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上士朱由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内务宦官小太监,大明皇帝子弟兵(下)

次日下午,紫禁城万岁山以北、尚衣监外的广场之中。

朱由检换了一身便服,亲自督促这三千名小太监进行队列训练。

由于尚衣监被朱由检赶到了其他地方,广场上密密麻麻就只站着那些小太监而已。

时值冬月,又是小冰河期,紫禁城中寒风凛冽,刺骨的寒风刮在站着军姿的小太监身上,早冻得瑟瑟发抖。

朱由检穿着单衣,虽然这个身体比不上后世,但好在前世也并非那手无缚鸡之力的皇帝,于是勉强还能坚持下来,此时行走在队列之中,看到这些小太监一副坚持不下去的模样,不由得记起了自己第一次带新兵时候的样子。

朱由检来到队列中央,忽地大声骂道:“动什么!朕尚且穿着单衣,还未去动,你等动个什么?”

被朱由检骂了一通的小太监们都憋红了脸,这位皇爷刚刚还一副把他们当做亲儿子一样的爱惜,到了训练场上便瞬间变成了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一时之间实在让他们难以接受。

特别是那个被选出来的姜禹,此刻站在寒风之中,一方面忍不住瑟瑟发抖,另一方面却又瘪红了脸,原来崇祯皇帝在统一了这些小太监思想之后,便将一开始选出来的三十多人定为了连长、指导员,而那三百个身强力壮的小太监也被封为了班长。

这些人一想到皇帝陛下尚且单衣站立于寒风之中而神色不改,自己却忍不住瑟瑟发抖,就觉得羞愧无比。

姜禹此时强撑着自己早被冻得僵硬的身体,不想让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皇帝陛下看轻了自己,于是咬紧了牙关,硬生生让自己颤抖的身子平静了下来。

朱由检这时也走到了姜禹面前,满意的向着他点了点头,又再度开口说道:“今日下午操课内容,便是这军姿!作为朕的子弟兵,朕要的是一支能打必胜的铁军,不要那些废物,既然如此,你们就得有新军军人的姿态!这区区的寒风算得了什么?难道比建奴的弓箭更厉害吗?这样的姿态,来日到了战场上,朕还能依靠你们吗?”

朱由检这番话语一出,本来已经到了极限的小太监们纷纷挺直了腰杆。

朱由检却是冷笑一声,说道:“有没有坚持不下去的?若是坚持不下去,现在就可以打报告,朕允许你等退出,但一旦出了这个门,你们就不再是新军的一员,也不可能再回到新军之中!有没有?”

朱由检中气十足的声音在尚衣监之外响起,响彻于整个广场之中,每个小太监都听了个真切。

但这些小太监正是学血气上涌之时,怎会放其这个天载难逢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齐声回道:“没有!”

朱由检满意的点了点头,其实刚刚穿越回来的时候,他也曾想过操练京营,但一则京营之中武勋、官僚穿插较多,很难彻底掌握在手中,二是那些经过大明正统军事训练的兵源,也很难再重新接受自己这一套训练,于是面前的这些小太监就成为了最优选。

朱由检这时已经走到了一个小太监的身边,面前不过二八年纪的小孩早冻得瑟瑟发抖,朱由检看着他轻笑一声,略带嘲讽的说道:“你可是坚持不住了?”

那小太监呢名曰李三,看到皇帝陛下来到自己面前,也赶紧挺起了胸膛,说道:“回禀陛下,奴婢还能坚持!”

朱由检却是轻笑一声,说道:“自今日起,军中不准任何人自称奴婢,你等是朕的亲军,是朕的倚重,并非什么奴婢!以后军中所有人,皆以我自称,可听清楚了?”

那些小太监这个时候大抵也明白了朱由检的规矩,于是再度齐声呐喊,道:“明白!”

朱由检冷笑一声,随即重重的拍了拍面前的李三,说道:“既然明白,为何不把手贴紧!”

