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师说[96]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9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98],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0]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0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102],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04]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10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10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07]。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0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09]。”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110],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1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13],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114],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15],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116],作《师说》以贻之。

【评析】

本文当是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所写。文中论述了从师求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涉及为师的理念、求教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

文章一开篇就教师这一职业作了定性,即“传道、受业、解惑”。传道是核心,是受业和解惑的终极目标。从师求学,首先态度要端正。解除疑惑,探索未知,凡此都离不开向人求教。如何向人求教,能否有所得,态度就显得重要了,所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即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不论长幼,只要有知识可得,就应不耻于问,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是明智的选择。其次,解析“师道”不能传承的表象及其原因,详细地解读了不同阶层的人士求教的态度及其得失,指出社会上耻于从师问学的人,恰恰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士大夫们,这些人自以为高人一等,鄙视从事各种技艺的劳动者,不思进取,成为“师道”不得广为传承的阻力。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他们虚心求学,是生存之必需。最后,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尊重知识,崇尚真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点明写作此文的意图。

文中善于用对比手法,既有古代圣贤与今世士大夫对从师求学认知的不同,又有当世士大夫与百工对待求知反应的不同,针对性极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云韩氏作《师说》“抗颜为师”,引起一些士大夫责怪谩骂,韩氏不为流俗所左右,身体力行,敢为人师,体现了勇于担当、坚持真理的意志,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