时期,杜预于重要渡口孟津附近主持建造了一座浮桥,即河阳桥,随后为守护桥梁安全又相继出现了河阳三城。[2]为了守住洛阳,封常清下令切断了河阳桥(在今黄河孟县西南)。然而封常清实在是运气欠佳,没想到安禄山的军队用粗绳索连着破船和木桩在河上串成串,一个晚上就冻得像座浮桥,遂顺利过河。新上任的河南节度使张介然赶到陈留还没几天,安禄山的大军就到了。
十二月五日,陈留太守郭纳举城投降。安禄山这时才听闻儿子已死,恸哭不已,把投降的近万名将士全部杀光,在军营门口斩杀了张介然。
十二月七日,玄宗准备亲征,下令:除了部分士兵留守城堡,朔方、河西、陇右军所有边军由各自节度使带领,二十日之内必须抵达作战位置;另安排太子监国,并对宰相们说自己早就想传位太子,此次亲征打算让太子监国,叛乱平定后就可以安心退位了。这可吓坏了杨国忠,他与太子素来交恶,担心玄宗此举会动摇他在朝中经营多年的根基,杨国忠就向虢、韩、秦三位夫人哭诉,让她们去找贵妃帮忙,在杨贵妃的不断劝说下此计划最终搁浅。
安禄山大军渡过黄河后南行至汴州(今河南开封),随后向西席卷郑州、荥阳、虎牢,最后闯入洛阳。主力决战主要在荥阳和洛阳展开,这是大唐的东部核心。安禄山率兵进军荥阳,太守崔无诐负责守城,登上城头的士兵远远就被叛军的气势所震慑,又听见战鼓擂起,竟被吓得如雨滴一般直往城墙下掉。八日,安禄山就攻陷了荥阳。随后他就令部将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先锋去攻打洛阳。
封常清及时赶到,驻军虎牢。封常清作战经验虽然丰富,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十天内在洛阳新招募的六万士兵没有战斗力,根本抵挡不住安禄山的精锐骑兵。封常清非常坚韧,率领余下残兵再战于葵园,又被打败;又退守洛阳上东门内,再次战败。十二日,安禄山攻陷洛阳。封常清与安禄山战于都亭驿,又被打败;退守宣仁门,又败,于是就推倒禁苑的墙向西撤走。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河南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采访判官蒋清坚贞不屈,全部被杀。
唐朝以洛阳作为控制关东广大地区的桥头堡,只要洛阳不失,就可以往东压制河北、山东与江淮。在唐朝历史上,洛阳从来没陷落过,是唐朝重点经营的地区。但是很可惜,安史之乱爆发时,因为太平时间过久,洛阳基本没有防守,以至于非常轻松地就被安禄山攻陷。这是非常大的战略性失误。
封常清带着残兵败将退到了陕州。陕州早已大乱,无兵可守,太守也逃往河东。这时高仙芝赶到。封常清对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3]高仙芝马上接受了这个建议,就率领所有官兵向西退守潼关。安禄山的军队很快就追了上来,还在撤退中的唐军根本不成队伍,士卒与战马互相践踏,死伤许多。好不容易退到潼关,高仙芝立刻着手修筑城墙、整饬军械,等到安禄山的叛军追来时已经无法攻进潼关,只好撤退。安禄山安排部将崔乾祐屯兵陕州,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陆续降于安禄山。这时候朝廷所征诸道之兵都没赶到,整个关中无兵可守,一片慌乱。幸好安禄山正忙着称帝,留在洛阳不再进攻,给了唐朝喘息之机。
高仙芝与监军边令诚闹了些小矛盾,边令诚就向玄宗打小报告,说封常清到处宣扬敌军强大来动摇军心,高仙芝故意放弃了陕州,还克扣士兵们的物资中饱私囊。玄宗震怒,派边令诚手持敕书到军中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实际上封常清在战败后曾多次派使者前往长安表陈形势,玄宗都不肯接见。无奈之下封常清亲自骑马赶到长安报告,才走到渭南,玄宗就剥夺了他的官爵,让他去高仙芝军中从头做起,当一个无名小卒。实际上封常清上报玄宗,除了请罪之外,更多是想讲明安禄山军队强劲的战斗力,唐军一定不能轻敌。
图6 敦煌文献P.3620《封常清谢死表闻》。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落款是“学生张议潮写”。这个张议潮可能就是后来的归义军节度使。此时他才不过十七岁,离封常清去世已过去了六十多年。
边令诚到潼关后,向封常清宣读了玄宗的诏书。封常清临死之前,写了一封非常感人的遗表请求边令诚转呈玄宗:“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4]十二月十八日,封常清被斩杀。
封常清的尸体就被随意地放在一张粗席子上。高仙芝回来后见此情景非常伤感,而边令诚领着一百多名陌刀手正等着他,说:“皇帝也有命令给你。”高仙芝赶紧下跪听边令诚宣敕。高仙芝说:“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5]当时在场的士卒都大呼冤枉,呼声震地。边令诚还是毫不留情地将其斩杀。
高仙芝、封常清绝对是唐朝数一数二的能作战的将领,战前斩大将实在是兵家大忌。哥舒翰战败后,很多将领担心也会遭遇高仙芝、封常清的命运,就投靠了安禄山。
[1] (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安禄山事迹》卷中,第96页。
[2] 严耕望:“此桥规制宏壮,为当时第一大桥,连锁三城,为南北交通之枢纽。渡桥而南,临拊洛京,在咫尺之间。渡桥而北,直北上天井关,趋上党、太原;东北经临清关,达邺城、燕、赵;西北入轵关,至晋、绛,诚为中古时代南北交通之第一要津。顾祖禹曰:‘河阳盖天下之腰膂,南北之噤喉。’‘都道所辏,古今要津’是矣。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乱,常置重兵。”见《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1—132页。
[3] 《资治通鉴》卷217《唐纪三十三》,第6939页。
[4] 《资治通鉴》卷217《唐纪三十三》,第6942页。
[5] 《资治通鉴》卷217《唐纪三十三》,第69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