李三被吓得惊慌失措,赶紧把自己略微有些放松的手贴紧了大腿。

朱由检再度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唤来了王承恩,对其说道:“王大伴,且去备些姜汤,朕就怕这寒风之中,这些小子支撑不住了。”

王承恩这个时候早已紧张起来,赶紧对朱由检说道:“皇爷大病初愈,还要好生注意龙体才是。”一边说着一边还拿出大衣,想要披在朱由检的肩上。

朱由检却是摆了摆手,说道:“朕的子女还在寒风之中,朕岂能独自穿衣?”

王承恩心中着急,又再度说道:“陛下万金之躯,身系国家危亡......”

朱由检却是不等王承恩说完,而是连连摆手,说道:“无妨,朕自有分寸,你且去把姜汤备好。”

王承恩无奈之下,也就只好赶紧去备姜汤去了。

旁边的小太监们将这番对话听了个真切,皇帝陛下如此,实在把众人感动得无以伦比。

于是个个眼含热泪,再不敢动一丝一毫了。

下午的训练持续了几个时辰,朱由检也没有教授这些太监其他东西,只是一直训练着反复的几个队列动作。

等到那些班长、连长都学会之后,朱由检才放下心来,让各连独自训练。

手中无事的朱由检就在尚衣监席地而坐,沉思着下一步的谋划和打算。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皇太极攻下遵化后短短几日就来到了京师附近,但这时的京师不同于崇祯十七年,还是有不少精兵劲旅在的。

所以朱由检也就对防卫之事不甚上心,但之后如何去做,如何将京营化为自己铁打的新军,还需要好生思量一番。

新军训练对于朱由检来说很是简单,但武器装备却是大问题,虽然当时大明的京营之中还有不少火器,但这些都是要用来抵御满清建奴的。

想要装备新军,就只能再造,但造武器是需要钱的。

朱由检想到此处之后,便能拍了拍土,径直站起了身来,向着内库走去,想要看一看自己的内帑到底还剩下多少银两。

王承恩在这个时候也已经带着姜汤回来了,得知皇帝陛下有去库部之心,也就陪着朱由检一道前去了。

二人从尚衣监出来,不过片刻便来到了皇家府库之中,看守的太监也不以为疑,大明朝内帑作为皇帝的小金库,加上老朱家特有的守财奴性格,所以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库部管理自然是得当的。

于是看守库部的太监赶紧向皇帝陛下禀报了库部的情况,目前库部之中,属于朱由检的内帑还有白银七百七十余万两、加上其他金银之物,合计千万左右。

(关于这一点,史料实在繁多,但不过两个极端,一是后来投靠李自成、满清鞑子之人,大肆宣扬崇祯还有不少内帑,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崇祯到煤山上吊之时,内帑之中还足足有三千七百万两白银。

但依在下愚见,此事全是子虚乌有,若是崇祯真有这么多的银子,也不至于被逼到了这副田地,我们要真的相信这种论调,相信朱由检是一个宁愿死都不愿意拿出余财的人,实在是可笑至极了。

二是也有人说,崇祯自来便没有余财,这种说法也不可信,明朝皇帝作为明朝最大的地主,拥有着不少的土地。

在明世宗嘉靖年间,礼部尚书霍韬曾上奏疏,提到了明朝皇家在北直隶京郊一带的圈占民田数字,据他所查勘过顺天等府地方各项庄田地土,共计两千万亩(《明臣经济录》卷21,《查勘几内田土疏》),老朱家地主做派,自然是体现无疑了。

这基本上代表了京郊周边的良田都是皇家给圈占完了。当然,这些庄田并不全部都属于皇帝一个人,其中包括了给皇亲国戚、大臣太监的赐田。

除了北直隶的庄田,还有南直隶的官田。而且这些属于皇帝的庄田,是不用交纳田赋的,同时每年都会收入大量的田租,进入内帑,成为皇帝的人个小金库。

所以崇祯皇帝在继位之初,是不可能穷的。

而魏忠贤手上的钱,也是没有想象中的恐怖,魏大太监看起来权倾朝野,但真正掌权的时间却不过短短几年,以那些文官官僚的做派,只不过是借着魏忠贤的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罢了。

