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感情里,有时候需要更加直接的表达
你想要啊?
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嘛,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他叫小丰,他觉得自己一直处在一个很奇怪的状态中。
在旁人看来,他对女朋友小婷很好,但小婷总觉得跟他在一起很不舒服,很痛苦,所以经常无理取闹。而且身边的人都觉得小婷的脾气来得莫名其妙,就连小婷自己都这么认为,有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为什么会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有一次,我们三个人约在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小丰总是心不在焉,小婷因为小丰的心不在焉而处于爆发的边缘。我也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因为我们三个是比较要好的朋友,所以我就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也很真诚地问他是否有什么原因?他说他本来是想让小婷陪他打球的,结果却不得不出来赴约。
这时,我直接跟他说:“你那个‘不得不’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就像是有人强迫你来赴约一样,但是事实好像不是这样吧?”
听了我说的话,小婷立刻就哭了,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强迫过他。也许小丰不陪她,她会不高兴,但是他可以直说的。
小丰平时就不爱表达自己的需要,总是以一种模模糊糊的方式让她感觉不舒服,让她觉得自己是在强迫他做事,所以小婷才会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脾气。
我能感受到小婷的委屈,也明白这是她在这种不舒服状态下的一种“反击”。
其实小丰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主要是因为怕小婷生气,怕小婷拒绝,所以他只好用一种婉转的方式——我去做你希望我做的事,但我的内心里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这是一种被动攻击。
所谓被动攻击就是不主动、不合作、不抗拒。
当我们不想做一件事,或者没办法表达自己的需求,但又“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我们就会对那个“强迫”我们的人心怀不满和愤怒。这种不满和愤怒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只能采取战一种不合作的方式被动攻击。比如说有意无意搞砸这件事,或者态度很差,反正一定要使对方不舒服。那些说不出口的“我不要”和“我需要”都化成攻击。这是一种无意识中对关系的破坏。
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3》有一期的片段,让我深有感触。
霍思燕的儿子嗯哼很小就能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比如,当妈妈抱着“小嗯哼”(长得跟嗯哼小时候很像的一个弟弟)时,嗯哼就会吃醋,妈妈问嗯哼:“你是吃醋了吗?”嗯哼会说:“嗯!我吃醋了。”
很多时候,嗯哼会直接跟妈妈表达:“妈妈,我要……”
看到嗯哼撒娇卖萌要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屏幕前的我心里又是高兴又是叹息的。
高兴的是,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能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叹息的是,当我们成了成年人反而变得更难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好像我们越长大越难说出“我不要”或者“我需要”。这真的是长大造成的吗?
不是的。这正是小时候落下的病根。
比如说,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对你说:“你不能事事都靠哭的,不要哭了!不买不买!”“你这样到外面是不行的!”“你不能事事靠爸妈,你得靠自己。”
我们被灌输的观念就是,不能显示自己很弱。我听过很多人的故事,在大部分人看来,表达“我不要”和“我需要”这些需求都是一件显得自己很弱的事情。
这时候,为了不显得很弱,我们就会寄希望于对方,“我不说,你也知道”“你应该是最懂我的人啊,你不懂我,怎么说爱我呢?”。
“我不说,你也能知道”,这是婴儿的状态,具有这种想法的成人在心理上还处在婴儿的共生阶段。
共生阶段,是指婴儿2~6个月时没办法独立,需要与照料者没有界限地共生。由于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不知道是别人在回应、照料着自己,他以为是自己在满足、回应自己,于是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这就是自恋的萌芽。在共生阶段,婴儿得到足够好的照料,他就能应对挫败;如果没有,这个挫败可能就是一个创伤。他长大之后一遇到挫败就很容易退回到共生状态,会一直追求那种与照料者亲密无间、自己无所不能的自恋感。
所以,当我们希望身边有一个人能做到“我什么都不说你也能懂我”的时候,我们可能就已经退回到共生状态,我们希望别人可以照顾到我们那些说不出的需求,可以完全懂我们。像那个共生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照料的婴儿一样,明明在内心已经哭着闹着,甚至可能已经在咆哮了,表面上还是风平浪静。但,这可能吗?