所以即使是崇祯皇帝抄了魏忠贤的家,也并没有解决边关的粮饷问题,要知道抄家的这部分收入,也并不是朱由检的,而是要归于户部的。

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来,魏忠贤看似名号很响,但只不过是那些士大夫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断夸大而已,真正的钱其实还在那些士大夫的手中。

现在有很多人吹捧一种论调,所谓的崇祯皇帝不杀魏忠贤,大明就不会亡。这种论调实在可笑,在他们的眼中,魏大太监好像把那些士大夫玩弄于手掌之中,只要不杀魏忠贤,朱由检就不会丧失对于各地的管控。

但依在下愚见,真实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恰恰是那些士大夫把魏忠贤玩弄于手掌之中。诸君看到这里先别着急,且听我娓娓道来,有无道理,看完再说。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无论魏忠贤权力多么的大,最多也就能达到皇帝的高度了不得了,但是即使是皇帝,也不敢说自己把满朝文武玩弄于手掌之中。文化程度就到那里的魏忠贤真的玩得过那些久经官场的官僚了吗?我看是不一定吧。

这一点即使是当初的朱元璋都是做不到的,这些士大夫之所以拥护魏忠贤,也并不全是畏惧他而已。

这些士大夫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不断为魏忠贤造势,达到自己穷征暴敛的目的!

在天启朝,只要不断的吹捧魏忠贤,这些士大夫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把所有恶名都推到魏忠贤头上,而自己却闷声发大财。

这些官僚只不过看起来对魏忠贤百依百顺,实则不断搜刮民脂民膏而已,等到最后再把所有的锅往皇帝也好、魏忠贤也好,往他们身上一推,则万事大吉。

你以为崔呈秀这样的人就能算得上聪明人吗?在官场中选边站,这就叫投机取巧,这样的人尽管权倾一时但每每新任领导上台就必死无疑!

所以真正聪明的官僚恰恰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不仅赚到了银子,还善于隐藏自己,以至于换了几代天子,都还能保全家富贵无忧。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崇祯元年,户部尚书毕自严上疏的《登答方关院蓟密永三协兵疏》专门提到,自辽事以来,泰昌、天启两个皇帝挪用内帑来支援辽东战场的情况:

就天启元年蓟密永设立新兵之日论之,彼时内帑充溢,辇金分驰,原非专靠加派银两。臣部前任尚书李汝华刊有皇恩大赉一录,备载累年发帑数目,臣简阅之。自万历四十八年七月起至天启四年十一月终止,共发过帑银1938万有奇,饷安得丕盈,迄今内帑空虚无论,已即加派一项,渐积益蠲留至176万有奇,饷额安得不缺。

在万历皇帝死后,继任的泰昌、天启,将万历积累的大量小金库,都用于支援辽东战场,短短五年期间就花了1938万两。从这个角度看,天启皇帝虽然贪玩,但真的不昏庸。而魏忠贤看似奸佞,也并非真的祸国殃民。

我这里不是为了魏忠贤翻案,魏忠贤的案没什么好翻的,魏忠贤虽然没有拿到手多少钱,但满足于士大夫为他编造的九千岁的梦境,满足于他那儿孙们对他的百依百顺,这确实激发了明末官僚阶级集体贪污的恶行,也激化了明代官僚阶级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

所以明朝亡于魏忠贤和明朝亡于士大夫是一个道理,说的是一个事情,大家也就别争论了,实在没案好翻。因为拿到皇帝权力的魏忠贤并没有能力治理这些官僚,反而纵容了他们,这是甩不开的罪责!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表达一点,对于坐在皇宫中的人来说,看似贵为天子,实则不过是被大臣绑架的囚徒而已。

无论是魏忠贤也好,朱由检也罢,都不能逃脱这种掌控。只不过掌握了绝对话语权的大臣们只会吹捧自己队伍中出现的忠臣烈子,而过度贬低皇帝而已,这在朱由检身上、魏忠贤身上、乃至于慈禧雍正身上,都是如此。

读历史读到了这里,实在让人悲叹不已,只能哀叹一声:可笑的人类,可笑的游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