再加上,我们已经是有一定自我负责能力的人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的需求负责,还停留在婴儿的那个状态,那就有点可悲了。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需要……,但我害怕你的拒绝”。当我们没办法说出“我要”或者“我需要你”的时候,我们和对方往往是处于敌对状态的,意思就是,我觉得即使我说了,你也不会满足我。而且这个处于敌对状态的关系,充满着不信任,你不相信对方,你更不相信“有人可以满足我”。背后更深层的期待其实是“我非常希望你满足我”,但为了防止这个深层的期待落空,我先做出防御的姿态,拒绝表达这样的期待。
就好像现在很多女生不敢谈恋爱,是因为觉得对方迟早会离开自己。往深了说,其实我们很希望有个人无论如何都能不离不弃,但为了防止期待落空所带来的伤害,我宁愿不踏出那一步,我宁愿不恋爱。
矛和盾是相生相克的,你先拿出盾来保护自己,自己先摆出一副战斗敌对的姿态,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但对方往往能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和敌意。顺着本能,对方自然也会拿出矛来攻击你。
无论是不想显得自己很弱,还是害怕被拒绝,很多时候,对于这种直接表达需求的做法,我们多少都会有一种羞耻感。因此,我们很难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又或者说,我们从来没有面对过自己的需要,所以不管对方有没有拒绝,当我们表达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就觉得羞耻。这种羞耻感让我们恨不得钻进地洞里,恨不得立刻消失,期望对方把你直接表达的需求彻底忘记,那是一种很难面对的感觉。
而这种羞耻感可能正是来源于我们的小时候,不管是传统思想,还是父母对我们的期待,需求本身就是不被允许的。
就比如小丰,他告诉我,他小时候想买玩具,父母总会以各种理由拒绝他,比如说“你不用上学吗?”“你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不能买”等等,他在父母的拒绝中体验到羞耻感,会想“我怎么这样任性,提出自己的要求呢?”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能需要调整一下我们的认知,就是表达需求并不可耻。如果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觉得不好意思开口或者有一些羞耻感,可以想一下你在这段关系里是不是安全的,去体验一下这种羞耻感。这种羞耻感是从哪里来的,是你真的觉得表达自己需求是可耻的,还是害怕被拒绝带来的羞耻。
那些你说不出的需求,会成为关系的杀手。这种关系,不仅是和别人的关系,也是和自己的关系。
因为在压抑自己对别人的需求的时候,我们自己对自己也会有“表达”的需求,你心里会有一个声音对你说:“说出来啊!说出来啊!”但是很多因素阻止你说出口。所以,这里就有两个需求:一个是对别人的“我需要你”,一个是对自己的“我需要自己讲出来”。
当你自己需要表达的需求被你扼杀了,你跟自己的关系也就停滞了,更别提跟别人的关系会怎样。但当你试着说出自己的需求时,你对自己的“表达”需求就被满足了,那个要别人来满足的需求可能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在告诉对方你有这个需求的时候,你是在争取别人的看见,但对我们来说,自己看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表达出你的需求,你的内在也会更大程度上被你自己看见,你会知道你的需求对别人来说是否合理,就会对自己和对关系有一种更深的认识。不合理的需求被表达出来以后,你自己会对这个需求有清晰的认知和分寸,就不会非要得到满足。
无数人怀念童年,我们也深知回不去了。我们回不去的是像霍思燕儿子嗯哼那样能自如表达需求的儿童阶段,但不代表着我们要停留在共生的婴儿状态,或者一直在那个害怕被拒绝的孩子状态。
如果你正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我强烈建议你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表达一下“我需要你”,去尝试一下,也许除了羞耻感,你还会有一些新的体验。当双方都能打开自己,真诚沟通的时候,你会觉得坦诚其实并不可怕,即使羞耻感还在,但是这种新经验已经刷新了你的旧体验,你可以选择原有的模式,也可以选另一种关系模式。
在咨询中,来访者往往会对咨询师有所防御,但当来访者放下防御,打开自己,才是咨询关系的真正建立,才是疗愈的开始。所有的关系都是这样的。当你对别人实施被动攻击时,一定是在破坏关系。只有真诚地表达自己,才能打开自己。
虽然我一直认为我们不需要一味做个老好人,要懂得合理地拒绝,但在拒绝前,最先要学会的就是正确地表达自己。
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你会有更多的选择。当然,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